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大義中學

江蘇中等教育機構。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地處虞山北麓的大義,水陸交通便利,地靈人傑,才俊輩出,生息其間的先民及其繼承者,用聰明才智揮灑熱血和汗水,創造了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在大義這塊熱土上,建國後先後出土了距今約45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物石斧和石錛,以及具有明顯良渚文化特徵的玉璜、陶器等器物。據記載,公元前1500年前後的商朝,大義小山巫鹹、巫賢父子曾出任商相,兩度執掌國家權柄。數千年的歷史在大義留下了較多的文化古蹟,有梁代的白雀寺,南宋乾道年間的明王廟、紹定年間的朗城庵,元大德年間的孫墅庵、至正年間的葛墅橋,明代古柏,清康熙年間狀元汪繹墓以及王蟹墩、三角墩、五嶽墩、烏墩莊、橫墩上、皇后墩等遺蹟。大義是元代四大畫家之一黃公望故里,歷史上出過狀元、宰相等彥俊。建國後,於1957年創辦了大義中學,開啟了近代初級基礎教育的先河。
大義中學於1969年增設高中,成為當時常熟縣農村五所完全中學之一。1989年遷建新址,是蘇南第一所整體搬遷的完全中學。學校地處江南歷史文化名鎮虞山鎮,緊傍青青虞山、悠悠望虞河,山的沉穩、偉岸與水的靈動、柔美使學校充盈成長的底氣和創新的活力。校園有令人心馳的假山噴泉,綠樹草坪;有讓人駐足留戀的厚義雙亭;有啟人沉思感悟的小橋流水,清幽雅致的林蔭廊棚;有催人奮進的磐石雕塑和引人注目的牆報畫廊。校內蘭桂飄香,四季如畫,書聲與琴聲相伴,彩燈與鮮花相映,每一寸土地、每一面牆壁、每一個細節都蘊含良好的教育意義,一體化的建築風格,整體性的環境布局為莘莘學子營造了一個和諧優美、寧靜致遠的讀書氛圍。
學校於2000年被確認為江蘇省重點高中,2004年轉評為江蘇省三星級普通高中。學校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萬平方米,整個校園分為教學區、活動區和生活區。擁有行政樓、辦公樓、實驗樓、圖書樓、信息中心、三幢教學樓、400m環形跑道的運動場、食堂、男女學生各一幢宿舍樓及專用教室等基礎設施。圖書館藏書8萬多冊,生均擁有圖書約40冊,另有電子圖書30萬冊,工具書905種,還建有電子閱覽室、數位化網上圖書館,真正實現了圖書管理現代化。實驗室配備達標,現有物理實驗室3隻,化學實驗室2隻,生物實驗室2隻,實驗開設率100%。學校被各級部門授予江蘇省一級圖書館、江蘇省貫徹落實學校體育衛生兩個《條例》優秀學校、江蘇省先進實驗室、江蘇省網上家長學校教育實驗基地、江蘇省綠化達標單位、蘇州市教育信息化先進學校、蘇州市依法治校先進學校、蘇州市校務公開先進學校、蘇州市德育示範學校、蘇州市綠色學校、常熟市社會治安安全學校、常熟市教育管理先進學校、常熟市校園管理先進學校、常熟市德育工作先進學校等榮譽

教學設施

學校教育信息化設備齊全,已躋身於蘇州市教育信息化實驗學校行列。學校網路百兆寬頻接入,擁有覆蓋全校的校園網,有信息中心1個,多媒體教室3隻,多媒體移動設備2套,計算機教室4隻,電子閱覽室2隻,多媒體製作室1隻,多功能階梯教室1隻,學生電腦生機比為7:1,教師電腦師機比為2:1。還配有圖書館管理系統、校長辦公系統、有線閉路電視廣播系統、裝備先進的校園演播廳。
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積極實施素質教育,高度重視德育工作,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在“大德正義”的校訓指導下,全校師生凝心聚力,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為本”的辦學理念。強化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的建設,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風;“敬業、嚴謹、博學、篤行”的教風;“尊師、守紀、好學、向上”的學風。學校的教育裝備日臻完善。“三機一幕”進教室,實驗室、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舞蹈房、音樂室、美術室、史地教室、課外活動室等專用教室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操作、文化娛樂的廣闊天地。
50載征程,歷經半個世紀風雨彩虹的大義中學,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全校師生凝心聚力,以教書育人為立足點,強化“三風”建設,工作上求細化,方法上求創新,改革上求突破,形成了一定的辦學特色,積澱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在隊伍建設、德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校現有41個教學班,在籍學生2000多名,現有1名教師獲教育碩士學位,另有10名教師正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學歷。擁有常熟市學術帶頭人1名,常熟市學科帶頭人11名,常熟市教學能手21名,常熟市德育能手4名。迄今培養了11500餘名國中畢業生,6100餘名高中畢業生,3200餘人被大專以上院校錄取,其中本科錄取2100餘人。校友遍及海內外,湧現了法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建明,醫學博士翁建平、范曉峰、楊宏,藥學博士、美國註冊藥劑師顧玉麒,艦船研究專家、博士查煜峰,理論物理學博士、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終身教授陸平,教育學博士葉麗新,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孫飛,駐外大使魏瑞興等一批傑出人才。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和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藉助50年辦學積澱下的以人為本、開拓進取的優良傳統和真水無香、明德向善的人文底蘊,學校在“大德正義”的校訓鞭策下,正以“光大美德,匡正道義”的壯志和“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的雄心,繼往開來,使各項事業在一個較高的平台上得到發展,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聲譽,為建設現代教育名城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