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他海峽

巽他海峽

巽他海峽(Sund Strait)位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印度尼西亞語作Selat Sunda。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狹窄水道(東經105度40分,南緯6度零分),寬26∼110公里(16∼70哩),溝通太平洋的爪哇海與印度洋。海峽中有幾個火山島,最著名的是喀拉喀托島(Krakatoa)。1942年3月日軍和美軍在此發生遭遇戰。

簡介

(圖)巽他海峽地理位置巽他海峽地理位置

巽他海峽是穿越印度尼西亞群島,溝通兩大洋的海上咽喉要道。巽他海峽位於印度尼西亞群島中的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巽他海峽長約150千米,一般寬22~110千米,水深50~80米,最大水深1080米。其平均水深遠遠超過馬六甲海峽,非常適於大型艦船通航。巽他海峽因此成為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重要戰略通道之一。來往於歐洲與香港、日本之間的艦船常常經此。

海峽地區處於地殼運動活躍地帶,多火山活動。

喀拉喀托火山喀拉喀托火山
海峽內的喀拉喀托火山在平靜了200年後的1888年8月27日大爆發,其聲音傳到3000千米以外的馬尼拉,噴出的碎屑物質升到25千米以上的高空,煙雲升至70~80千米以上,火山灰瀰漫到相距160千米的雅加達,如同濃霧降臨,火山微塵滯留空中數月不散。

火山爆發引起的大海嘯在近海浪高達35米,波及印度洋,甚至西歐。火山的劇烈活動不僅使噴發出的大量火山物降落到海峽和周圍地區,而且改變了海底地形,水深變淺,崎嶇不平,阻礙了20萬噸以上巨型輪船的順利通行。巽他海峽的海水既淡且暖,鹽度31,水溫達21℃以上。

戰略地位

橫亘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印度尼西亞群島由13667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星羅棋布的島嶼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水上通道,在世界海洋交通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望加錫海峽龍目海峽巽他海峽,這三條海峽是穿越印度尼西亞群島,溝通兩大洋的海上咽喉要道。

巽他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水道。巽他海峽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是溝通爪哇海與印度洋的通道,是西北太平洋沿岸國家經爪哇海至東非和繞道好望角去西非、歐洲的海上要衝,是美海軍第7艦隊艦隻從西太平洋赴印度洋或從印度洋返西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1942年海戰

1942年3月1日日本海軍在荷屬東印度群島巽他(Sunda )海峽附近截擊英、美軍艦的海戰。盟國聯合艦隊在蘇臘巴亞海戰失利後,受傷的英國埃克塞特(Exeter)號重巡洋艦在英、美各1艘驅逐艦護送下,於2月28日晚離開蘇臘巴亞港,企圖通過巽他海峽逃至錫蘭(今斯里蘭卡)。次日上午被日軍巡邏飛機發現,隨即遭到日軍4艘重巡洋艦及從龍驟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飛機攔截,並與英驅逐艦1艘同被擊沉。

旅遊資源

(圖)巽他群島風景巽他群島風景

巽他群島(Sunda Islands)馬來群島組成部分。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由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組成。主要島嶼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馬都拉島婆羅洲蘇拉威西島帝汶島龍目島松巴哇島佛洛勒斯島巴厘島等。面積140萬平方千米。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汶萊。

葡萄牙殖民者初到此地時,巽他僅為爪哇島西部一小國名。爪哇和蘇門答臘之間的海峽由此稱為巽他海峽。後鄰近島嶼總稱巽他群島。印度尼西亞獨立後將小巽他群島稱努沙登加拉群島。

自馬來半島向紐幾內亞島延伸至亞洲大陸東南部的摩鹿加群島。包括大巽他群島(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西里伯斯島及鄰近小島)和小巽他群島[巴里、龍目(Lombok)、松巴哇(Sumbawa)、松巴、弗洛勒斯(Flores)、帝汶、阿洛(Alor)島及鄰近小島]。除婆羅洲、東蘇門答臘及鄰近地區外,均屬亞洲與澳大利亞間島弧和海嶺帶,火山處於活動期。西、南臨印度洋,東、北界麻六甲海峽、南海和西里伯斯海,環抱爪哇海、弗洛勒斯海和薩武(Savu)海。大部陸地為印尼領土。馬來西亞文化和語言居支配地位。

主要城市

賈里達:印度尼西亞西瓜哇省七十年代興建的旅遊勝地。東距雅加達160公里,有公路和鐵路可通。

面臨巽他海峽,林木蔥籠,溪水清澈,沙灘潔白。旅遊點包括附近的烏戎庫隆自然保護區(有日益稀少的獨角犀牛)、鳥島(面積8公頃,非澳兩洲遷徙鳥的中途站,鳥巢滿枝)及45公里外的喀拉喀托火山。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