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石鄉

川石鄉

川石鄉地處福建省建甌市東大門,與政和縣接壤,屬省定革命老區鄉,2014年榮獲“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全鄉土地總面積27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33萬畝,耕地面積2.9萬畝,轄1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2.48萬。

基本信息

歷史前沿

川石鄉 川石鄉

川石鄉地處建甌東部, 距城區60 公里,東與政和縣交界,南與水源鄉毗鄰,西與東遊鎮相連,北與龍村鄉接壤,總面積274.07平方公里。川石鄉明朝為永平鄉川石里。民國2年屬東區永平鄉川石里。民國24年歸東遊區管轄。民國32年設川石鄉。解放初屬東遊區(四區)管轄。1952年設川石區(十一區)。1956年撤區為鄉,屬東遊區管轄。1958年成立英雄人民公社。1961年改名川石人民公社。 1984年改為川石鄉人民政府,駐地在川石村。1988年下轄14個行政村,65個自然村,123個村民小組,6571戶,2.43萬人。

行政區劃

川石鄉 川石鄉

川石鄉於1984年6月1日,撤鄉建鄉地處建甌東部, 位於北緯27。10′—27。20 ′,東經118。34 ′—118。53′之間,東、北兩面分別與政和縣楊源鄉、星溪鄉、石屯鎮、東平鎮接壤,西北面和西面分別與建陽市漳墩

鎮蘇源村和建甌縣龍村鄉交界;南邊同東遊鎮、水源鄉毗鄰。土地總面積274.07平方千米,下轄14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62個自然村、123個村民小組,6461戶23585人口。現有耕地面積1924.7公頃,其中水田1734.1公頃、

旱地190.5公頃,林地面積21276.1公頃,有林地l9648.7公頃,其中經濟林6509公頃,森林覆蓋率71.7%。山、水、田比例約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川石鄉地處建甌東部, 距城區60 公里,東與政和縣交界,南與水源鄉毗鄰,西與東遊鎮相連,北與龍村鄉接壤,屬省定老區鄉,鄉內有10個老區行政村,50個老區自然村,5個老區自然村。土地總面積274.07平方公里,下轄14個行政村,62個自然村,123個村民小組,6571戶,24305人,鄉村勞動力資源總數14402人。現有耕地面28870畝,其中水田26012畝、旱地2858畝,林地面積319141畝,其中經濟林97634畝,森林覆蓋率71.7%。山、水、田的比例約為"八山一水一分田"。

氣候環境

川石鄉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四季溫暖潮濕,年平均氣溫為18.9℃,最高溫度40℃,最低溫-9.5℃。全年無霜期230天左右,境內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630毫米。

川石鄉 川石鄉

現有耕地面28870畝,其中水田26012畝、旱地2858畝,林地面積319141畝,其中經濟林97634畝,森林覆蓋率71.7%。山、水、田的比例約為"八山一水一分田"。 川石鄉屬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溫暖潮濕,年平均氣溫為18.9℃,最高溫度40℃,最低溫度-9.5℃。全年無霜期230天左右,境內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630毫米。

境內群山環繞,連綿不斷,山峰海拔高度500以上的高山有32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有6座,川石水利資源豐富、溪河交錯,水網縱橫,流量較大的主要河流松溪、玉溪、墩陽溪。其中流經川石境內10公里的松溪為全鄉最大的河流。

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鉛鋅、金、銀、矽石、花崗岩等;川石鄉山多地廣、資源豐富,盛產杉、松、毛竹以及樟木、楠木等。中草藥種類繁多,有肉桂、薄荷、白菊花、何首烏等40餘種。土特產品繁多,較負盛名的有錐栗、筍乾、桐油、柑桔、山蒼子、荷地、香菇等。川石鄉黨委、政府加大了農業調整力度,烤菸、錐粟、茶葉、毛竹、食用菌、特色養殖等已成為川石的龍頭產業。地下藏有黃金、煤、高嶺土、花崗岩等多種礦產資源,特別是花崗岩儲量在200萬立方米以上。

設施

交通

公路交通便捷,距市區僅60公里,省道甌政公路為其交通幹道,與188公里的鄉村公路、27座大中小橋樑組成完善的交通網路。

省道204線為主要交通幹道,橫貫該鄉,距市區58km、政和縣城30km,可直通閩東、浙西南地區。

1965年竣工並穿境而過的204省道甌政公路是鄉內第一條上等級公路。該公路的建成,改善了川石對外交通狀況,同時促進銜接省道的鄉村公路建設,先後修建川石至後坪,洋屯至邊溪、後洋,川石至墩陽,川石至外洋等主要鄉內交通幹線,修建川石大橋、伏演大橋、慈口大橋等。境內鄉村公路長達l88.5千米,大小橋樑27座,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2002--2004年,又投資180餘萬元,鋪設甌政公路川石路段及環鄉公路與鄉村公路部分路段共達20千米的水泥路面。便利的交通已成為川石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鄉村通訊設施在90年代後期也得到全新的改善。自1996年底,鄉內第一部程控電話開通後,通訊建設迅速發展。到2004年底,已實現村村通程控電話與行動電話,方便、快捷、先進的通訊手段為川石經濟的快速發展增添活力。

