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埃斯圖姆考古遺址

帕埃斯圖姆考古遺址

義大利帕埃斯圖姆古城遺址分布在一介很大的地區,該城是建於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殖民地。後來,羅馬在公元前273年移居該城,但在公元9世紀這個城市又被廢棄了,今天,帕埃斯圖姆是一片荒蕪之地,有許多尚未被鑑別的古代遺址。希臘人稱帕埃斯圖姆為波塞冬尼亞,將之與海神波塞冬等同起來,羅馬人則稱其為尼普頓。該城市被後來定居在那裡的羅馬人重新命名為帕埃斯圖姆。他們擴大了城鎮,加建了一座圓形露天競技場、一座市政廳和一個集市中心。帕埃斯圖姆(Paestum)是義大利坎帕尼亞大區的城鎮。它位於奇倫托地區北部,那不勒斯東南方85公里薩萊諾省靠近海岸的地方。是古希臘建築遺址。 義大利帕埃斯圖姆古城遺址分布在一個很大的地區。該城是建於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殖民地。後來,羅馬人在公元前273年移居該城,但在公元9世紀這個城市又被廢棄了。今天,帕埃斯圖姆是一片荒蕪之地,有許多尚未被鑑別的古代遺蹟。

基本信息

簡介

帕埃斯圖姆(Paestum)是義大利坎帕尼亞大區的城鎮。它位於奇倫托地區北部,那不勒斯東南方85公里薩萊諾省靠近海岸的地方。是古希臘建築遺址。

義大利帕埃斯圖姆古城遺址分布在一個很大的地區。該城是建於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殖民地。後來,羅馬人在公元前273年移居該城,但在公元9世紀這個城市又被廢棄了。今天,帕埃斯圖姆是一片荒蕪之地,有許多尚未被鑑別的古代遺蹟。

歷史

帕埃斯圖姆古城遺址帕埃斯圖姆古城遺址

希臘人在公元前6世紀修建了這座城市,取名為Poseidonia(音譯:波塞多尼亞),即City of Poseidon(音譯:波塞東城)。羅馬人於公元前273年給它改了名。在9世紀,這座城市由於大面積爆發瘧疾和阿拉伯人入侵而逐漸衰落下去,18世紀人們才重新發現了它。帕埃斯圖姆有三座宏偉的多利安式神殿,目前都保存完好,它們分別是:赫拉一世教堂(或神殿)(公元前6世紀中期);海王星神殿(公元前5世紀);帕埃斯圖姆最大的神殿——羅神神殿,完工日期可能在前兩座之間。近些年來的經過考古挖掘,發現了一些古城遺留下來的公共、宗教建築,道路,防護牆等。博物館裡則珍藏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包括墳墓里的油畫、珍寶,陶器,祭品,建築物的碎片和雕塑等。

希臘神廟

在這些遺蹟中有3座保存完好、金石閃光的希臘神廟。建於公元前450年左右的尼普頓神廟最為完整,只缺失了屋頂和內牆。另外兩座是刻瑞斯神廟和祭祀赫拉(或朱諾)的長方形神廟,後者的建成時間約早一個世紀。帕特農神廟也稱希臘神廟,也有翻譯為巴台農神廟、巴特農神廟、帕提儂神殿。

簡介

雅典衛城主體建築,為了歌頌雅典戰勝波斯侵略者的勝利而建。設計這座神廟的建築師為伊克梯諾(lctinus)和卡里克利特(Callicrates)。帕特農神廟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帕特農原意為貞女,是雅典娜的別名。此廟不僅規模最宏偉,坐落在衛城中央最高處,廟內還存放一尊黃金象牙鑲嵌的全希臘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菲迪亞斯親手製作)。它從公元前447年開始興建,9年後大廟封頂,又用6年之後各項雕刻也告完成,1687年毀於戰爭,今僅存殘跡。

設計

帕特農神廟的設計代表了全希臘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從外貌看,它氣宇非凡,光彩照人,細部加工也精細無比。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作了許多創新,事無巨細皆精益求精,由此成為古代建築最偉大的典範之作。它採取八柱的多立克式,東西兩面是8根柱子,南北兩側則是17根,東西寬31米,南北長70米。東西兩立面(全廟的門面)山牆頂部距離地面19米,也就是說,其立面帕特農神廟高與寬的比例為19比31,接近希臘人喜愛的“黃金分割比”,難怪它讓人覺得優美無比。柱高10.5米,柱底直徑近2米,即其高寬比超過了5,比古風時期多利亞柱式(三種希臘古典建築柱式中最簡單的一種)通常採用的4比1的高寬比大了不少,柱身也相應頎長秀挺了一些。這反映了多利亞柱式走向古代規範的總趨勢。

