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馬鎮

元馬鎮

元馬鎮位於雲南省元謀縣中部,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金融、通訊中心。2004年,全鎮總面積42.6平方公里,轄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3個村民委員會,50個居民小組、18個村民小組,共11506戶34313人,其中:男性17476人、女16837人,非農業人口13959人;漢族28283人,彝族3623人,回族1381人,傈僳族658人、傣族236人,其他民族132人。境內有成昆鐵路沿鎮橫跨全境、108國道與永武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穿鎮相交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元謀對外開發的重要樞紐和視窗。

基本信息

簡介 

元馬鎮元馬鎮
元馬鎮地處元謀縣中部,縣城駐地馬街,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跨東經101º50′~102º03′,北緯25º40′~25º45′之間,屬雲貴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體部位。東鄰涼山鄉,北與黃瓜園鎮相連,南部與老城鄉接壤,西部與平田鄉毗鄰,是一個呈長方形的典型壩區。境內最高海拔1322米,最低海拔1065米。氣候屬南亞熱帶乾熱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四季不分明(僅有農曆冬月氣溫較低),基本無冬、無霜,故有“天然溫室”之稱。境內有成昆鐵路沿鎮橫跨全境、108國道與永武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穿鎮相交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元謀對外開發的重要樞紐和視窗。

元馬鎮占地面積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39028.22畝(其中:水田面積21909.68畝,旱地面積17118.54畝),轄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馬街、張二村、雙龍、翠峰、東城)和8個行政村(龍泉、大溝、清和、禾陽、樂甫、丙華、星火、摩訶),81個村民小組,共20029戶58171人,其中:男29483人,女28688人,非農業人口19121人,農業人口39050人。其中:漢族45379人,彝族8650人,回族1493人,傈僳族2032人,傣族白族等其他民族617人。年內自然增加人口1086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9‰。

2007年,元馬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6309.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464.14元。元馬鎮工農業總產值達91771萬元,同比增加11186萬元,增長8.67%;財政收入完成1014.5萬元,同比增加50.5萬元,增長5.2%。實現工業產值66855萬元,同比增加17182萬元,增長34.5%;上繳稅金2470萬元,同比增加400萬元,增長16.2%;營業收入232431萬元,同比增加35570萬元,增長15.3%;現價增加值40113萬元,同比增加5679萬元,增長14.2%;工業增加值7830萬元,同比增加1548萬元,增長24.64%;新增固定資產15219萬元,同比增加3542萬元,增長23.3%。

經濟概況

元馬鎮元馬鎮
元馬鎮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在元謀縣中首屈一指。森林覆蓋面積達11.5%,林木蓄積量18480 m³。土地以紫色土、水稻土、紅壤和黃棕壤為主,紫色土主要分布於海拔1065~1322米的東部壩區。元馬鎮城區一帶屬湖泊沉積土,內含速氮、速鉀較豐富,適宜水稻、蔬菜、甘蔗、水果等作物生長。南部楊柳村、漢祿一帶屬燥紅壤性水稻土,含速氮、速磷、速鉀豐富,適宜水稻、柑桔、蔬菜生長。

2007年內完成水利工程清淤63件,修復水毀4件,新建水利工程5件,完成坡改梯120畝,投入勞動工日32851個,投入資金59.89萬元,完成工程量土石方54790.85立方米。

元馬鎮以農業增收為目標,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著力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綠色產業提質增效。冬春農業從量變到質變邁進。無公害、綠色果蔬生產種植技術全面推廣,品牌優勢向經濟優勢有力過渡,畝產值達10000元的優質高效農業生產基地初現端倪,設施農業突破發展;通過繼續推廣使用物理殺蟲燈、黃板誘蟲、性誘器誘蟲和組織開展聯防聯治農作物44092畝,基地無害化得到不斷鞏固;引進新品種59個,產值明顯增加,品種優良化更加顯現;農民田間學校、科技培訓班92場次9007人的培訓,500份樣品的檢測,促進了農業生產管理更加規範化;在鞏固原有協會的基礎上,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專業技術協會,最佳化“協會、公司、經紀人”的運作模式,不斷深化產品認證,57個協會5015人進一步夯實了農民協會化的進程。

2007年全年種植蔬菜32308.5畝,實現產值17490萬元。夏秋農業增收空間不斷擴展。在穩糧的前提下,積極支撐“冬春轉夏秋”的載體,發展以德國米蔥、香蔥、脫毒紅薯、鮮食葡萄、棗類、蓮霧等夏秋高效經濟作物11695畝,實現產值860萬元。農產品市場激活了商品流通。以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區為依託,蔬菜批發市場一期改擴建工程的完工,“雙百市場工程”的實施,為農產品銷售創造了有利條件,外銷蔬菜92536噸,農產品市場激活商品流通成效明顯,市場開拓向國際化邁步。綠色產業的提質增效,實現了農業總產值24916萬元,同比增加3501萬元,增長16.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464.14元,淨增506.68元,增長12.83%,農業富民績效顯現。