通訊

設施齊全,全鄉10個行政村開通程控電話,建成川石、後山、墩陽三個“中國移動”手機基站和1個“中國聯通”手機基站。

水利

境內群山起伏,溪河交錯,水利資源極其豐富,現有水庫32座,總蓄水量881萬立方米,全鄉有6座水利發電站,裝機總容量達4500千瓦。豐富的資源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為企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川石鄉石多,土薄,農田易澇又易旱。建國後,政府組織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堅持不懈與大自然作鬥爭。從20世紀50年代起,鄉村兩級先後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整改河道,圍灘造田,建水庫,修堤堰,抓好以水利水電為主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到70年代,藉助鄉內豐富的水利資源優勢,修建大嶺、大坂洋等小(一)型水利工程,發展農村小水電,實現灌溉、防洪、發電綜合效益的統一。

全鄉已建成蓄水工程33座,其中小(一)型2座,總蓄水量890萬立方米;提水工程10處,引水工程304處,水渠總長度107千米;防洪堤75.5千米;水電站7座,總裝機容量3900瓦;35千伏變電站1座,實現與市電網聯網:21世紀初,還先後投資200餘萬元,完成玉溪河的疏通整治工程,改善沿岸旱澇保收農田面積l33.3多公頃;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保障體系。

新區

建設日新月異,編制完成了《川石新區集鎮總體規劃》,鋪設完成新區34m寬主幹道水泥路面掃尾工程和綠化帶、路燈等配套工程,農機大樓、水電大樓等一批標誌性建築物相繼竣工,新區農貿市場和文化廣場已完成規劃設計,正在進行第一期工程建設。

經濟概況

從80年代開始,鄉村建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私人建房和新村建設迅猛。全鄉人口逐步向集鎮與平原大村遷移,集鎮規模日趨擴大;土木結構為磚混、框架結構所替代。村鎮建設走上規範化管理軌道,實現統一規劃和科學安排,向高起點、高標準,配套設施完善的方向邁進。改革開放後,隨著農村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發展,全鄉種養業也迅猛發展起來。在糧食生產上,優質高產品種廣泛推廣,單位產量顯著提高。2005年全鄉糧食播種面積2560公頃,總產量l3089噸,畝產341千克,總產量分別比1957年、l978年增長2.56倍和29%。農業內部結構更加科學最佳化。菜一稻一菜,煙一稻一菜等糧經輪作方式全面推廣,經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大田效益日漸提高。2005年經濟作物面積2707.3公頃,是l978年42倍,蔬菜、食用菌、烤菸已成為廣大農戶增收的重要項目。榛茶果大發展。2005年茶葉面積313.6公頃,榛林面積5548公頃,桔果面積533.7公頃,總產量分別為221噸、l210噸,4311噸。榛茶果已成為農戶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進入80年代,在政府興辦鄉鎮企業的號召和政策、措施促進下,鄉村企業迅速發展。幾年中,創辦以木材加工為主的數十家企業,生產地板木、火柴合片、木珠系列產品。在市委市府“大辦滿天星企業”和“突出工業,突破工業”的措施政策推動下,l994年在省道旁建設起3.3公頃工業小區,創建仿古家具廠、面板材廠等l8家私營企業;l995年企業發展又趨向多元化,涉及木材加工、建材、礦產開發、清水筍加工、活性碳等。21世紀初,有金泉礦業有限公司、尤溪鑫達有限公司、洋屯選礦廠、芳盈雕刻廠、川源食品有限公司、福綠食品保鮮有限公司、富川養殖公司等規模型企業l3家,朝著正規化、高層次、規模型方向發展展示出新的希望。文教、科技、衛生事業是歷屆黨委、政府工作的重點。努力實施“科教興農興鄉”發展戰略。鄉農業“三站”推廣拋秩、旱育稀植、再生稻、航空優質高產稻種等新技術;對錐栗、毛竹等林地,引導科學低改攻關;引進網箱養魚、池塘養蝦、稻田養蟹等科技含量高的項目;推廣菜稻菜、煙稻菜等農業結構內部調整,均取得顯著成效。積極促進教育事業發展。98年還順利通過省教委的“雙基”驗收。1983至1985年,川石中學連續三年中考獲得全縣“冠軍”。2000年以後,教育工作逐步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開闢第二課堂,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天地。文化市場繁榮。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廣大民眾文化需求日益提高。許多農家購置錄放機、影碟機、遊戲機等現代化家用電器。廣電網路健全,90年代的安裝衛星電視接收台,建設有線電視網。全鄉已完全實現村村通有線電視,並與市、地、省聯網,收視頻道達32套,電視覆蓋面達98%。全鄉現有衛生院1個,醫療站所l3個,門診所20個,床位12張,醫療人員35人;新添x光機、B超機等新設備各一套。計畫生育做到既控制人口數量,又提高人口素質。全鄉人口自然增長率已控制在5‰左右。

歷史景觀

川石鄉歷史悠久,古蹟眾多,古有北宋開寶初年問(970)的定上洋陶瓷、窯廠,嘉靖二年(1523)的龍角寺玉溪書院,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的靈岩書院等。鄉內仍有保存較好的川石興福寺、溪口靈岩寺、洋屯白雲寺、墩陽古龍寺四大寺廟及建於康熙庚寅四十九至壬辰五十一年(1710—1712),因擁有一千房柱而得名的林氏祖房——千柱厝(俗稱千柱落地厝)等。

社會

2014國家環保部發布《關於國家級生態鄉鎮的公告》,光澤縣崇仁鄉、建甌市川石鄉、浦城縣楓溪鄉等39個鄉鎮通過環保部覆核榮獲“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至此,南平市44個鄉鎮成為國家級生態鄉鎮。南平市環保局自然生態保護科工作人員表示,近 年來,南平市始終堅持把生態環境作為最大的品牌和優勢,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全方位組織開展生態創建活動,成效顯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