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擬蝮鯙

布氏擬蝮鯙

布氏擬蝮鯙,體瘦且極長,背鰭頗高。主要棲息於礁石堆或淺潟湖,亦經常出現於砂泥底或石礫堆。

基本信息

簡介

白鰻白鰻

學名:Pseudechidnabrummeri
命名者:(Bleeker,1859)
中文名:布氏擬蝮鯙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鯙科

Pseudechidna brummeri布氏擬蝮鯙Pseudechidna brummeri布氏擬蝮鯙

經濟性:是
科號科名:F079Muraenidae
食用魚類:否
中國大陸名:擬蛇鱔
俗名:白鰻、布氏長鯙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白鰻白鰻

英文俗名:Whiteribboneel;Brummer'smoray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台灣分布:蘭嶼
最大體長:103cm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Muraenabrummeri,Pseudechilnabrummeri,Pseudechinabrummeri,Pseudoechidnabrummeri,Strophidonbrummeri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沈等,1993);Areviewofmuraenideels(FamilyMuraenidae)fromTaiwanwithdescriptionsoftwelvenewrecords.Zoologicalstudies33(1):44-64(Chen,Shao&Chen,1994)沈世傑編Shih-ChiehShened.1993Chen,H.-M.,K.-T.Shaoetc.1994

典藏標本

ASIZP0056685.NTUM06444.
英文俗名:Whiteribboneel;Brummer'smoray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瘦且極長,背頗高。體色全為乳白色。脊椎骨數210。頭前部1/2處有無數的小黑斑分布,黑斑點大多位於頭部側線孔所在;前鼻管前端亦為黑色;鰭有藍白邊。以前所記載之布氏長鯙(Strophidonbrummeri)為本種之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礁石堆或淺瀉湖,亦經常出現於砂泥底或石礫堆。以魚類為主食,亦捕食甲殼類,如類、蝦蛄及蝦類等。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西印度洋,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等海域。台灣發現於蘭嶼。

漁業利用

罕見鯙類。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六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