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坡村寨

巴坡村寨

“巴坡村寨”坐落在景洪市基諾山鄉西面山樑上,有98戶422人,自2005年國家和雲南省實施重點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以來,巴坡村被列為省民委重點綜合扶持村和示範村。 “巴坡村寨”坐落在峰巒疊障、綠蔭蒼翠、群山環抱的六大古茶山之首的基諾山,位於景洪市東北部基諾鄉,東經100°53ˊ33″,北緯21°53ˊ11″,平均氣溫18—20℃,距景洪26公里、勐養10 公里、基諾鄉政府3公里。這裡是西雙版納州基諾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全國唯一一個最全面最集中地展示並以基諾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區。

簡要概述

巴坡村與所有基諾村寨一樣,座落在半山之中巴坡村與所有基諾村寨一樣,座落在半山之中
在我國56個民族中,基諾族是最後一個民族。在西雙版納的版圖裡,就生活著2萬餘名基諾人。歷史上,基諾族村寨分布在深山老林中,與世隔絕,新中國成立時,基諾族還未形成一個定型的階級社會,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級。在以後的五十多年裡,他們走守完了原始社會幾千年歷程,從一個“刀耕火種、刻木記事”的社會狀態,步入社會主義社會,因此又被稱為“從原始社會走來的民族”。走進基諾山第一寨巴坡村,猶如走進了一個濃縮了的基諾原始文化博物館。基諾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鄉,其餘散居於基諾鄉四鄰山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基諾族人口數為20899。使用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無本民族文字。

地理位置

“巴坡村寨”坐落在峰巒疊障、綠蔭蒼翠、群山環抱的六大古茶山之首的基諾山,位於景洪市東北部基諾鄉,東經100°53ˊ33″,北緯21°53ˊ11″,平均氣溫18—20℃,距景洪26公里、勐養10公里、基諾鄉政府3公里。這裡是西雙版納州基諾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全國唯一一個最全面最集中地展示並以基諾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區,是了解基諾文化最重要的視窗。

人文歷史

走進村寨,最明顯的感覺就是美麗與原始同在,古樸與現代並存。走進村寨,最明顯的感覺就是美麗與原始同在,古樸與現代並存。
在基諾語裡,“基”指舅舅,“諾”指後代,“基諾”就是舅舅的後代。在基諾人一代接一代的口頭傳承中,基諾族的祖先為兄妹倆瑪黑、瑪妞。億萬年前,遠古洪荒,混沌宇宙,大地茫茫之中,誕生了一個力大無比的女神。她舉起右手分開天地,左手抓起泥土形成山河,搓下污垢變成萬物。然而,動物植物爭吵不休,相互殘害,世界混亂不堪。她造七個太陽曬死部分植物,造洪水淹沒部分動物,造一面大鼓把瑪黑、瑪妞放在裡面。大鼓隨洪流飄蕩到基諾山,兄妹倆走出大鼓成婚,繁衍了基諾族。這位女神,被基諾人敬為“阿嫫腰北”創世女神。阿嫫意為母親,腰意為大地,北意為創造。所以,在基諾山,阿嫫腰北神像是基諾人最頂禮膜拜的信奉,基諾大鼓是基諾人永遠為之傾倒的圖騰物。目前基諾大鼓舞已被確定為西雙版納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基諾族宗拜太陽,在基諾人的背心上,繡有太陽的圖案,能分辨村寨的主要飾物棗背包上,也繡有太陽的圖案。太陽鼓是基諾族的重要法器,太陽鼓舞是基諾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太陽鼓的正面似一輪太陽,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徵太陽的光芒,基諾人在除夕敲之,據說能帶來吉祥。人們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反映出對太陽的虔誠和崇拜。基諾族尊敬長老,每個村寨都有一個“卓巴”(寨父),一個“卓生”(寨母)管理村社事務。基諾族一般父子連名,父親的最後一個字,就是兒女的姓。比如女兒的爺爺叫遮腰,父親叫腰裡,她就叫里妹了。

民俗民風

【服飾】

基諾族大鼓舞基諾族大鼓舞
基諾族的服飾衣料是婦女們親手織的“砍刀布”,她們織布用腰機,織布的人席地而坐,經線一頭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頭拴在對面的兩根木棒上。緯線繞在竹木梭上,用雙手操縱著左右來回穿行,梭來回穿行一次後就用砍刀式的木板推緊,“砍刀布”就是由此得名的。基諾族的男子愛穿無領對襟白砍刀布小褂,小褂前襟、胸部、臂、腕部有彩色條紋。小褂背上縫著一塊約有六寸見方的黑布,上面用彩色繡著一朵圓形圖案的花,周圍有放射狀線條,似太陽光芒四射。基諾族婦女上身穿穿著藍、黃、紅、黑色無領對襟短開衫,開衫下部用紅、黃、綠、藍、黑、白布條拼成橫條花紋或繡少許圖案花紋,兩袖臂部、肘部及袖口都是對稱的各色條狀花紋;開衫裡面穿一件雞心形胸兜,胸兜閃閃發光。下身系鑲紅黑邊的開合短裙,近幾年也有僅穿長裙的,裹綁腿赤足。

【成年禮】

基諾族認為男女青年在十五、六歲前,思想上、生理上都不成熟,不能承擔和享受公社成員的義務和權利,晚上不得隨便出門,禁止談戀愛,下地勞動只能算半勞力。只有到了十五、六歲,舉行了成年禮以後,他們才取得村莊正式成員的資格,才可以談戀愛成年禮一般是在村寨上新房儀式中舉行。

