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店鎮

平安店鎮

平安店鎮位於長清縣北部,距縣城6公里,距省會濟南15 公里,轄1個管理區,6個辦事處,78個行政村,84 個自然村。

基本信息

平安店鎮位於

平安店鎮平安店鎮
長清縣北部,距縣城6公里,距省會濟南15 公里,轄1個管理區,6個辦事處,78個行政村,84 個自然村, 13065 戶,5004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222人。總面積86.8平方公里, 總耕地面積7.5萬畝。境內交通通訊便利,物產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 工農業基礎雄厚。改革開放以來,全鎮幹部民眾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團結奮進,勇於開拓,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推動了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邁上新台階。97年全鎮實現工農業增加值2.14億元,占年計畫的121.5%,比上年增長47.6%;實現財政收入695萬元,占年計畫的100.1%,比上年增長31.1%;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909元,比上年增加477元;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加強,計畫生育、文教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明顯進展。

農業發展

農業連年豐收,基礎地位日益鞏固。全鎮

平安店鎮平安店鎮
堅持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初步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洪能防的目的,使“兩高一優”農業實現突破,農業產業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實現了農業增產增收的目標。全鎮建起的糧食、蔬菜、畜牧、水產、林果五大農產品基地已初具規模。通過改革耕作制度,擴大立體種植面積,發展了1.5萬畝“雙千田”, 97年有水澆地5.8萬畝,糧食總產量3652萬公斤。1992年, 吸引了濟南市高新農業技術產業開發區在鎮東部安家落戶,充分發揮其科技優勢,輻射帶動了全鎮農業產業化發展。僅92年到97年累計投資3000多萬元,進行“山、水、林、田、路、村”綜合治理,達到了東治山、西治灘的目的,使沿黃構築了可靠的防洪、排澇體系,潘南小流域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中低產田得到了大規模的改造及開發;舊村得到適度改造,約2000畝廢棄土地復墾還田,從而增強了全鎮農業的發展後勁。為了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加大科技興農力度,鎮委、鎮政府按照“發揮優勢、因地制宜、重點突破、形成特色”的布局原則,實行了“一村一品”(即一村培植一項優勢產業)、“幾村一品”的辦法,發展各類專業村32個,服務了城市、致富了,有力地推動了農村奔小康的進程。

工業發展

工業快速發展,總體實力顯著增強。工業生產始終堅持了狠抓“內涵挖潛和外延擴大”,實行鎮、村、戶辦企業一起上,內強素質、外拓市場,使企業規模逐步擴大,管理趨於科學,效益穩步提高,競爭能力不斷增強。至1997年,已形成機械製造、汽車配件、建材加工、皮革加工、菱鎂製品、木製產品等六大支柱產業,擁有鎮屬骨幹企業5家;組建了濟南平安、鑫順兩家市級鎮屬企業集團和趙營、藤屯兩家市級村辦企業集團;有8個村實行了村級企業化管理。改革開放以來,全鎮實施了“引進帶動,骨幹膨脹”戰略,藉助外力求發展,採取了“一引、二聯、三上”措施,即整建制引進外商獨資企業和國內的大中型企業;大搞橫向聯合,最佳化資產結構;大上個體私營企業,增加財稅收入。到1997年,全鎮共引進外資企業5家, 省市屬大中型企業8家,引進資金總額6000萬元,契約利用外資385萬美元,全鎮工業增加值達到5438萬元,創利稅2769萬元,增強了全鎮經濟綜合實力。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蓬勃興起,市場建設步伐加快。圍繞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的總方針,鎮委、鎮政府積極帶領農民擠身市場,並著力在“建場興市,促進流通”上作文章,為此制定了諸多項優惠政策,引導鼓勵農民進鎮興市,到97年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員已達1.1萬人, 在鎮駐地建成平安中路和平安北路兩條商業街,全鎮已建有6處集貿市場, 極大地促進了農村商品流通和經濟的發展。1994年以來,在專業市場建設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投資近千萬元,興建了“中國濟南肉類市場”一期工程,已吸納230個肉類屠宰和經營專業戶,97 年宰殺和銷售生豬20多萬頭,供應的生豬肉占濟南市區消費量的65%以上。年交易額約3億元,上交利稅150多萬元,成為全鎮第一利稅大戶。1997年10月,該市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菜藍子工程”並定點為鮮活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由此跨入全國大型農產品市場的行列。是年,全鎮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6億元,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00萬元。

城鎮建設

城鎮開發建設卓有成效,鎮村

平安店鎮平安店鎮
面貌明顯改觀。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集中布局、科學規劃、先急後緩、分期實施”的要求,全鎮上下集中人力、物力,努力建設濟南近郊衛星城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1995年,順利實施了鎮駐地北遷,先後有鎮委鎮政府辦公樓、農電大廈等20多處重點工程竣工並投入使用,構築了以平安北路為橫軸,220國道為縱軸的“大十字”格局。道路建設成績顯著: 至1997年,修建了高懷路、青年路、三八路等10多條鎮村主幹路,各村也紛紛拓寬、硬化進村路,使全鎮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00多公里; “小康樓”拔地而起:各村在調整和完善新村規劃時,都把高起點放在“小康樓”建設上,到1997年,已有5個村建起了300棟“小康屋”。與此同時,實施灘區建設,投資1100萬元,完成首批 10個村的房台加固任務和3個村的搬遷任務,特別是後王辦事處史莊村一次性整建制搬遷60戶,全部實行高標準建房,為今後的灘區建設樹立了樣板,對於解決洪澇侵害和行路難等歷史性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1995年12月被國家科委、農業部、建設部、農民日報社四部門聯合評選為“全國鄉鎮投資環境三百佳”鄉鎮。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社會

平安店鎮平安店鎮
各項事業競相前進。全鎮通過不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宣傳教育與創建相結合,從而提高了全鎮農村的社會文明程度。社會秩序有條不紊,政治局面安定團結,連續多年轄區內末發生重大刑事案件。自1992年,連年被市、縣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計畫生育工作成果突出,計畫生育率、晚婚晚育率自90年起連續8年達到100%,計畫生育服務室、人口學校建設、計生工作隊伍建設、檔案管理等均不斷邁上新台階,人口素質顯著提高,年年被評為全縣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鄉鎮;科技、教育衛生等項事業屢創佳績,1986以來,累計承擔省級以上科技星火項目7項,大力推廣12項農業科技新成果和實用新技術, 提高了農業科技含量;教育系統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校舍改造進一步加快。1996年,被評為“濟南市九年制義務教育先進鄉鎮”;在衛生工作中,推行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了廣大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文化、體育等項事業亦有較大發展:1996年投資6萬多元, 安裝了有線電視傳輸設備,豐富了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人民體質有了明顯增強;民政工作取得可喜成績,完善了五大社會保障網路,搞好了救濟和扶貧工作,落實了優撫政策,推進了養老保險事業,深化了婚喪改革,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先後授予“雙擁工作模範鄉鎮”和“殘疾人保障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