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瓦里街上無家可歸的人

巴瓦里街上無家可歸的人

《巴瓦里街上無家可歸的人》是杜安·漢森70年代後的一幅作品,塑造了一些常在垃圾箱旁撿拾食物的街頭乞丐,漢森在其後期作品中主要刻畫小人物,對現實生活的殘酷進行描繪和揭露。

基本信息

簡介

杜安·漢森DuaneHanson(1925-1995)於1925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亞歷山德里亞市出生。1946年,在該州首府聖保羅市麥卡利斯特學院獲美術學士學位。他在克蘭布魯克美術學院向包括瑞典雕刻家卡爾·米勒斯(CarlMilles)在內的教師學習雕刻藝術。50年代初,曾到紐約,但不能立足,便於1953年赴聯邦德國,住到1960年始返美國,先住亞特蘭大市,1965年遷居佛羅里達州,直至今日。1966年,他已不滿於過去的裝飾情調作品,而轉向抨擊社會不公正的具象雕刻,用綜合樹脂模塑真人大小的塑像。60年代未、70年代初,在紐約以及歐洲--特別是在聯邦德國--頻頻展出新作,獲得很大成功,由此成為超級寫實主義運動中雕刻界的代表人物。

杜安·漢森早在1967年就已製作等身大的塑像。這種塑像都是直接從人體上翻模,然後把翻制下來的人體各部分裝配起來而成的。當人體裝配好以後,為求逼真性,還要給模型塗上與真人的肌膚相同的顏色,給它穿上真的衣服,配備真實的道具或附加些必需之物,使觀眾在距雕像2至3米之處誤以為是真人。

初期,漢森所製作的題材偏於恐怖現場:機車車禍或鬥毆槍殺事件的現實場面等。70年代以後,他放棄這種暴力題材,專致於再現普通人形象。作品多是服務行業、小商業或小餐館內常見的人物,因而他作品具有更多的人情味。這一幅《巴瓦里街上無家可歸的人》,是塑造了一些常在垃圾箱旁撿拾食物的街頭乞丐,作品頗有某種現實生活的揭露性。

漢森先去偷拍下流浪街頭的窮人,然後找些模特兒在工作室翻鑄各個人物模型。裝配時藝術家按照需要隨時變換,這個人的臉可能配上那個人的手。製作程式是先做裸體,再穿衣服。由於長期使用樹脂材料,漢森一度患了淋巴癌,經長期治療,才得以脫險。後來他改用合成材料。至於人像上的毛髮,有時用真人頭髮,有時採用合成毛髮。頭髮首先得植在一個用乙烯製成的十分貼切的頭罩上,然後再把頭罩緊緊繃套在模型頭上。

漢森的藝術特點是從不表現生活中充滿歡樂的人物,也不再現某種欲望或激情,人稱他的雕塑具有“真實的抒情性”。

照相寫實主義 ( 又稱超級寫實主義 Super realism 或高度寫實主義 Hyper realism),是60年代初期首先在美國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的寫實藝術類型。實際上,它是“波普藝術”的變種,不過它更多地體現了新科技時代的特徵。當40年代以來的抽象派藝術處於甚囂塵上之時,“照相寫實主義”的暗流已經冒了出來。當時有人根據它的藝術形象的逼真性,誤稱它是“新寫實主義”或者別的什麼名稱。60年代後期,紐約畫商路易斯·邁塞爾(Louis Meisel)發現這種寫實的藝術品已比從前人們追求的真實手法要高明得多;兩年後,即1970年,在紐約惠特尼博物館舉行了一個《22個寫實主義者》畫展,在展品目錄上,“照相寫實主義”這一名詞第一次被邁塞爾提了出來。時至今日,它作為抽象藝術的反動,已傳歷了三代,其代表人物最早的有查克·克洛斯(1940~ )、理察·埃斯蒂司(1936~ )和馬爾科姆·莫利(1931~ )等人。 從照相寫實主義在繪畫和雕塑上正全面發展的趨勢看,它已不是一種短暫的、曇花一現的現象了,而且在雕塑上的執著似乎更大些,其中最最著名的代表是杜安·漢森和約翰·德·安德烈亞兩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