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手術器械圖譜

常用手術器械圖譜

《常用手術器械圖譜》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對各種手術器械、設備及其操作方法等進行了全面介紹。全書共4章,即手術體位、手術器械、手術室常用器具、常用創傷急救術。文字簡明扼要,附圖清晰直觀,可供醫療機構手術科室的醫師和護士閱讀參考。許多外科名家,不但在手術適應證與手術術式選擇上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在器械選用上也親自參與,務求擇其利而選之,善其事而用之,以期達到完美的效果。由陳寧等同志編寫的《常用手術器械圖譜》是一部實用性很強的專著,涉及到手術過程中的方方面面,一書在手可查閱到多種手術器械與手術相關知識,對於人才培養與完善手術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常用手術器械圖譜》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對各種手術器械、設備及其

操作方法等進行了全面介紹。全書共4章,即手術體位、手術器械、手術室常用器具、常用創傷急救術。文字簡明扼要,附圖清晰直觀,可供醫療機構手術科室的醫師和護士閱讀參考。

目錄

第1章手術體位(1)

一、仰臥位(1)

二、頭低腳高仰臥位(3)

三、甲狀腺體位(4)

四、截石位(5)

五、側臥位(6)

六、斜側臥位(8)

七、膝胸位(8)

八、折刀式體位(9)

九、俯臥位(10)

十、半臥位(12)

十一、其他常用手術體位(13)

第2章手術器械(15)

第一節常用及各專科常用手術器械(15)

1.止血鉗(15)

2.血管鉗(16)

3.無損傷組織鉗(16)

4.蚊式鉗(16)

5.精細持針鉗(16)

6.帶剪持針鉗(17)

7.解剖鉗(17)

8.可可鉗(17)

9.直角鉗(18)

10.腹膜鉗(18)

11.持物鉗(19)

12.敷料鑷(19)

13.組織鑷(19)

14.組織固定鑷(20)

15.解剖鑷(20)

16.無損傷鑷(20)

17.無損傷血管鑷(21)

18.精細有齒鑷(21)

19.顯微組織鑷(22)

20.吸引頭(22)

21.可控制吸引頭(22)

22.雙頭拉鉤(23)

23.靜脈拉鉤(23)

24.皮膚拉鉤(23)

25.深拉鉤(24)

26.帶狀拉鉤(24)

27.腹部拉鉤(24)

28.手術刀片(24)

29.手術刀柄(25)

30.解剖剪(25)

31.手術剪(25)

32.精細剪(26)

第二節手術針、手術線(26)

一、手術縫針(26)

1.傳統角針(27)

2.反角針(27)

3.鏟形針(27)

4.圓體角針(28)

5.Taper針(28)

6.鈍針(28)

7.CSULTIME眼科針(28)

8.PCPRIME針(29)

9.直形縫合針(29)

10.半彎縫合針(29)

11.1/4弧度圓針(29)

12.3/8弧度圓針(29)

13.1/2弧度圓針(30)

14.5/8弧度圓針(30)

15.混合型彎針(31)

二、手術線縫線的股數(31)

1.單股纖維縫線(31)

2.多股纖維縫線(31)

三、縫線的吸收性能(31)

1.可吸收縫線(31)

2.不可吸收縫線(31)

四、使用縫線時的注意事項(33)

1.絲線(33)

2.棉線(34)

3.不鏽鋼絲(34)

4.化纖線(34)

第三節骨科手術器械及其常備手術器械包(36)

一、骨科手術器械(36)

1.咬骨鉗(36)

2.雙關節咬骨鉗(36)

3.方頭雙關節咬骨鉗(37)

4.椎板咬骨鉗(37)

5.滑膜鉗(38)

6.髓核鉗(38)

7.骨剪(39)

8.骨錘(39)

9.骨刀(39)

10.骨鑿(40)

11.軟骨刀(40)

12.骨銼(40)

13.骨刮(41)

14.骨膜分離器(41)

15.骨撬(41)

16.骨牽開器(42)

17.持骨鉗(42)

18.死骨鉗(43)

19.復位鉗(43)

20.骨固定器(44)

21.手搖骨鑽(44)

22.手搖鑽頭(45)

23.電動骨鑽(45)

24.鋼絲剪(46)

25.鋼絲扭轉鉗(46)

26.鋼絲穿套器(47)

27.掌骨鋸(47)

28.截肢拉鉤(47)

29.截肢鋸(48)

30.半月板鉗(48)

31.半月板刀(48)

32.半月板鑿(49)

33.半月板拉鉤(49)

34.鋼絲伸直器(49)

35.頸部牽開器(50)

36.椎板牽開器(50)

37.一字起子(51)

38.十字起子(51)

39.持釘鉗(51)

40.絲錐(52)

41.鋼板折彎器(52)

42.螺釘埋頭鑽(52)

43.持板鉗(53)

44.髓內釘拔出器(53)

45.繃帶剪(53)

46.石膏剪(54)

47.石膏推開器(54)

48.石膏刀(55)

49.石膏鋸(55)

二、骨科手術準備用物(55)

1.頸椎前路椎間盤摘除術、取髂骨植骨鋼板內固定術(55)

2.頸椎骨折切開復位術、前路鋼板固定術(55)

3.頸椎結核(或腫瘤)病灶清除、取髂骨植骨鋼板固定術(55)

