平陸張店

平陸張店

全村耕地面積1750畝,2個居民組,167戶,544口人,2008年人均收入1275元。 全村有5個自然莊,11個居民組,437戶,1700口人,耕地面積5600畝。 棗園村:棗園村位於張店鎮北部,全村共有5個自然村,1501口人,耕地面積7800畝,2008年人均收入1246元。

平陸縣張店鎮概況:

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張店鎮位於平陸縣城北約14公里處,距運城市18公里,北與鹽湖區、夏縣相鄰,南接聖人澗鎮與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位於平陸縣的最北端,四洲山下。整個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兩邊系沿山地帶,三面環山,呈“簸箕”形,中部為塬面。境內“運三”高速和 209國道縱貫南北,縣級油路南侯路與聖人澗鎮晴嵐、南村片相連線,村級油路更是四通八達。自古以來就是出晉入豫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平陸北大門之稱。
全鎮國土總面積94.5平方公里,現轄15個行政村,95個居民組,4681戶,17208口人,其中農業人口16920口人,國土總面積94.5平方公里,農村勞動力8854個,耕地面積51000畝,其中果桃面積19925畝,糧食麵積25000畝;林地面積22000畝,主要分布在東西沿山地帶。
張店鎮是平陸縣原“三大老鎮”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源遠流長。相傳春秋時期有一張姓人家在此開設店鋪,為運輸鹽商賈服務,故稱張店,張店鎮也因此得名。歷史上著名的伯樂相馬、唇亡齒寒等典故均發生在此,古虞城遺址和棗元漢代墓群婦孺皆知。
當地著名特色小吃有:張店羊肉泡、火燒饃、農家飯
改革開放以來,張店人民在歷界黨委、政府的帶領下,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打井堵壩,修路栽樹,基本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全鎮面貌略有改觀,民眾生活明顯好轉。近年來,特別是實施張店生態旅遊高效農業園區工程以來,鎮黨委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立足鎮情,著眼發展,大力實施以道路、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共整修硬化道路163公里,實現了村村組組戶戶通,田成方,路成網,循環路、田間路、連村路四通八達,形成了三大四小七循環、四縱十橫的道路框架。全鎮新建節水灌溉蓄水池8座,新打機井60餘眼,完善提水工程6處,鋪設各種管道150餘公里,新建節水示範區8表個,新增水地9000畝,實現了井配套、池相連、管相通,機井星羅棋布,噴灌、管灌、湧泉灌隨處可見,電腦遙控操作,用水統一調節的新局面。新栽桃樹13000畝,綠化苗木54萬株,推廣套用頻振式殺蟲燈100盞,建成無病菌苗木繁育中心,形成了糧、果、煙、菜、藥五大支柱產業,正朝著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目標邁進。
隨著工程的繼續深入,實現桃化張店垣,建成休閒避暑勝地,整合農業、自然、文化資源,張店將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集文化、生態、效益、和諧於一體的產業帶動型現代化小城鎮,成為黃河金三角地區一顆璀璨的明珠。
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11°07′50〞~111°10′57〞,北緯34°56′46〞~34°59′29〞之間。
張店鎮海拔400-600米。

平陸縣張店鎮歷史:

