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縣浮橋

宋、元之際,始有浮橋,後來興廢更迭,明代又設浮航為橋(用舟船連線而成的浮橋),交通稱便。 崇禎八年(1635年),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進攻縣城時,浮橋撤去數年,又設官渡,後因居民往來不便,再建浮橋。 同治七年(1868年),知縣陳炳會同厘金局上報皖省巡撫酌提厘金一成,加上全縣捐籌之款,對浮橋進行一次大修,造橋船14隻。

浮橋在舊城南門外,跨天河(今稱裕溪河,已改道),是南路入城孔道,為便利行人,最早設有官渡,稱“南津官渡”。宋、元之際,始有浮橋,後來興廢更迭,明代又設浮航為橋(用舟船連線而成的浮橋),交通稱便。弘治間,林宗哲任知縣時設定官船,革除私渡。歷經嘉靖、隆慶、萬曆、天啟各代對浮橋均有修建。崇禎八年(1635年),農民起義軍張獻忠進攻縣城時,浮橋撤去數年,又設官渡,後因居民往來不便,再建浮橋。日久橋船朽壞。清康熙五年(1666年)知縣聶芳倡議修橋,率先捐俸,督促地方紳民捐款重建,劉昌遠(劉鳳鳴)輸財製造鐵鏈百餘丈維繫橋船,防禦大水衝散。康熙三十年又修造一次,計造船18隻,連續排列,隨河水的漲落盈枯而有增減。橋船之上,加蓋木板,旁置圍欄,保障安全,兩端設有門樓,以壯觀瞻。浮橋建設,至此方稱完善。同治七年(1868年),知縣陳炳會同厘金局上報皖省巡撫酌提厘金一成,加上全縣捐籌之款,對浮橋進行一次大修,造橋船14隻。這次修造的橋船長3丈6尺,闊1丈2尺,較舊橋船長4尺;板厚1寸8分,釘1尺3根,比原來的橋船加大加固。光緒五年(1879年),值浮橋十年大造之期,知縣童增錦倡議勸捐修造,由牙厘局和巢湖水師合造橋船1隻,其餘13隻由全縣城鄉人民樂捐錢4千餘串造成。因此,浮橋得以連舟為渡,便利交通,長達數百餘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