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貝:一個西南邊地的苗族村寨

擺貝:一個西南邊地的苗族村寨

《擺貝一個西南邊地的苗族村寨》是2004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彭兆榮。

內容簡介

擺貝是苗族的花衣苗主要聚住區。該服飾苗族主要居住點為林深葉茂的月亮山區,男女衣著華麗,色彩鮮艷。服裝製作工藝有挑織、蠟染、平繡壯等技術。男女盛裝均為傳統“連衣裙”式樣。擺貝村,居住著百來戶人家,服裝以絢麗多彩的刺繡和鳥的羽毛作裝飾,頭頂銀冠,頸套銀圈。村寨依山而建,房屋為全木結構,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自家圈養的牲畜,上層則是人的居室,依據功能分為不同的隔間。村寨位於海拔高約580米的山上,坡間分布大大小小的田地,綠綠叢叢,氣候怡人。在村寨的前下方,有一座晚清時的苗王墳,墓碑上記載了老苗王抵抗清兵和外敵入侵的歷史。

編輯推薦

【鄉土中國】叢書旨在介紹中國傳統的地域文化。以圖文隨記的形式,傳播中華本土文化的精髓,重現已逝的歷史場景。為探究歷史傳承、反思文化變遷的人們,開闢一片傳統文化的博物館,鄉土社會的史書庫。

《擺貝》介紹苗族的花衣苗主要聚住區擺貝,風物、習俗、故事、人物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讓讀者在領略地方風情的同時,欣賞苗族的自然社會面貌。

媒體推薦

代前言:一種對“鄉土社會”的感悟與理解

2002年歲末,12月30日。

再過一天就要過新年了。這是一個人們翹首以盼的日子。

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興華鄉擺貝村。

剛下過一場百年未遇的大雪。天空陰慘慘的,天氣格外冷。遠處的山脊上一片白茫茫,像畫一樣。擺貝村的雪雖已經融化,卻仍可以看出幾天前整個村寨被大雪肆意踐踏過的痕跡:大樹被壓彎了腰,通往鄉鎮的山路泥濘不堪,屋檐不停地滴著化雪的水……

我坐在擺貝村寨里最受人尊敬的寨老楊寫巴家的火塘前,與長者促膝而談。老人整整70歲,一張飽經鳳霜的面龐透著剛毅,皺紋深深地刻在臉上,看上去非常像我國的一幅著名的油畫《父親》。他悠悠地擺著古(“擺古”:即講故事),那音調和節律發出一種不可名狀的回音效果,構造出來的景致完全是另外一派風範:曠遠而蒼茫,鏗鏘而遒勁。

遠遠近近的人們喜歡叫楊寫巴“苗王”,他也欣然接受人們贈予的稱謂。這是一樁有意思的事情。“老”在地方上被賦予了某種權威。少數民族中的“寨老”甚至成為一個專屬性稱呼,它的指喻意義就是“權威”。事實上,楊寫巴還不獨為“老”,他在擺貝村做過幾任村黨支部書記,一直是黨和政府在地方上的代表,是官方力量與地方知識的結合體。於是,故事便自然而然地從他的身世展:

我從18歲就開始在擺貝當幹部,當了好幾任的支書。1954年是組長,1958年做村長,1960年開始當支書,文革時退職,1971年又叫我到縣裡學習,1972年又回到村里當支書,一直到1992年。1992年我老了,退下來。2000年他們又請我當一年支書,2001年徹底退下來,就像鄧小平一樣,三上三下。我一點文化也沒有,全憑經驗辦事。

他的中吻中充滿著驕傲和榮耀。我納悶:為什麼人們不叫他“老村長”、“老書記”而要叫他“苗王”?甚至州、縣、鄉的領導下來也這么稱呼。他聽到外來人叫他苗王的時候總是笑著把眼眯起來。我想,大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村長”、“支書”都屬於政府委任,被另外一種文化、政治和權力賦予並評價,換言之,是官方賦予並由官方來評價。“苗王”則由當地苗族自我認可和評價,是一種族群性、鄉土性價值;這種價值才真正屬於苗族自己,名副其實。

我還納悶,楊寫巴自己說他沒有一點“文化”,憑什麼能夠當這么老久的“官”呢?又為什麼擺事實貝地方都買他的賬?而且我注意到,當他在講自己“沒有文化”的時候,那眼神中不僅沒有流露出缺憾和自卑;恰恰相反,那眼神充滿著驕傲和自豪。我想,“文化”在這裡多半指他沒讀過書,不識字。這是主體民族——漢族的價值指標,即:不讀書、不識字就“沒文化”。我們已經相當習慣地把不識字的人叫做“文盲”。也就是說,不識字就是“瞎子”。相反,“文明”的基本指示是:識得文字,仿佛“日”“月”一般的“明”。從這個角度說,或者在漢族社會的價值系統里,楊寫巴是個“文盲”。可是,在那擺貝地方的苗族中間,他卻是個“智者”。

作者簡介

彭兆榮,1956年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兼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旅遊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類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藝術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比較文學理事,文化部非物質遺產專家組成員。曾到法國尼斯大學人類學系、法國國家科學院“華南及印支半島人類學研究中心”從事學習和研究。法國巴黎大學(十大)客座教授,巴黎大學(索邦)高級訪問學者,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人類學系高級訪問教授。

主持過國際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教育部等各類科研項目十餘項。主持和參與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申報等工作。主編《文化人類學筆記叢書》、《人類與遺產叢書》、《旅遊人類學譯叢》等。代表著作有:《文學與儀式》、《旅遊人類學》、《人類學關鍵字》(合作)、《擺貝:一個西南邊陲的苗族村寨》、《邊際族群:遠離帝國庇佑的客人》、《寂靜與躁動》、《生存於漂泊之中》、《西南舅權論》、《文化特例》等。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篇。目前主要研究領域:遺產批評、族群理論、旅遊人類學。

目錄

代前言 一種對“鄉土社會”的感悟與理解

地圖

壹 歷史性的人群共同體

貳 融洽自然的社會形貌

叄 鄉土知識與民間智慧

肆 民族習俗與地方風情

伍 透過儀式的生命展演

代後記 一次終生難忘的“參與觀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