1947年,全縣解放,行政區劃為一區(老城關)、\二區(東延)、三區(曹川)、四區(張店)、五區(七泉),原老四區(常樂)劃歸芮城。此時,平陸有5個行政區、65個行政村、1011個自然村。1948年春,五區(七泉)併入三區。1949年,常樂等地仍劃歸平陸,列為五區。全縣共有5個行政區,88個行政村,1124個自然村。
1953年普選劃鄉,撤銷一、二、三、四、五區,暫保留三區。1954年完成劃鄉工作。結合劃鄉,將洪池鄉的大、小溝南劃歸芮城;將縣東的七泉、姚泉劃歸夏縣。全縣有52個鄉,下轄113個行政村、1122個自然村。
1956年撤銷三區。6月原有的52個鄉合併擴大為1個鎮21個鄉。1957年,再調整合併為14個鄉,行政村體制則縮小為448個。
1958年8月26日,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全縣合併轉化為6個人民公社和1個礦區公社。不久,礦區公社撤銷,轄區分別劃入曹川和三門兩個公社。繼之,三門公社併入紅旗公社。這時,全縣5個公社是:常樂(衛星)、城關(火箭)、聖人澗(紅旗)、張店(飛躍)、曹川(超英)。下轄106個管理區, 433個生產隊,1128個自然村。1960年,聖人澗公社分為聖人澗、部官、三門3個公社,原城關公社改為張村公社
1961年行政區劃再次變更。原常樂公社分為常樂、洪池、西侯3個公社;原張村公社分為張村、留史、杜馬3個公社;原張店公社分為張店、晴嵐2個公社;原曹川公社分為曹川、後窯(後更名為坡底)2個公社。並把管理區調整改稱生產大隊,生產隊仍舊。此時,全縣有13個公社,223個生產大隊,873個生產隊,1150個自然村。 1972年,又從聖人澗公社中分出南村公社,大小隊也作了調整,全縣共有14個公社,225個生產大隊,1436個生產隊,1154個自然村。
1984年,改劃全縣為3鎮12鄉。即:城關鎮、常樂鎮、張店鎮、洪池鄉、西侯鄉、留史鄉、張村鄉、杜馬鄉、部官鄉、晴嵐鄉、南村鄉、三門鄉、坡底鄉、曹川鄉、下坪鄉。原生產大隊改建為229個村(居)民委員會。其中城關、常樂、張店3鎮各設1個集鎮居民委員會。
1989年,將留史、張村、杜馬3個鄉靠黃河的78個村民小組劃出,分為13個村民委員會,新組建1個老城鄉。1992年6月25日,運城行署批准成立 “茅津經濟開發區(駐西韓窯)”。1994年3月12日,張村、曹川兩鄉改建為鎮。1997年10月24日三門鄉改建為鎮。2001年撤併鄉鎮,將原來的 17個鄉鎮區合併調整為6鎮、4鄉、1個開發區,下轄228個村(居)民委員會。
平陸縣張店鎮郵政編碼:044311 區號:0359

平陸縣張店鎮村級概況(2010年資料):

張店村:

張店村位於平陸縣北端,是張店鎮政府所在地,運三高速公路貫穿南北,209國道穿村而過,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全村共有11個居民組,785戶,2865人,2008年人均純收入1264元,耕地面積7000餘畝。

古城村:

古城村位於張店鎮東部,距209國道5公里處。全村南北狹長達15公里,一條主溝橫貫南北,共有11個居民組分別座落在四條土樑上,全村共524戶,1980口人,村境內地理形式複雜,北高南低,主溝南北走向,四十多條支溝、毛毛溝星羅棋布,縱橫穿插。全村共有國土面積11500畝,其中耕地6812畝,林地面積680畝。村民年收入主要依賴農業。糧食作物主產小麥、玉米及小雜糧。經濟作物靠蘋果、桃、菸葉。其中糧食生產仍是當地主導產業,面積達4000餘畝。

令橋村:

令橋村位於平陸縣城北13公里處,北靠209國道,西鄰運三高速公路,是縣城進入張店鎮的門戶。全村轄1個自然莊7個居民組,共有201戶730口人,耕地面積2730畝,其中坡地占30%。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以種植冬小麥為主,面積2000畝,原來有一定規模的桃樹經濟林,近年因自然災害頻發、樹種老化退化、病害蟲害嚴重等原因,桃樹面積大幅減少,目前僅剩150畝左右,由於該村三面環溝,居住環境惡劣,且十年九旱,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又沒有其他支柱產業,經濟基礎薄弱,人均年純收入僅1087元,是我鎮最為貧困的村之一。

農場村:

農場村位於平陸縣城北15公里處,北靠209國道,西鄰運三高速公路,全村轄2個自然莊3個居民組,共有124戶510口人,耕地面積1869畝,其中坡地占30%。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以種植冬小麥為主,面積1600畝,原來有一定規模的桃樹經濟林,近年因自然災害頻發、樹種老化退化、病害蟲害嚴重等原因,桃樹面積大幅減少,目前僅剩150畝左右,由於該村三面環溝,居住環境惡劣,且十年九旱,農業生產條件較差,又沒有其他支柱產業,經濟基礎薄弱,人均年純收入僅1087元,是我鎮貧困村之一。

