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田鄉[元謀縣]

平田鄉[元謀縣]

平田鄉,位於雲南省元謀縣,面積188平方公里,人口14086人。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平田鄉平田鄉

平田鄉位於元謀縣城西部,距縣城32公里,東臨元馬鎮、黃瓜園鎮,南連老城鄉、牟定縣,西靠新華鄉,北接物茂鄉,全鄉面積188平方公里,轄平田、班果、華竹、新昌、新康5個村委會,46個自然村,47個村民小組。實有耕地16333畝,其中水田6828畝,旱地9505畝。年末全鄉總戶數3730戶,總人口14374人,比上年增加47人,其中:出生145人,死亡104人, 人口自然增長率2.9‰,出生率10.1‰,死亡率7.2‰,計畫生育率100%,男女性別比為105(男:女105:100)。年末全鄉農業人口14086人,非農業人口288人,鄉村勞動力資源數10343人,鄉村從業人員9571人,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8422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98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951人。少數民族人口4221人,占總人口的29.4%,其中:彝族3092人、傈僳族945人、苗族170人、回族7人、白族3人、傣族3人、壯族1人。

機構職能

(一)政府領導成員及分工
1、鄉人民政府鄉長——李飛

主持鄉人民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財政、稅務工作,聯繫監察、公安、司法、武裝工作。
2、鄉人民政府副鄉長、武裝部長—— 李建雲
協助鄉長工作。負責人民武裝工作,分管林業、國土資源(含礦產開發保護)、鄉鎮企業、安全生產(含食品、藥品安全)、工商、環保、旅遊、電力、郵政、通訊工作。
3、鄉人民政府副鄉長—— 梁雲輝
協助鄉長工作。分管農科、科技、畜牧、水利水保、扶貧、小額信貸、新農村建設工作。
4、鄉人民政府副鄉長—— 李曉燕
協助鄉長工作。分管教育、衛生、計畫生育、民政、殘聯、城建、新農合、統計(含固定資產投資)、農經、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機關後勤工作。
5、鄉長助理、中心校校長——周禮金
協助鄉長工作。全面負責教育工作。

歷史沿革

平田鄉原為班果區,班果系傣語,含義為板栗樹紮營地。蜀漢時期,本區灑芷、怕郎以北屬三降縣,南部屬蜻蛉縣,後改隸屬弄棟縣。唐朝屬磨豫縣。大理政權時期屬華竹部。元朝屬元謀縣。明朝因之。清朝乾隆年間改馬為鄉,設有長山、勐令鄉。光緒四年(1878年)改勐令鄉為蒙利鄉。民國十九年(1930年)改鄉設區,分屬二、四兩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該區為鄉,設大興鄉。1950年為第三區,轄龍泉、丙月、華竹、新民、虎溪、西平6鄉。1953年並區,西平、班果、新民、新昌、虎溪五鄉屬一區(區設於苴林),龍泉、華竹屬二區(區設於老城)。1955年撤區設新民、虎溪、華竹3個直轄鄉。1956年因修河尾水庫,大姚縣大河邊、新華兩鄉併入元謀。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鄉改名為大隊。1959年鄉域內設華竹、虎溪、新民、大河邊、光輝、新華、華豐7個大隊,分屬元馬、苴林2公社,共轄8個大隊。1961年,班果、新民、大河邊、光輝、新華、虎溪、華豐7個大隊由苴林公社分出,華竹大隊由元馬公社分出,建立班果公社,共轄8個大隊。1962年增設新昌大隊,並改大隊為小公社,改公社為區,轄9個小公社。1969年改區為人民公社,改小公社為大隊。所屬單位不變。1971年增設平田大隊。1973年,社隊規模調整,分出華豐、大河邊、新華、光輝4個大隊建立新華公社,同時增設挨相、雷依2個大隊。是年,轄華竹、班果、新民、平田、挨相、新華、虎溪、雷依8個大隊。1980年增設帕郎、大己保2個大隊,共轄10個大隊。1984年進行體制改革,改人民公社為區,改大隊為鄉,劃出虎溪、雷依2個大隊並物茂區。班果區設華竹、班果、新昌3個鄉,平田鎮1鎮。下轄37個自然村,10926人。1988年3月,班果區改為班果鄉。1990年5月5日,改班果鄉為平田鄉,轄華竹、班果、新昌、平田4個行政村,49個自然村。1995年,全鄉轄華竹、班果、新昌、平田4個行政村,46個合作社。2000年7月,實行村級體制改革,改村公所為村民委員會,按照“一法兩辦法”的要求,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自我教育、自為管理、自我服務”,選舉產生首屆村民委員會。全鄉轄華竹、平田、新昌、班果4個村民委員會,38個村民小組。2001年7月23日,在第一批移民搬遷的3個自然村,成立新康村黨支部,為了與全鄉村民委員會同屆,由村黨支部行使行政管理職能。2001年7月後,新康村委會內有新搬遷進5個自然村,至今新康村委會共搬遷入8個自然村,574戶,2496人。

經濟概況

2005年財政總收入36萬元,其中自收收入25萬元,比上年減少24萬元,減少102%;上劃中央兩稅收入10.9萬元,增加6.6萬元,增長260%。全鄉財政總支出218萬元。農林牧業總產值5792萬元,其中:農業4462萬元,林業232萬元,牧業914萬元,漁業52萬元,服務業132萬元。工農總產值86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139元,比上年增加443元,增長26.1%。農作物播種面積29590畝,其中:糧豆作物13833畝,產量577.15萬千克;經濟作物14011畝。蔬菜種植10786畝,產量2992萬千克。全鄉有經濟林果4283畝。大牲畜存欄6694頭,出欄660頭;生豬存欄8954頭,出欄8845頭;山羊存欄8702隻,出欄4824隻;家禽存欄18956隻,出欄11569隻。全鄉發放退耕還林補助款235.02萬元。鄉鎮企業246個,從業人員825人,鄉鎮企業總產值2890萬元,比上年的2236萬元增加654萬元,增長29.2%。實現增加值778萬元,上繳稅金45萬元。農村剩餘勞動力輸出1136人,勞務輸出收入202.89萬元。

