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氣象局

常州市氣象局

常州市氣象局地處於常州市新北區太湖西路。常州市氣象局是常州市的氣象觀測中心。承擔本行政區域內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依法履行氣象主管機構的各項職責。

基本信息

歷史概述

常州市氣象局 常州市氣象局
常州市氣象局 常州市氣象局

1923年武進及1931年金壇、溧陽先後設立測候所,1937年遭日軍毀壞,僅武進縣測候所於1939年恢復,1942年停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常州市氣象站和溧陽氣象站建於1952年,金壇茅麓農場測候站建於1954年。1960年4月起,各氣象站改名氣象服務站。1965年1月,常州市氣象服務站更名為武進縣氣象服務站。1980年起,武進、金壇、溧陽先後成立縣氣象局(站)。1985年,根據江蘇省氣象局蘇氣(1985)第8號檔案要求,將原武進縣氣象局整體劃歸常州市政府,組建常州市氣象台,正式管轄金壇、溧陽縣氣象站,同時負責武進縣的氣象工作。解放以來,氣象部門的領導管理體制多次變動。1954年由軍隊系統建制改為地方政府建制。1958年以前,氣象台站一直屬垂直系統。1958年體制下放,歸地方政府領導,氣象業務由省氣象部門管理。1963―1970年,氣象台站實行業務部門與地方政府雙重領導。1971年起,氣象站劃歸人民武裝部領導。1973年起,氣象站歸當地同級革命委員會領導。1981年起,地方氣象部門實行以上級氣象部門為主和當地政府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並經當地政府授權,承擔本行政區域內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依法履行氣象主管機構的各項職責,並延續至今。

機構設定

常州市氣象局 常州市氣象局

設處室3個、直屬單位5個,分別為辦公室(計畫財務處)、人事教育處(與黨組紀檢組合署辦公,精神文明辦,審計室)、業務法規處(常州市防雷減災辦公室)以及常州市氣象局氣象台、常州市氣象局專業氣象台、常州市防雷中心(常州市防雷設施檢測所)、常州市氣象局財務核算中心、常州市氣象局國家基本觀測站。另設兩個無級別機構:常州市氣象行政執法支隊、常州市氣象學會。

台站業務

地面氣象觀測 全市共有3個地面氣象觀測站,其中常州、溧陽是國家基本氣象站,金壇是國家一般氣象站。金壇氣象站兼國家農氣觀測二級站,常州、溧陽氣象站兼酸雨觀測站。1963年常州市氣象服務站升格為國家基本氣象站,溧陽站於1980年升格為國家基本氣象站,金壇站於1978年升格為國家一般氣象站。主要觀測項目:雲、能見度、天氣現象、氣壓、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風向風速、降水、積雪深度、雪壓、凍土、日照、蒸發、地溫、電線結冰。其他觀測任務:酸雨觀測、參於大氣探測的試驗任務。主要氣象電報發報任務:天氣報、重要天氣報告、氣象旬(月)報、氣候月報、航空天氣報和危險天氣報。各台站需整理原始氣象記錄,製作各類氣象報表,積累氣候資料。觀測方式、各類氣象報表製作、氣象電報編髮也從1980年前純粹人工觀測,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機互動,到21世紀以來的部分實現自動化,氣象觀測事業快速發展。

2002年6月至2008年底,全市建成39個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其中有2個雨量站、25個溫度、雨量站、8個溫度、雨量、風向風速站、4個氣壓、溫度、雨量、相對濕度、風向風速站,實現24小時自動觀測。

農業氣象觀測 常州於1958年11月至1960年間,進行作物生育期物候觀測;1973年至今開展農業氣象服務工作。1954年7月,金壇開展麥類作物物候觀測;1985年12月金壇氣象站確定為省級農業氣象觀測站,承擔油菜、水稻作物生育期觀測任務。1959年5月,溧陽開展農業氣象觀測,1985年3月停止。

天氣預報服務 根據當地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需求製作和發布臨近、短時、短期、中期和長期天氣預報,天氣警報和預警信號;內容分為公眾預報、決策預報和專項氣象預報。建立了以人機互動處理系統、江蘇省氣象信息共享系統、常州氣象預報業務系統為平台,數值天氣預報產品為基礎的,集合多種預報技術分析方法的天氣預報業務流程。氣象預報預測逐步從主觀預報、巨觀預報、定性預報發展到多級會商、綜合預報、定量預報、精細化預報。

監測與網路系統建設 與江蘇省氣象局實現EOS/MODIS資源衛星接收系統、雷暴監測預警系統、大氣電場儀系統連線。建有“全球眼”實時監測系統。2007年,與江蘇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合作開展不同下墊面、不同高度氣象要素及城市熱島效應的監測與套用。信息採集從人工觀測發展為部分自動探測,信息處理和傳輸從早期的人工編報、莫爾斯發報,到80、90年代的人工編報、電話發報,發展到現在的數據處理和編髮報微機化操作。2002年站網傳輸採用GPRS/CDMA無線通信,實現監測資料線上顯示。

氣象服務手段 1952年-1970年,氣象服務手段主要有電話答詢、信函答詢、有線廣播站和廣播電台等形式。20世紀70年代末期起電視天氣預報的加入,使得公共氣象服務範圍明顯拓寬,但決策氣象服務手段仍停留在電話答詢、信函服務、當面匯報等形式上。80年代以來,先後開發了氣象警報服務系統、氣象信息自動答詢電話“121”(後改為“96121”)、電視氣象節目影視製作、氣象網路終端服務和現場服務等多種服務形式和手段。服務產品形式從紙質文本到電子信息、從文字到圖片、從聲音到影像應有盡有。服務載體涵蓋了廣播、電視、報紙、網際網路、手機簡訊、電話聲訊、電子顯示屏等多種傳播媒體、傳播渠道的綜合服務系統。

人工影響天氣 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始於2004年1月,主要目的是基於農業及轄市局丘陵地帶抗旱而實施的人工增雨。技術方面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都卜勒天氣雷達等先進探測手段,以車載式火箭作業相結合的新方式。全市氣象部門現有2套人工影響天氣車載式移動火箭發射裝備,人工增雨作業點7個。其中2006年至2007年間共人工增雨作業11次,發射火箭彈54枚。2007年7月,溧陽市遭遇了1994年以來不遇的嚴重乾旱,天目湖水位急劇下降,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位於溧陽西南丘陵山區的6.5萬居民飲用水發生嚴重困難,有8萬畝農田已無水可澆,常州市氣象局人影作業小組4次進駐溧陽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增加了乾旱地區的降水量,緩解了農田旱情,解除了鄉鎮居民停水或間斷供水的威脅,溧陽市狄立新副市長親臨現場慰問並感謝。

氣象局地址

地址:常州市新北區太湖西路120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