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努爾哈赤翼龍

布氏努爾哈赤翼龍,屬於帆翼龍科(Istiodactylidae)的翼手龍類。區別闊齒帆翼龍(Istiodactylus latidens,這個支系中唯一的其它成員)的特徵如下:頭骨低。眶下窗缺失。顴骨具有短的淚骨突。牙齒側向壓扁,具有幾乎和齒冠相當或更大的三角形齒根。下頜的齒槽邊緣輕微向前彎曲。

概述

準噶爾翼龍超科 Dsungaripteroidea Young, 1964
帆翼龍科Istiodactylidae Howse, Milner & Martill, 2001
布氏努爾哈赤翼龍Nurhachius ignaciobritoi gen. et sp. nov.
詞源:“Nurhachi”為“努爾哈赤”,屬名獻給清太祖努爾哈赤(1559—1626年),他是清朝的創立者,之前首先在現遼寧建立後金王朝。“ignaciobritoi”種名獻給長期培養和支持古生物研究的巴西古生物學家伊格納蕭·布里托(Ignacio M. Brito)。
正型標本:一件不完整的化石骨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標本編號:IVPP V-13288)
地點與層位:九佛堂組(Aptian),中國遼寧省西部朝陽市公皋。

特徵

標本顯示,緊緊關聯在一起的肩胛烏喙骨,以及伸肌肌腱突與第一指骨之間開放的縫合線,表明了其為亞成年個體。匯合的鼻眶前孔和許多頭後骨骼的比例(比如肱骨、第四掌骨)表明布氏努爾哈赤翼龍屬於翼手龍亞目(Pterodactyloidea)的成員。還有一些特徵,諸如聯合背椎(由6塊背椎癒合形成)的存在,將其歸入準噶爾翼龍超科(Dsungaripteroidea)。
布氏努爾哈赤翼龍的頭骨左側壓保存,頭骨後部包括顱腔缺失。保存下來的部分長315毫米,推測全長為330毫米(前上頜骨至鱗骨長約320毫米)。最突出的頭骨特徵是鼻眶前孔非常長,約占頭骨長度(前上頜骨至鱗骨)的58%。顴骨的淚骨突很薄,類似於古神翼龍科(Tapejaridae),但是更加向後傾斜。通過對闊齒帆翼龍的頭骨復原,顯示這一類群成員的顴骨上具有薄而強烈後傾的淚骨突,但在布氏努爾哈赤翼龍中這個突起更短。
布氏努爾哈赤翼龍的下頜右側壓。下頜骨薄細狹長(長約291毫米),在其後部略深。齒系由上頜每側14枚牙齒,下頜每側13枚牙齒構成,總共有54枚牙齒。除了在下頜吻端的兩枚向前伸的細小牙齒之外,所有的牙齒側向壓扁,並具有尖銳的三角形齒冠。齒冠和齒根之間具有顯著的收縮。保存更好的一枚牙齒顯示了尖銳的前端與後端隆起,並缺少任何脊狀結構。這種齒系僅僅在闊齒帆翼龍中被觀察到,雖然數量較少。
布氏努爾哈赤翼龍的頭後骨架除了缺失部分頸椎、肋骨、尾骨和第三、四翼指骨外,幾乎保存了所有的骨骼。頭後骨骼具有許多無齒翼龍超科(無齒翼龍屬+帆翼龍屬+古魔翼龍科)的獨特特徵,例如:中部的頸椎具有高的釘狀的神經棘;肩胛骨短於烏喙骨和彎曲的肱骨三角嵴。布氏努爾哈赤翼龍也和帆翼龍、古魔翼龍科(Anhangueridae)共有顯著縮短而粗壯的肩胛骨這一特徵。類似古魔翼龍屬(Anhanguera),努爾哈赤翼龍的第三掌骨與腕骨部分直接由關節關聯,而第一、二掌骨退化,這也是帆翼龍類和古魔翼龍類與無齒翼龍屬相區分的另外一個特徵。本文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布氏努爾哈赤翼龍與帆翼龍關係很近,他們至少共有兩個獨有的衍征:特殊的齒系和顴骨上強烈後傾的淚骨突。
從布氏努爾哈赤翼龍的頭後骨架推測,其翼展在2.4至2.5米之間。該翼龍與歐洲闊齒帆翼龍的直接對比證明,後者翼展為4.2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