民間藝術

平田鄉民間藝術花燈內容豐富多彩,是廣大人民所喜愛的文藝形式,起於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平田鄉挨相、舊結、平田、那蚌等村組的花燈愛好者利用農閒季節,以民歌演唱形式,在縣內自編自演節目。民國時期,以“出角”等形式化妝登場表演,用扎竹、彩紙糊裱燈籠,使花燈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一直延續至今。每逢過年過節,各村組都會有民眾自發組織傳統花燈和現代花燈演出活動,特別是華竹、平田、班果、新昌4個行政村組織活動氣氛濃重。

民族風俗

彝族自稱“諾蘇”,多居住於華竹的灑芷、那迪及平田、建設隊。開展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後,新康8個村民小組遷入大部分少數民族,彝族也占一定比例,全鄉各村民小組中,因婚遷、搬遷等因素,彝漢雜居,風俗大部分與漢族相同。彝漢通婚已普遍,除老年人及搬遷來的中青年和小孩說彝話外,青壯年人大部分已漢化。其傳統節日為農曆六月二十四“火把節”。苗族自稱“果雄”。1971年,一家八兄弟從武定縣遷來,聚居於班果村委會新隊村,繁衍至今共有69戶171人。苗族多信仰基督教,人死後行土葬,不與外族通婚,多著麻布上衣,下身圍裙,手工生產麻布自用,比較簡單。語言講苗語,有苗文苗族青年男女婚後即與父母分居,自立門戶,自食其力。

風景名勝

平田土林

文化遺產文化遺產

位於平田鄉東面山緩坡上,面積約4平方公里,距縣城10公里。它是在亞熱帶條件下,雨水沖刷而形成的,主要發育在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統元謀縣地層中。這一地層岩層鈄緩,有利於保持岩柱穩定。該層有豐富的動、植物化石,如巨大松屬矽化木、劍齒象、劍齒虎、雲南馬等,以及古人類化石。由於此層中有較多的膨脹土成分,雨後泡水膨脹,乾季失水體積縮小,同時土林主要發育在河流砂岩岩層內,鐵質皮殼與粉砂岩粘土岩相同,沿軟層突出所形成,組成土柱,高而雄偉,一柱一姿,千姿百態,別具一格,栩栩如生,有的如寶塔,有的似圓錐,有的像頂盔貫甲的武士,有的像婷婷玉立的少女,有的像巨劍直立,像駱駝行沙,像展翅欲飛的雄鷹神態自若,各放異彩。林立土柱多姿,兼形體有閃爍的石英沙、瑪瑙等,構成了鑲嵌在土柱砂鍋內的“寶石”,在陽光照耀下呈現出五光十色的異彩。

水天一色

在距小己保村西1華里處的勐崗河西岸的石壁上刻有“水天一色”四個大字,字如斗大,由人工在天然岩石上所鑿,數十米可見,在陽光照射下,在一定時刻還會在水中看到這四個字的倒影,仿佛字就刻在水底的一塊石頭上似的,形成一大奇觀;之三:馬蹄仙印。在華竹村委會小己保村西2華里的勐崗河小轉塘河邊的大石頭上,有四個形如馬蹄的腳跡,傳說是仙馬留下的,大小約1.5米左右,活靈活現,引起人們無限遐想。

教育

元謀縣平田鄉新康完小元謀縣平田鄉新康完小

全面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和《教師法》,依法治教,改善辦學環境。全鄉共有一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456人,教職工51人,專任教師37人;有5所完小,6個教學點,51個班(含學前班),教職工78人,在校生1105人,專任教師69人。

自然資源 

平田鄉礦產資源豐富。鐵礦多屬褐鐵礦,大部分露天開採,年產1.3萬噸,銷往攀枝花市。矽礦分布廣,可露天開採。此外還有粘土礦、銅礦、金礦、鉑礦等,分布在班西立、大己保、孟令溝一帶。石墨礦藏於金剛纂、怕郎、那蚌村後,含量較多。雲母礦分布於班皂利、班凱、德大村後,鉀長石分布於丙令村;花崗石分布於平田、班果兩個村委會;芒硝、草煤分布於挨昌沙箐等等。

鄉鎮成績

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759萬元,比上年增加900萬元,增長11.5%,其中:完成工業總產值1064萬元,比上年增加154萬元,增長16.9%;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22萬元,比上年增加1892萬元,完成縣下達任務2000萬元的186.1%,其中:農村私人建房投資314萬元,比上年增加149萬元,增長90.3%,購買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168萬元,比上年增加66萬元,增長64.7%;招商引資完成2160萬元,比上年增加2028萬元,完成縣下達任務1500萬元的144%;鄉鎮企業316個,從業人員939人。其中:工業企業53個,從業人員480人;住宿餐飲24個,從業人員41人。實現營業總收入3861萬元,比上年增加671萬元,增長21%,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079萬元,上繳稅金45萬元,實繳稅金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88元,比上年增加522萬元,增長20.3%;實現財政總收入657.5萬元,其中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41.8萬元,比上年增收26.8萬元,增長180%,完成縣下達任務數的278.5%,上劃中央兩稅收入20.7萬元,比上年增加12.9萬元,增長1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