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碑刻博物館

常熟碑刻博物館

常熟市碑刻博物館位於常熟古城區方塔園內,是收藏、陳列歷代碑刻及拓片資料的專題博物館。2000年被命名為蘇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重新被命名為常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館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採用江南古典園林格局而建,碑廊全長500米,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民俗、人物傳記四個展區,共展出唐、宋、元、明、清各類石碑800餘方,館內還建有常熟名人館、崇蘭草堂、景賢亭、翰墨亭、塔影潭、清遠樓、雅雨居等景點,與方塔前後呼應,迴廊曲折,環境典雅,是人們休憩和展示常熟歷史的重要遊覽場所。

基本信息

簡介

常熟碑刻博物館常熟碑刻博物館
碑刻博物館,位於江蘇常熟城區南宋方塔後院,是收藏、陳列碑刻及拓片資料的專題性博物館

常熟古代碑刻門類廣泛,數量甚巨,但歷史上因歲月和建築的變異,有的漸遭人為毀損,有的散處城鄉各地。建國後,自70年代起,縣文管會始廣為蒐集保護,各界有識之士亦大力提供協助。

通過歷年來社會徵集和考古發掘,共獲得宋代至民國間有關常熟政治經濟農田水利天文地理宗教風俗及書法藝術等類珍貴碑刻200餘塊、墓志銘300餘方,為碑館所藏。

此館採用蘇南古典園林格局而建,有三個展區,總長160餘米碑廊及亭、榭、堂、池、假山等景點構成,總占地約3500平方米。與方塔前後呼應,迴廊曲折,環境典雅,是人們休憩和了解常熟歷史的重要遊覽場所。

發展歷史

常熟碑刻博物館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收藏了從唐朝到現代的各類碑刻作品1000餘件,現陳列展出碑刻800餘方,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名俗、人物傳記四個方面。
石龍系南北朝時期石刻作品,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是現今常熟境內發現的最早石刻作品。原供福山塘邊,為祈求風平浪靜,起“鎮海”的作用。
《重建常熟縣城記》碑是常熟碑刻博物館展品中外表形制較大的碑刻之一。明代嘉靖年間,嚴嵩專權誤國,全國海防空虛,常熟也不例外,日本的倭寇頻頻侵犯常熟沿江地區,當時常熟知縣王鈇為抵禦倭寇入侵,不畏艱辛親率吏民重建常熟縣城。這塊碑就記敘了這段史實並歌頌了王鈇的功績。它不僅具有史料價值,同時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這篇碑文的撰寫者是當時的翰林院學士,《永樂大典》的總校、邑中名儒瞿景淳;並由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的著名書法家文徵明篆書,他以八十高齡作書,行楷依然秀逸而揮灑自如;又有吳鼒遒勁的刀工。文章、書法、篆刻互相輝映,堪稱“三絕”。

館藏文物

常熟碑刻博物館常熟碑刻博物館
碑刻博物館,位於江蘇常熟城區南宋方塔後院,是收藏、陳列碑刻及拓片資料的專題性博物館。常熟古代碑刻門類廣泛,數量甚巨,但歷史上因歲月和建築的變異,有的漸遭人為毀損,有的散存城鄉各地。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常熟市文保部門廣為蒐集保護,做了大量工作,社會各界有識之士也大力提供了多方面支持。通過歷年來考古發掘和社會徵集,先後收集、整理出宋代至民國間涉及常熟政治經濟、農田水利、天文地理、宗教風俗及書法藝術等類珍貴碑刻、墓志銘800餘方。為加強全市碑刻保護工作,常熟市委市政府於1989年動工建設常熟市碑刻博物館,1991年建成開放,並每年投入一定資金進行維護和完善。
碑刻博物館建成後,不僅使原本散置各處的石碑能得到集中保管,而且通過碑廊展示,充分發揮其文史研究、藝術鑑賞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多年來,碑刻博物館曾多次舉辦專題展覽活動和碑刻研討會,進一步弘揚了傳統文化,展示了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也豐富了常熟旅遊文化內涵。此館採用蘇南古典園林格局而建,有三個展區,總長160餘米碑廊及亭、榭、堂、池、假山等景點構成,總占地約3500平方米。與方塔前後呼應,迴廊曲折,環境典雅,是人們休憩和了解常熟歷史的重要遊覽場所。

風俗習慣

每年3月26日到4月20日舉辦常熟牡丹花會。

風味特產

冰葫蘆 、盤香餅、栗子羹、炒血糯、山藥糕 、扁豆酥、印子糕、炸元宵、叫化雞、百汁西露筍、出骨刀魚球、幢鍋油雞、清湯脫肺、芙蓉蟹斗、出骨生脫鴨、松樹草油、響油鱔糊、起油豆腐湯、鴨血糯、虞山綠茶、綠毛龜、河豚魚、滸浦黃花魚、桂花栗子、無尻螺、叫化雞、福山鰣魚、鍋油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