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莫鱷亞目

巴莫鱷亞目

巴莫鱷亞目(學名:Biarmosuchia)又名始巨鱷亞目(Eotitanosuchia)、漸衰鱷亞目(Phthinosuchia),是一群原始二疊紀獸孔目集合,是一個並系群,或者是獸孔目演化樹中非常早的分支。

(圖)巴莫鱷亞目巴莫鱷亞目

它們是中等大小、輕型肉食性動物,介於盤龍目楔齒龍科與更先進的獸孔目之間。

特徵

(圖)Proburnetia是種頭顱骨上有許多凸起與腫塊的巴莫鱷類Proburnetia是種頭顱骨上有許多凸起與腫塊的巴莫鱷類

巴莫鱷亞目的頭骨非常像楔齒龍科的頭骨,差別在於更大的顳顬孔,但還是比較晚的獸孔目小、後顱輕微往後凸出(與盤龍目狀況相反)、牙齒數量減少、上下頜各一顆大型犬齒,與其他特徵(Carroll,1988年與Benton,2000年)。晚期的特化巴莫鱷類,外型類似有大型犬齒的麗齒獸類。較大的頜部肌肉,以及更強壯的咬合力,顯示後顱後方是下頜肌肉附著的地方。

它們的脊椎骨也類似楔齒龍科,但缺乏異齒龍與其同類所擁有的長神經棘,但肩膀與骨盤、四肢顯示出更進化的結構。四肢都為對稱,顯示出它們大步伐往前前進,而趾骨縮短長度,所以它們更像晚期的合弓綱生物。

分布

巴莫鱷亞目在俄羅斯(始巨鱷、巴莫鱷、漸衰鱷)與南非(Ictidorhinidae、Burnetiidae、與相關的物種)發現,而且全部存活於二疊紀中期到晚期。

分類歷史

(圖)HerpetoskylaxHerpetoskylax

在1986年,Hopson與Barghusen嘗試地將巴莫鱷科與Ictidorhinidae科(另含Hipposauridae科與Rubidginidae科)合稱巴莫鱷亞目,但不確定它們到底是個自然生物群還是因擁有相同特徵的集合體。他們認為漸衰鱷因所知太少不能確定能不能歸類,但認為始巨鱷是較進化的物種。

在1989年,Sigogneau-Russell建立巴莫鱷下目,包括:巴莫鱷科、Hipposauridae科、Ictidorhinidae科,以別於漸衰鱷下目與始巨鱷下目。

在1999年,Ivakhnenko提出巴莫鱷、始巨鱷與Ivantosaurus全部來自於Orcher動物群集合,其實是同一品

種。儘管差異已經很明顯了,Ivakhnenko仍指出始巨鱷與巴莫鱷是非常相似的動物。Ivakhnenko同時將漸衰鱷科放置到恐頭獸超目的偉鱷獸目(Titanosuchia)。

在2000年與2004年,Benton將巴莫鱷下目改列為亞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