主體

...大利帕埃斯圖姆古城遺址帕埃斯圖姆古城遺址

帕特農神廟為雅典城邦守護神雅典娜而建的祭殿。神廟背西朝東,聳立於3層台階上,玉階巨柱,畫棟鏤檐,遍飾浮雕,蔚為壯觀。整個廟宇由鑿有凹槽的46根大理石柱環繞。潘太里科大理石色白,相對帕羅斯島上的優質大理石來說略顯粗糙,所以這裡的帕羅斯大理石僅供雕塑使用,光滑和無瑕的質地使它顯得尤為珍貴。柱間的用大理石砌成的92堵殿牆上,雕刻著栩栩如生的各種神像和珍禽異獸。神廟有兩個主殿:祭殿和女神殿,從神廟前門可進祭殿,踏後門可入女神殿。在東邊的人字牆上的一組浮雕,鐫刻著智慧女神雅典娜從萬神之王宙斯頭裡誕生的生動圖案;在西邊的人字牆上雕繪著雅典娜與海神波塞冬爭當雅典守護神的場面。傳說她和海神波塞冬爭奪這座城市。宙斯決定:誰能給人類一件有用的東西,城就歸誰。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敲了一下這個城的岩石,一匹戰馬破石而出,這是戰爭的象徵;雅典娜則用她的長予敲了一下岩石,岩石上長出一株油橄欖樹,這被人們認為是和平的象徵。結果,這座城歸了雅典娜,從此她便成為雅典的守護神。希臘首都雅典就是以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

祭殿外的雕刻

祭殿的外面的腰線上鏤著雅典娜節日的遊行盛況:有歡快的青年、美麗的少女、帕特農神廟 雕像撥琴的樂師、獻祭的動物和主事的祭司。在帕特儂神廟裡,原來還供奉著一尊高達12米的雅典娜女神的雕像。神像設計靈巧,可以搬動或轉移隱蔽。形象是這樣的;她站立著,長予靠在肩上,盾牌放在身邊,右手托著一個黃金和象牙雕的勝利之神;黃金製造的頭盔、胸甲、袍服色澤華貴沉穩,象牙雕刻的臉孔、手腳、臂膀顯出柔和的色調,寶石鑲嵌的眼睛炯炯發亮……雕塑家在作品完成之後,將之交到了當時最傑出的畫家手中,因為他認為“畫家的最後筆觸能給神像增添宗教色彩”。這座由古希臘最偉大的雕刻家菲迪亞斯精製作的藝術珍品,在公元146年被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擄走,在海上失落了。現在人們只能根據古羅馬時代的小型仿製品約略想像她的英姿。帕特儂神廟幾經天災人禍,真是歷盡人間滄桑。公元393年它被改作基督教堂。在土耳其統治時期,它又成了伊斯蘭的寺院。公元1687年威尼斯軍隊炮轟城堡,引爆了土耳其人堆放在神廟裡的炸藥,把廟頂和殿牆全部炸塌。19世紀初,英國駐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埃爾金,雇用工匠,把表現雅典娜勳業的巨型大理石浮雕群像劫走。這批稀世之珍,有些在鋸鑿過程中破碎損毀,有些因航海遇難而沉入海底,倖存的至今仍陳列在英法等國的博物館裡。19世紀下半葉,曾對神廟進行過部分修復,但已無法恢復原貌,現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殼。

神廟的內部

神廟的內部,既遵循多利亞柱式的慣例,安排得很簡單,又主題突出,莊重宏偉。與一般神廟相同,殿堂均分為前後兩間,前廳安置神像,後庫存放祭品和財物。帕特農神廟的前廳安置著菲迪亞斯製作的黃金象牙雕的雅典娜巨像,高達12米。為配合這尊巨像,前廳用兩層多利亞的柱列圍繞巨像的左右和後方。上承屋頂,旁開空廊,更襯托出巨像的高大,而它們的檐部也大大簡化,只有額枋而沒有三隴板和間板。像之帕特農神廟前方直到大門為一片空白,不置任何雜物,卻在靠近巨像基座處挖出一個長方形水池,利用池中之水反射從大門而來的陽光,使金光閃爍的巨像更顯富麗堂皇。和前廳隔開的後庫則是真正的寶庫,用來存放雅典海上同盟各邦交納的貢金。廊前列雕花鐵柵,庫房用四根柱子支撐,不過柱子是愛奧尼亞式而非前廳所用的多利亞式。這一方面適應了同盟各邦主要屬於愛奧尼亞地區的情況,同時也反映了神廟設計思想的一大特點,即按伯里克利所宣揚的“雅典是全希臘的學校”的思想,把兩種柱身容於一身。