4.頸椎後路減壓術、椎管擴大術(或頸椎後路單開門或雙開門術)(56)

5.寰樞關節融合鈦纜固定術(或鋼絲固定術)(56)

6.齒狀突骨折切開復位鈦纜固定術(56)

7.後入路寰樞枕融合植骨固定術(56)

8.寰樞椎側塊螺釘內固定術(56)

9.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57)

10.人工膝關節置換(全膝換術置換、表面置換)(57)

11.人工椎間盤置換(腰椎)術(57)

12.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57)

13.人工肘關節置換術(57)

14.人工肱骨頭置換術(57)

15.髂骨骨質破壞切開活檢術(58)

16.肱骨頭病變活檢術(58)

17.骨腫瘤切開活檢術(包括尺骨、脛骨、肱骨腫瘤)(58)

18.脊柱後入路手術(58)

19.鎖骨骨折開放復位內固定術(58)

20.肱骨幹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鋼板固定)(58)

21.肱骨幹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髓內釘固定)(58)

22.肱骨髁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包括髁上、髁間骨折)(鋼板固定)(58)

23.肱骨髁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包括髁上、髁間骨折)(螺釘固定)(58)

24.前臂雙骨折(尺、橈骨折)開放復位內固定術(59)

25.腰椎間盤摘除術(59)

26.腰椎滑脫開放復位AF或(RF)內固定Cage融合術(59)

27.腰椎骨折開放復位AF(或釘棒系統)內固定術(59)

28.腰椎結核病灶清除植骨、前路鋼板固定術(59)

29.腰椎腫瘤摘除植骨前路鋼板固定術(60)

30.腰椎骨折開放復位前路鋼板固定術(60)

31.胸腰椎結核病灶(或腫瘤病灶)清除植骨前路鋼板固定術(60)

32.胸腰椎骨折或胸椎骨折開放復位、前路鋼板固定術(60)

33.脛腓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G-K釘或鋼板固定)(60)

34.髁關節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60)

35.臏骨骨折開放復位張力帶固定術(61)

36.膝關節功能松解、伸膝關節功能重建術(61)

37.膝關節鏡(61)

……

第3章手術室常用器具

第4章常用創傷急救術

索引

序言

手術治療是現代醫學的重要治療方法,也是臨床便捷有效的治療措施。近年來臨床醫學的迅速發展,手術技術的不斷改進,手術器械的不斷更新對疾病的治療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手術學涉及的內容很廣,如適應證的選擇、術式的確定、麻醉方法的選擇、術前準備及術後併發症的防治等,但核心的問題是手術的質量。有一句常用的話可通用於許多治療領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術過程就是術者“利其器”與“善其事”的過程。許多外科名家,不但在手術適應證與手術術式選擇上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在器械選用上也親自參與,務求擇其利而選之,善其事而用之,以期達到完美的效果。

由陳寧等同志編寫的《常用手術器械圖譜》是一部實用性很強的專著,涉及到手術過程中的方方面面,一書在手可查閱到多種手術器械與手術相關知識,對於人才培養與完善手術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精彩書摘

3.適應手術此種姿勢為大多數腹部、一些胸部或胸腹聯合手術以及某些髖部和下肢手術所選用,頭部及上肢手術也較多採用。

4.注意事項仰臥位上肢外展不超過90度,上肢擺放應注意避免壓迫神經。上肢內收置於身體兩側或外展套用擱手板時,應避免長時間壓迫橈神經。肘關節過伸可牽拉正中神經,軟墊太緊可增加術中神經損傷的風險。在肥胖患者,如果不對其手或前臂過度加壓綁縛,很難將患者前臂置於肥胖的腹部和臀部兩側,但這一做法可導致某些患者手和前臂筋膜綜合徵。雙胭窩部墊一薄枕可使髖、膝部適當屈曲,以減輕對大血管及神經的牽拉。雙足跟可墊一墊圈以免因長時間壓迫而引起皮膚缺血壞死。

5.衍變體位在仰臥位的基礎上,根據手術做些調整,並由此衍變出其他的一些體位姿勢。現在較為高檔的手術床上,頭部、軀幹、腰橋、左右大腿及小腿,各個部位都可單獨進行調整。如要求做頭頸、耳鼻喉科和眼科手術時,可把頭部固定在凹形枕或頭架上。膽囊部位的手術時,可在右側肋緣部下面墊一薄枕,有利於暴露肝膽部。做肩部手術,肩下墊軟墊。

在行上肢、乳房、腋窩手術時,患側靠近手術台邊沿,患肢外展成直角,放在專用的托架或手術用托架上。做腎區手術,在腎區下墊軟墊,升高腰橋,以求更好地暴露術野。在做陰道檢查時,用墊枕將患者屈膝,大腿外鏇。用同樣姿勢亦可行大隱靜脈結紮和腹股溝的手術。

將手術床的頭側降低或升高10度~15度。頭低位時有利於靜脈血回流,但因內臟向橫膈方向移位而使呼吸運動有一定限制,但盆腔部位器官暴露更好。頭高位時不利於靜脈血回流,而有利於呼吸運動。在一般情況下,頭低或頭高的角度不大,患者都能耐受。如果角度超過30。,應加強對呼吸及循環的監測,尤其是對老年人、體質衰弱及心肺代償功能較差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