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兒山薹草

帽兒山薹草

帽兒山薹草,薹草屬,莎草科。根狀莖極長。稈高30-50厘米,銳三棱形,粗糙,基部有暗紫色無葉片的葉鞘。葉與稈等長或較長,寬2.5-5毫米,平張,粗糙。苞片鱗片狀,小穗8-14個,卵形或長圓形,長5-10毫米;穗狀花序圓柱形,長3.5-4.5厘米,中部小穗雄性,上部和下部小穗為雄雌順序,或全部小穗為雄雌順序(罕見最下部小穗為雌性)。雌花鱗片長圓狀卵形,淡褐色或近淡褐色,中脈處為淡綠色。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帽兒山薹草
種拉丁名:CarexmaorshanicaY.L.Chou
科中文名:莎草科
科拉丁名:Cyperaceae
屬中文名:薹草屬
屬拉丁名:Carex
國內分布:產黑龍江。
命名來源:[Bull,Bot,Lab,Morth-EastForestInst,4(4):40.1979]
中國植物志:12:487

形態特徵

帽兒山薹草薹草屬
根狀莖極長。稈高30-50厘米,銳三棱形,粗糙,基部有暗紫色無葉片的葉鞘。葉與稈等長或較長,寬2.5-5毫米,平張,粗糙。苞片鱗片狀,小穗8-14個,卵形或長圓形,長5-10毫米;穗狀花序圓柱形,長3.5-4.5厘米,中部小穗雄性,上部和下部小穗為雄雌順序,或全部小穗為雄雌順序(罕見最下部小穗為雌性)。雌花鱗片長圓狀卵形,淡褐色或近淡褐色,中脈處為淡綠色。果囊長於鱗片,倒卵狀長圓形,平凸狀,長5-5.5毫米,淡黃褐綠色,僅上部邊緣的翅具齒,背面具7-9條脈,上部有小疣和稀疏的粗毛,腹面的脈不明顯或近無脈,上部有小疣,有時被疏毛,基部楔形,有短柄,先端漸狹成長喙,喙口2齒裂;柱頭2個。果期6月。

產地分布

黑龍江;生於林下濕草甸。模式標本采自黑龍江省尚志縣帽兒山。

其它

我們未見該種標本,描述自原始記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