【歌舞】

基諾人一生下來就有歌,近代基諾族民歌分為三大類十七調。其中有祭祀類的白臘泡調及莫丕調,旋律悠緩,肅穆莊重;有表達思念之情的哭調,旋律起伏迭宕,節奏自由,伴有哭腔,悲切感人;有表達生活情趣的玩耍調,旋律活躍、節奏暢快,以此表達日常生活中喜怒哀樂的情感。人們傳授知識經常以唱民歌的方式來進行,例如關於生產知識的有狩獵歌、獵獲小調、播種歌、採集歌、時節歌等,傳授生活知識的有情歌、婚禮歌等。

飲食文化

鑲嵌著日月、牛角圖案的“牛角路”。鑲嵌著日月、牛角圖案的“牛角路”。
基諾族主食為大米玉米各半。糯米主要用於招待客人、給孩子吃或下種時吃。每日三餐,早、晚飯在家裡吃,午飯做成飯糰帶到地里,勞動休息時吃。吃午飯前在地里找些野菜或小瓜尖煮熟後蘸鹽巴、辣子佐飯糰吃。做飯的習俗與家庭的組織形式有關,在父系大家庭里,生產、生活資料集體所有,家庭成員共同參加勞動,收穫物統一堆放在倉庫里,煮飯的任務,由家庭主婦和各輩媳婦們輪流承擔。每天要用多少糧食,由值日者到倉庫取用。較年青的媳婦們承擔的家務要多些,如帶小孩、舂米、砍柴、采野菜、背水、做飯等。吃飯時,整個大家庭成員無論男女老少都一同吃。菜飯自己盛,隨便吃。家長由年齡最大者擔任。受到各輩的尊重,有時一個人單獨進餐,好菜軟食常常留給老人和小孩。若打到野獸也是大家共用,成年人在一起吃喝談笑,每個小孩都可得到一塊嫩肉。

傳統節日

【過年】

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是過年,約在春節前後。

【打鐵節】

歡樂節日歡樂節日
基諾語稱“特毛切”,是基諾族最隆重的節日,一般於每年農曆十二月舉行,歷時三天。節日第一天上午要舉行剽牛儀式,午後寨子裡的長者敲響牛皮大鼓,人們情不自禁地隨著鼓點圍著大鼓跳起粗獷的舞蹈,這就是基諾人歡慶豐收的“太陽鼓”舞。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聖的祭器和樂器,每個村寨一般都有兩面,分公鼓和母鼓。他們視太陽鼓為神靈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徵。祭祀太陽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興旺、五穀豐登。

【新米節】

亦稱“新米”。每年農曆七八月間,穀物即將成熟的時候,基諾族人就從田地里採集一些新穀子、蔬菜和瓜豆,再殺幾隻雞,請親戚朋友到家裡共同品嘗新米、陳酒、鮮肉、綠菜,同時舉行一些儀式。人們邊吃邊唱,歡樂的歌聲常常通宵達旦。

【特懋克節】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在2月6日至8日舉行,人們除了殺豬宰羊,開懷暢飲外,還要舉行豐富多彩的民間體育活動,打起太陽鼓,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火把節】

基諾族傳統歲時節日。每年農曆六月間擇日舉行。節前,由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分派一些人上山砍松柏,把砍來的樹枝在寨內廣場上支起一高大火把。這天全寨人停止徵稅,男女老幼皆著節日盛裝,家庭主婦忙於準備節日會餐,親戚朋友互相拜訪。晚上,在塞外燒起火把,人們匯集到火把周圍,待卓巴向火把祈禱後,人們便縱情歌舞,老人們開懷飲酒。青年男女則合著鑼、象腳鼓和三弦,盡情鼓舞,直至通宵達旦。

主要產業

巴坡村寨人家的院落巴坡村寨人家的院落
基諾族以刀耕火種的農業為主,農具基本上是鐵制的,有砍刀、鐮刀、小手鋤等。主要農作物是旱稻、玉米,種植棉花也有較長的歷史,盛產香蕉木瓜等亞熱帶水果。基諾山是出產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大牲畜有黃牛水牛,但不用來耕地,而用以祭祀和肉食,還飼養家畜家禽。種茶、制茶業有一定發展。採集和狩獵仍是基諾族一項重要的家庭副業。手工業還沒有和農業分工,主要在農閒時進行,經營打鐵、竹篾編織、紡織、釀酒、木工等。

村寨發展

自2005年國家和雲南省實施重點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政策以來,巴坡村被列為省民委重點綜合扶持村和示範村,先後投入160多萬元,幫扶該村建設道路、自來水、電力等基礎設施,修建3300平方米村內硬化道路。西雙版納州廣播電視部門為每戶村民安裝了光纖數位電視設備,實現了“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視、通電話”;扶持村民種植橡膠、茶葉510畝,建蓋豬圈78間,目前全村橡膠茶葉砂仁為主的經濟林果累計達到3618畝。200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2755元、人均有糧300公斤,家家住上了瓦房,有了機車拖拉機、彩色電視機,少數人家還買了皮卡車、微型車,生活越過越紅火。
民居房屋大多是木板搭建,散落在半山腰上。 民居房屋大多是木板搭建,散落在半山腰上。
一戶戶人家掩映在綠樹、竹林和果木之間。 一戶戶人家掩映在綠樹、竹林和果木之間。
傳統服裝全靠手工紡織,製作不易,因此十分愛惜,平日並不太穿著。 傳統服裝全靠手工紡織,製作不易,因此十分愛惜,平日並不太穿著。
曬蘆葦的人家,基諾人也用蘆葦做掃帚。 曬蘆葦的人家,基諾人也用蘆葦做掃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