建築風格

...大利帕埃斯圖姆古城遺址帕埃斯圖姆古城遺址

視覺矯正:帕特農神廟特別講究“視覺矯正”的加工,使本來是直線的部分略呈曲線或內傾,因而看起來更有彈力,更覺生動。這種視覺矯正以前在多利亞柱式中就已經注意到了,比如柱身的減殺就是如此。在帕特農神廟中帕特農神廟,這種矯正發揮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據研究,這類矯正多達10處之多。比如,此廟四邊基石的直線就略作矯正,中央比兩端略高,看起來反而更接近直線,避免了純粹直線所帶來的生硬和呆板。相應地,檐部也作了細微調整。在柱子的排列上,也並非全都垂直並列,東西兩面各8根柱子中,只有中央兩根真正垂直於地面,其餘都向中央略微傾斜;邊角的柱子與鄰近的柱子之間的距離比中央兩柱子之間的距離要小,柱身也更加粗壯(底徑為1.944米,而不是其他柱子的1.905米)。

視覺矯正的原因:這樣處理的原因是,邊角柱處於外部的明亮背景,而其餘柱子的背景是較暗的牆壁,人的視覺習慣會把尺寸相同的柱子在暗背景上看得較粗,亮處則較細,視覺矯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把亮處的柱子加粗,看起來就一致了。同樣,內廊的柱子較細,凹槽卻更多。山牆也不是絕對垂直,而是略微內傾,以免站在地面的觀察者有立牆外傾之感。裝飾浮雕與雕像則向外傾斜,以方便觀眾欣賞。如此等等,說起來已煩瑣,藝術家、設計者和工匠為此花費的時間、精力就更大了。人們至今仍能從飽經滄桑的神廟看出精微矯正的痕跡和出神入化的效果,這真是文明的奇蹟。

裝飾:在裝飾方面,本來前廳外圍的柱子都是多利亞式的,但檐壁卻不用三隴板與間板,而是用一條愛奧尼亞式的裝飾帶,以浮雕表現雅典人民慶祝大雅典娜節的盛況。這條浮雕帶從門廊延伸到南北兩面牆上,繞行一周,連為一體。總長160米,人物超過500個。它第一次在神廟主要浮雕上直接表現雅典公民民眾和現實社會活動,其構思之大膽也是空前的,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在希波戰爭後的進一步發展。帕特農神廟在古典建築藝術中之所以成為典範,不僅僅在於它的建築,更重要的是其雕刻。雅典娜巨像現已絲毫不存,據古人的描述,它實為木胎,黃金象牙只起鑲嵌作用,大概肌膚用象牙,衣冠武器則貼以黃金。此類貴重的雕像通常是小型的,雅典把它做成12米高的龐然大物,無非是為了顯示雅典財富的充盈。

