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儺文化

“儺”即“儺”,從該字的組成上來看,它由三部分組成:單人旁、堇和雀。單人旁表示儺與人有關。

一、儺是什麼?
“儺”即“儺”,從該字的組成上來看,它由三部分組成:單人旁、堇和雀。單人旁表示儺與人有關。堇,《說文》中有“堇,時也”,表示儺與“時”,即季節有關。雀則表示儺與鳥類有關。綜合而論,儺是一種季節性很強的祭祀活動,它祭祀的對象是一種神鳥。
在中國古代,處於東海之濱的東夷族是農耕族群,該族群著名的古帝少昊氏屬下的官職就是以各種鳥類命名的。而處於江漢地區的南蠻族群以炎帝為神,據《白虎通義》載:“炎帝者,太陽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其精為鳥,離為鸞。”這說明古代南方各族群也曾經以鳥為崇拜對象。
《論語·鄉人儺》:“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周禮·占夢》:“季冬,聘王夢,獻吉夢於王,王拜而受之,乃舍蔭於四方,以贈惡夢。遂令始難(即儺),毆疫。”
《傳》曰:“儺,行有節也。”
因此,儺是一種宗教信仰,是一種有主神崇拜,有原始教義,有宗教經典(開天闢地、儺神出世歌、民族史詩等),有組織系統的原始宗教。
二、儺文化就是鸞文
儺是中國人的發明,為什麼古往今來的中國人都不明白儺的原生含義呢?中國是個多元文化的、多民族的、廣闊疆域的國家。儺,中國人,確切的說是漢人不懂,那是因為儺這一名稱不是傳統中原文化的辭彙。而是古代中國南方農耕文化的辭彙。在傳統的儒家經典中,中國的起源、發展都是中原漢族文化的發展的結果。但是,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卻一再向世人證明,中華文明是多源的,也是多元的。
儺,音諾。壯侗語族稱鳥為nuo,漢字作雒,並認為它是為人間帶來嘉禾的神靈。壯侗語族稱人為nuo ,只是聲調有所變化。糯,又稱“峒禾糯”,是壯侗語族以前常年食用的糧食。但這種糯稻實為一種產量很低、耕作原始、脫粒極難的原始粳糯。根據考古發現和農業專家考證:人類最早發明的栽培稻就是粳稻,這種原始的粳糯最早發源於南蠻地區,歷史長達一萬多年。中國古代南方發達的農耕文化造就了南方以鳥為圖騰的鸞文化。這在遍及湖南、浙江、江蘇、山東等地的考古發掘中廣為出現的鳥紋、太陽鳥雕塑和圖形中有了最為直接的體現。
三、巫儺文化與漢文化的關係
“漢”即“漢”,就是“難”(即難)去掉“佳”,加上三點水。而古代“難”與“儺”相通,因此,“漢”即“儺”。中國人有漢人之稱,“漢”來源於“漢朝”,漢朝之“漢”來源於劉邦曾為“漢中王”,“漢中”之名來源於“漢水”。而“漢水”作為長江最大的支流,其名之來源,恐怕與江漢平原作為中國最為富裕的糧倉有關。古代生活在江漢平原上的有著高度發達的農耕文化的“儺民”,他們長期生活於此,便叫此水為“漢水”。
因此,作為儒家傳統正宗的“漢文化”與“儺文化”,與中國傳統的、原生態的、不見於正史的“巫儺文化”是同一文化。只不過,前者因為有了“漢字”而千古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後者則因為長久存在於民間普通大眾之中,不為儒家正統所容,不為高居廟堂的士群人士所論。但是,不見於正史不等於不存在,更不等於漢文化就是中華文明的全部。作為儒家傳統的文明,因為有了文字而輝煌,更因為有了文字而僅陷於不足三千年的文明。然而,巫儺文化因為發源於高度發展的農耕文明,不因文字的發明而成正統,也不因文字而僅局限於三千年或五千年。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稻耕文明恐怕要推至一萬年之前,因為湖南玉蟾洞人在一萬四千年前就已能紡織、種稻、制陶。
“儺”作為圖騰時代的最後一個圖騰,終將讓位於祖先崇拜,但這並不意味著“儺”的影響就從此結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