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取豪奪

巧取豪奪

巧取:軟騙;豪奪:強搶。舊時形容達官富豪謀取他人財物的手段。現指用各種方法謀取財物。有一次,他在別人的船上,看見王羲之真筆字帖,歡喜的什麼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畫交換,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著船舷竟就往水裡跳,幸虧別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 米友仁是一個有才能的藝術家,值得人們敬仰,又是一個古畫的愛好者和欣賞者,讓人們更加知道古畫的妙處和價值;可是他用那種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換取別人真本的行為,卻是叫人鄙棄和不齒的。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巧取豪奪

發音:qiǎo qǔ háo duó

釋義:巧取:軟騙;豪奪:強搶。舊時形容達官富豪謀取他人財物的手段。現指用各種方法謀取財物。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例:

郭小川《痛悼敬愛的周總理》:“反對帝國主義的~,倒行逆施!”

“~”這成語,不正好用韓非的名言“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來說明嗎? ★聞一多《關於儒、道、土匪》

近義詞:橫徵暴斂、敲詐勒索

反義詞:路不拾遺

燈謎:騙子遇強盜

成語典故

宋朝大書法家、大畫家米芾的兒子米友仁(字元暉),家學淵源,也和他父親一樣,既寫得一手好字,又長於作畫;尤其非常喜愛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別人的船上,看見王羲之真筆字帖,歡喜的什麼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畫交換,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著船舷竟就往水裡跳,幸虧別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樣很大的本領,便是學會模仿古人的畫品。他在漣水的時候,曾經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圖”描摹。後來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還給人,這人當時沒有覺察出來。拿著走了。直至過了好多日才來討還原本。米友仁問他怎么看得出來,那人回答說:“真本中的眼睛裡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還我的這一幅卻沒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畫品,很少被人發覺他的模本是假的。

他經常千方百計向人借古畫描摹;而摹完以後,總是拿樣本和真本一齊送給主人,請主人自己選擇。由於他摹仿古畫的技藝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樣,主人往往把模本當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獲得了許多名貴的真本古畫。 米友仁是一個有才能的藝術家,值得人們敬仰,又是一個古畫的愛好者和欣賞者,讓人們更加知道古畫的妙處和價值;可是他用那種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換取別人真本的行為,卻是叫人鄙棄和不齒的。所以有人把他這種用巧妙方法騙取別人真本古畫的行為,叫做“巧偷豪奪”後來的人又從此引伸成“巧取豪奪”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人以不正當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應得的財物。“巧取”,騙取也;“豪奪”,搶占付。而用此種方法攫取財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奪,故所得多多”見(“清波雜誌”)之語,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麼佛事,騙取無知的人的財物。攫取私有,這便是“巧取豪奪”了。

詞語辨析

【用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奪取別人的東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