帕特農神廟帕特農神廟

特色浮雕:神廟浮雕的精美和豐富毫不亞於其雕像。那條長達160米的浮雕帶一氣呵成,氣韻生動,人物動作完美,歷來被認為是希臘浮雕的傑作。它以表現大雅典娜節遊行慶祝活動為主題,第一次把普通公民的形象堂而皇之地列於廟堂之上。這種每隔4年舉行一次的大遊行從雅典西邊的狄甫隆城區開始,然後經過陶區,穿過市場,最後登上衛城。遊行的核心內容就是把雅典少年精心編織的一件新袍獻給雅典娜。藝術家把160米長的浮雕正好用來表現從遊行開始到獻袍的全過程。起點在廟西南角上,這兒表現公民民眾準備跨鞍上馬,然後在長長的南牆和北牆上表現公民遊行隊伍,其中以騎在馬上的青年公民為主。在南北兩牆東端轉角處,遊行隊伍開始接近神廟入口,意味著人們已經到達了終點,神聖的衛城,浮雕的內容也由歡呼雀躍而轉變為莊重肅靜,邁著輕緩步伐的少年們逐漸走向衛城中心。浮雕的終點直帕特農神廟 雕像接位於神廟的大門,此處特別安排了坐在椅子上觀看遊行的諸位天神,意味著眾神都應邀前來與雅典人同慶佳節。在現存的浮雕中,仍然可以看出浮雕的鬼斧神工之處。特別是雅典青年騎馬遊行的大段浮雕,無論是昂首前奔的駿馬還是執韁坐鞍的青年,都刻畫得生氣怏然。人的體態、馬的運動以及飄揚的衣襟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激烈運動和興高采烈之中又飽含著端莊典雅之美。更可貴的是,數以百計的人和馬的形象竟然沒有一個是雷同的。他們在向前行進的態勢中有跳躍、飛奔、暫歇、舉步、備鞍等各種動作,更不必說身形面容、個性氣質等差異了。整個浮雕有如一首壯麗的交響樂。相比之下,從容緩步的少女則帶有一種安靜莊重、雍容華貴的古典風韻,後人把它形容為“偉大的單純和靜穆的壯偉”。少女們或單獨或結伴而行,還有男性長者對她們指引訓示。通過細密如絲線的衣褶,藝術家把原本單調的構圖處理得滿壁生輝,突出了少女們文靜賢淑的風度和堅實健美的體形,有把她們表現得如同圓柱的凹凸紋一般挺直,使浮雕帶從南北兩面洶湧而來的遊行隊伍由喧囂一轉而為叩拜入殿時的虔誠肅穆。神廟的92塊間板浮雕,則用神話傳說中希臘人與異族鬥爭並取得勝利的故事作題材,大概是比喻希臘與波斯的那場生死存亡的戰爭。由於間板是四方形的,每塊浮雕一般只刻一幅廝殺圖景。除了帕特農神廟外,衛城的另外兩個小建築規模雖小,卻各有特色。作為衛城唯一入口的門廳並不強調森嚴,而只注意形象。

神廟的歷史

帕特農神廟帕特農神廟

用途:神廟始建於公元前447年,正式啟用是在公元前438年,借著盛大的帕那太耐節奉獻給雅典娜。帕那太耐節是雅典人的重要節日,在節日期間,常常舉行體育競技、歌舞活動和穿過全城直至神廟的巡行。巡行活動中最有特色的是:一件由雅典城少女織成的羊毛長袍被掛在一隻船的主桅桿上,船被抬在牛車上,這樣緩緩移向神廟,羊毛長袍最後被奉獻給雅典娜。接著進行的是祭祀活動,獻給女神的犧牲是牛或羊。牲口的選擇是極為重要的一點,它必須強壯、健康,沒有傷口更沒有缺陷。在出土的眾多陶器上有許多祭神的場面,惟一奇怪的是宰殺牲口的場景總是被省略。犧牲品身上的骨頭和肥肉被堆在祭壇上燒,重要的是從這帕特農神廟裡升起的煙必須升到神像上方,這樣神才能充分享用祭品。這種祭神方式顯然很特別,據傳說是普羅米修斯發明的,在分割犧牲品之後,他誘使宙斯選擇骨頭和油肉那一部分,將精肉留給人類。

意義: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全盛時期建築與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臘國寶”之稱,也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5世紀中葉,神廟被改為基督教堂,雅典娜神像被移去。1458年土耳其人占領雅典後將神廟改為清真寺。1687年威尼斯人與土耳其人作戰時,炮火擊中了神廟內的一個火藥庫,炸毀了神廟的中部。1801-1803年,英國貴族埃爾金勳爵將大部分殘留的雕刻運走,損失最為嚴重。許多原屬神廟的古物,現在散落在不列顛博物館、羅浮宮、哥本哈根等地。19世紀下半葉,曾對神廟進行過部分修復,但已無法恢復原貌,現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殼。
尼普頓神廟的設計很巧妙,它的寬度是長度的一半,而它的高度又是寬度的一半。該神廟有一個內室,那裡可能豎立著尼普頓(古羅馬宗教中所信奉的神靈--譯註)的雕像。
希臘人稱帕埃斯圖姆為波塞冬尼亞,將之與海神波塞冬等同起來;羅馬人則稱其為尼普頓。該城市被後來定居在那裡的羅馬人重新命名為帕埃斯圖姆。他們擴大了城鎮,加建了一座圓形露天競技場、一座市政廳和一個集市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