前灘村

前灘村位於張店鎮中部,緊鄰209國道和運三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耕地面積1750畝,2個居民組,167戶,544口人,2008年人均收入1275元。

後灘村

後灘村位於張店鎮南1公里處,一個自然村,三個居民小組,216戶,796口人,有耕地2100畝,2008年人均收入1260元,有200米以上深井3眼,百分之八十地塊能澆,土地肥沃,日照充足,

侯王村

候王村位於張店鎮北部,四州山下,209國道橫貫南北,運三高速從村西穿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候王是一個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村。全村有5個自然莊,11個居民組,437戶,1700口人,耕地面積5600畝。2008年人均收入1248元。

安溝村:

安溝村位於209國道以東3公里處,有3個自然村,8個居民組,490戶,1800餘口人,耕地面積約8300畝,人均收入1260元。

棗園村:

棗園村位於張店鎮北部,全村共有5個自然村,1501口人,耕地面積7800畝,2008年人均收入1246元。全村地形以丘陵為主,水資源缺乏,菸葉是傳統種植業,也是民眾增收的主要產業。

橫澗村:

橫澗村位於運三高速張店出口西100米,距209國道1000米,橫澗村布局整齊、交通便利,橫風路橫貫東西,交通條件十會優越,橫澗村由下張峪、南橫澗、北橫澗、柴家坡、庭里五個自然莊組成,6個小組,370戶,1320人,耕地4600畝,2008年人均純收入1262元。土地平整、水利條件良好。

張郭村

張郭村位於張店鎮以西,距209國道和運三高速約4公里,優越的地理條件將為張郭村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全村主要包括2個自然村,3個居民組,共160戶,614口人,共有耕地面積1000畝,2008年人均純收入1254元。目前共有黨員24名,各種村級組織機構健全。張郭村是個農業村,村民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風口村:

風口村位於平陸縣城北部20餘公里的張店鎮境內,地處於乾旱缺水的張店垣西部,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形支離破碎,地勢北高南低,呈一面坡勢,階梯狀下降,海拔高程在848.5m~961.2m之間,區域自然條件惡劣,十年九旱,年平均降雨量580mm,坡陡溝深,水資源較為匱乏。風口村有風口、紅咀和上張峪共3個自然莊5個居民組,198,800口人,其中農業勞動力360個,耕地面積3500餘畝,人均4.5畝地,大部分為靠天吃飯的坡耕地或旱垣地,近年來經過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目前除現有的1000餘畝經濟林外,又發展了露地西紅柿基地1000餘畝,使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000餘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0%以上,目前露地西紅柿種植成為全村的支柱產業。

凹里村

凹里村有54戶226口人,耕地面積1900畝,現已全部退耕還林。凹里移民新村地處張店鎮北1公里處,占地101畝,204戶,1116口人。2004年列入省扶貧移民計畫。由包括凹里整村在內的5個村9個居民組的移民組成。新村建設過程中,我們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分戶實施”的原則,總投資1091萬元,新建住宅860間,建築面積25800平方米,戶均130平方米;鋪設供、排水管道6200米,新修油路、硬化巷道3530米,完成綠化面積1800平方米,基本實現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凹里新村因地已退耕還林,現全村外出務工人員已占總人數的60%;成立養殖合作社,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散養土雞、圈養家豬、小尾寒羊等,創出精品養殖致富路。現全村養土雞1370 只,羊800隻,僅養殖一項年人均增收310元。

陳張村

陳張村位於張店鎮西南5公里處,有五個自然村、八個居民小組,302戶、1209口人,3400畝耕地,自然條件較差,經濟發展比較落後.

西牛村:

西牛村位於張店鎮西南角,有4個居民組,共220戶,880口人。現有耕地2800餘畝,“運三”高速公路從村東通過,由於三面環溝,受惡劣自然條件影響,經濟基礎薄弱,村民及移民生活困難,年人均收入較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