人文地理

元馬鎮元馬鎮復興寺
元馬鎮轄5個居民委員會(馬街、張二村、雙龍、翠峰、東城)和8個村民委員會(大溝、龍泉、清和、摩訶、星火、樂甫、禾陽、丙華)。元馬鎮占地面積101平方公里。明崇禎十一年徐霞客遊歷元謀時,馬街集鎮的發展就已經超過了縣城。康熙時期,已有“滇南都會”之稱和“金馬街”之謠,光緒四年知縣楊炳垣召集鄉紳會議通過,將元謀縣城由老城遷往馬街。因此,從光緒四年起到現在馬街一直是中共元謀縣委員會、元謀縣人民政府駐地,也是老元馬鎮政府所在地。 1940年,將縣城區域由華竹鄉中劃出,建元馬鎮,從此元馬鎮翻開了歷史的第一頁。1944年1月,華竹鄉、元馬鎮合併稱元馬鎮;1966年,元馬區所轄元馬大隊並元馬鎮;1972年,將元馬人民公社所轄的沙地大隊劃歸元馬鎮;1984年元馬鎮轄張二村、沙地、官能、元馬辦事處。鎮政府設於元馬街。2006年2月進行鄉鎮體制改革,把能禹鎮併入元馬鎮。

元馬鎮人傑地靈,歷史悠遠,名勝眾多。有張二村的清真寺廣茂村復興寺等。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已有張二村、馬街兩座清真寺。同治七年(1868),清軍楊玉科部攻破回民起義軍據守的馬街,燒毀兩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回民重建張二村清真寺,圍寺而居。教徒篤信安拉、天使穆罕默德,認為人生的一切是真主安拉預定,要聽從真主安排。篤信教義者升入天堂,反之則入火獄。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難解的問題,常求助於《古蘭經》、《聖訓》。每天禮拜五次,朗誦“清真言”。隆重的宗教活動,亦是回民的盛大節日。其教規、禮儀,回民亦必遵守。

教育事業

元馬鎮元馬鎮
元馬鎮元馬中學擴建工程繼2006年完成人事制度改革,建成投資145.2萬元、建築面積1844平方米、能容納18個教學班的教學樓之後,2007年又投入資金100萬元,啟動學生宿舍樓1幢,已經竣工投入使用。學校取得了初一、初二全縣綜合成績排名第一的喜人成績,畢業生高中升學率達74%,較去年同期增長64%,

元馬鎮全面推行體制配套改革,創新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方法,各中國小分別制定了《教職工設崗定責方案》、《教職工競聘上崗方案》、《教職工聘期考核方案》和《教職工績效分配方案》,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元馬鎮中學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達100%。教職工95人,其中:專任教師77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100%;星火中學入學率、鞏固率達100%,升學率達60%;教職工103人,其中:專任教師82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98%。鎮學區有國小15所,教學點4個,在校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達100%,教職工320人。中國小教育質量已名列全縣第一名

“三農”問題

一結構調整。引導農民調整糧經種植比例,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2004年全鎮共完成農作物播種28090畝,其中:糧食作物11506畝,經濟作物16584畝,糧經種植比例為41:59,土地複種指數率達90%以上,糧以水稻,菜以番茄、豆類,林果以大青棗、龍眼、芒果花卉為主的產業框架基本形成,農業產業結構更趨合理。

二綠色產業建設。以無公害果蔬生產為重點的綠色產業發展壯大。年內新安裝電子物理殺蟲燈90盞;組建專業植保聯防隊伍,組織蔬菜病蟲害統防2000畝,聯防4100畝,全鎮16584畝經濟作物均按“無公害生產規程”種植和管理,經鎮無公害檢測點抽樣檢測蔬菜產品170個,合格率達98.3%,果蔬產品基本實現“無害化”,產業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三農協會蓬勃發展。繼續推行“好品種+訂單”的生產經營模式,廣泛組建協會、公司、經紀人三位一體的社會化服務組織,2004年全鎮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專業協會發展到 30個,會員3000人,申報國家級農產品認證1個,農產品規模化、商品化、集約化程度達到歷史最好水平。農業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四良種推廣。全年共引進推廣蔬菜新品種34個。五科技推廣。年內示範推廣種植776畝,舉辦各種農業科技培訓班31期,受訓3122人次,民眾科技意識明顯增強,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825萬瓦特,在科技的作用下,全鎮土地產出率達到了歷史新高。

重點建設

元馬鎮元馬鎮
投資841萬元的印楝加工廠已經完成種植基地建設;濱河小區建設已完成征地工作,於2007年開工建設;投資409萬元的縣城公車已開通運營;投資204萬元的吉園食品有限公司、投資150萬元的金珠淨菜加工廠、投資91萬元的雲南白藥大藥房也已經正式營業。
2004年,元馬鎮按照城市發展趨勢和總體規劃實施“以‘三大園區’建設為主,抓住‘兩校’擴建機遇為輔,形成以點帶面,以片帶區的滾動發展格局,建設‘一江兩河三井’植物園”的城市發展思路,積極推進城鎮化發展進程

社會保障與勞務輸出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2004年,克服了禽流感、缺電等不利因素帶來的諸多困難,完成多次地震的抗震救災工作。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033戶2177人,發放金額181929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了應保盡保的目標。2007年內共組織閒散勞動力177人外出務工,其中:省外54人,省內123人。

社會事業

“兩基”工作受到縣委、縣人民政府表彰,“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提高;鄉村一體化辦醫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農村醫療、藥品市場逐步規範,農民就醫條件明顯改善;計畫生育契約制管理進一步規範健全,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繼續得到加強;文化體育工作堅持先進方向,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國防動員工作不斷加強,人民武裝在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土資源保護與利用取得新的進展,土地市場進一步制度化、規範化;農村財務“雙代管”制度逐步規範,農經工作進一步加強;經濟普查工作順利開展,統計工作取得新成績;“文明村”、“文明單位”、“文明家庭” 評比創建活動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婦女兒童工作邁上新台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