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四川省東部三次起義的統稱。

簡介

中共四川省臨時委員會為貫徹中共中央委員會“八七會議”確定的武裝鬥爭方針,從1927年起在川東地區開展民眾工作,準備武裝起義。1929年4月27日,在川東黨組織領導下,萬源、宣漢和梁山(今梁平)、開江等縣工人、農民,在萬源縣固軍壩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了紅軍川東遊擊軍第 1路,李家俊、雷玉書任正、副司令,共300餘人。此後,第1路在這個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到1930年 3月,建立了以固軍壩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游擊軍第 1路先後粉碎了軍閥劉存厚部的兩次圍攻,得到較大發展,活動範圍擴大到宣漢、萬源、城口、開江等縣的邊界地區。
5月,游擊軍第1路在國民黨軍進攻下遭到失敗。1930年春,中共四川省委軍事委員會書記李鳴珂在涪陵縣發動國民黨第20軍兩個連舉行起義,組成川東遊擊軍第2路,原連長趙啟明任司令,李鳴珂任前委書記。接著,游擊軍第 2路轉到豐都、石柱縣交界地區開展游擊活動,後遭國民黨軍和地主武裝伏擊而失敗。7月下旬,梁山縣農民起義組成的游擊隊與當地共產黨組織掌握的兩支農民武裝合編,在忠縣黃欽壩成立川東遊擊軍第 3路,李光華、王維舟任正、副司令,共1000餘人。
8月初,游擊軍第3路奉命向武漢前進,進至石柱縣境被軍閥劉湘部打散,一部撤至梁山、達縣交界地區分散堅持鬥爭。1931年夏,川東遊擊軍重新組成,王維舟任總指揮,轄3個支隊。隨後,在梁山、宣漢、達縣等縣內建立了數塊根據地。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入川,游擊軍主動襲擊軍閥部隊,配合主力紅軍作戰。1933年10月,游擊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合,游擊軍在宣漢改編為紅軍第33軍,王維舟任軍長,楊克明任政治委員。川東起義組成的游擊軍,在當地堅持了艱苦、曲折的鬥爭,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紅軍的壯大,作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