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大木偶戲

川北大木偶戲

川北大木偶具有強烈的國際國內影響。1953年,川北大木偶赴京演出,鄧小平贈送了獎品,以資鼓勵。1975年再度赴京,又一次受到高度評價

川北大木偶戲川北大木偶

簡介

2006年6月10日,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川北大木偶被列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北大木偶已有300餘年歷史。清初湖廣人青發榮。青發旺在湖廣填四川移民時,將大木偶藝術帶到了川北儀隴縣,後來青氏又將此技藝傳給了楊三合。1914年儀隴縣包包場(今石佛鄉)木偶藝人李約之買了楊三合後代的木偶,率其子李章福、李章祥,創建了“福祥班”,或稱“李家班”。此後,大木偶藝術在川北地區活動頻繁,婦孺皆知,人稱“川北大木偶”。

木偶戲

我國的木偶戲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始於漢,興於唐,到宋時就相當盛行了。南充地區的木偶戲有川北大木川北大木偶
偶與京木偶,二者都是杖頭木偶,此外還有指戲木偶,即被單戲。京木偶較小,川北大木偶較大,京木偶與流行於其它地區的京木偶相同,而川北大木偶則風格別具,頗有特色。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餘,比京木偶大出三倍以上酷似真人,且表演不受劇種限制,人和木偶混合(陰陽班)演出時,神貌無異。

歷史沿革

早期發源

據口碑,川北大木偶已有300餘年歷史。清初湖廣人青發榮。青發旺在湖廣填四川移民時,將大木偶藝術帶到了川北儀隴縣,後來青氏又將此技藝傳給了楊三合。1914年儀隴縣包包場(今石佛鄉)木偶藝人李約之買了楊三合後代的木偶,率其子李章福、李章祥,創建了“福祥班”,或稱“李家班”。此後,大木偶藝術在川北地區活動頻繁,婦孺皆知,人稱“川北大木偶”。
中期發展
川北大木偶戲
川北大木偶戲

新中國成立後,分別成立了儀隴縣木偶劇團(大木偶)、南充市木偶劇團(京木偶)。兩個劇團均參加過50年代的木偶戲會演,演出各有千秋,獲得大會好評。南充市木偶劇團已有“文化大革命”中撤銷,儀隴縣木偶劇團於1985年更名為南充地區木偶劇團,1987年遷南充市。

木偶藝術,特別是大木偶,近年來有長足的地步。川北大木偶的人物造型以寫實為主,眼、眉、口、頭、耳、鼻、手、腰以及關節均可以活動,表演時能取物握物,穿衣解衣,戴帽脫帽,穿靴脫靴,吹火點蠟,拂袖撣塵,變臉下腰,神乎其技,與人無二。同時翎子功、扇子功、水袖功等亦無異於生人。
鼎盛時期

川北大木偶具有強烈的國際國內影響。1953年,川北大木偶赴京演出,鄧小平贈送了獎品,以資鼓勵。1975年再度赴京,又一次受到高度評價。1987年康克清還親自為“川北大木偶”題詞。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亞洲文化》、香港《大公報》刊登川北大木偶劇照,發表評論文章,高度評價和頌揚了世界稀有的川北大木偶藝術。蘇聯戲劇家、著名木偶大師奧布拉茲佐夫在50年代就發表了評論文章,贊川北大木偶藝術是“世界上罕見的木偶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冠冕”。1987年8月,南充木偶劇團赴蘇聯、芬蘭訪問演出,獲得極大成功。他們稱譽“大木偶藝術是世界獨特的十分令人珍愛的木偶藝術”,“在表演手法豐富細膩方面,歐洲木偶藝術還比不上中國。”1988年12月,川北木偶赴新加坡演出,觀眾反映強烈,讚譽不絕。1989年9月,南充木偶劇團赴京參加全國第二屆藝術節,在首都舞台上又一展風姿。1990年8月大木偶藝術到印度演出,11月又應邀赴荷蘭演出,兩國觀眾嘆為觀止。

面臨危機

條件簡陋
川北大木偶:風光背後暗藏危機很難想像,在國際上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爭得榮耀的四川省大木偶劇院,辦公條件竟如此簡陋:在市北幹道一條小巷子的巷口,一塊寫有“四川省大木偶劇院”的石碑鑲嵌在牆體中,如果不是門上掛著“歡迎演職人員赴美載譽歸來”的條幅,這裡沒有任何起眼的地方。窄窄的院壩,停放兩輛小車都顯得十分擁擠。一幢1990年修建的辦公樓,年久失修,不經意就可以看到滲水的牆體和裂縫。
川北大木偶戲
川北大木偶戲

大木偶劇院的院長辦公室在二樓,一張黃色破舊的辦公桌上堆滿了材料,旁邊放著一台陳舊的電腦,“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牌匾就掛在牆壁中央,與室內的簡陋條件極不協調。院長唐國良自嘲地說:“我們的辦公條件太簡陋了,每次遇到韓國、香港等地的國際演出商前來考察,我們都不好意思讓他們來這裡,而是到南充大劇院去。”獨一無二,大木偶風光在外“到目前,全世界只有四川省大木偶劇院一家專門從事大木偶藝術的文藝團體。”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川北大木偶已有300餘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後,儀隴縣成立了木偶劇團。1953年,川北大木偶赴京演出,鄧小平贈送了獎品,以資鼓勵。1975年再度赴京,又一次受到高度評價。1987年康克清還親自為“川北大木偶”題詞。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亞洲文化》、香港《大公報》刊登川北大木偶劇照,發表評論文章,高度評價和頌揚了世界稀有的川北大木偶藝術。前蘇聯戲劇家、著名木偶大師奧布拉茲佐夫在上世紀50年代就發表了評論文章,贊川北大木偶藝術是“世界上罕見的木偶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冠冕”。1987年,更名後的南充地區木偶劇團遷至南充市。1997年,四川省大木偶劇院掛牌成立。改革開放以來,川北大木偶應邀遠赴蘇聯、芬蘭、新加坡、荷蘭、韓國、印度等數十個國家訪問演出,獲得極大成功。
人才流失
人才流失嚴重,大木偶暗藏危機“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我們的人才隊伍流失嚴重,人才梯隊青黃不接,大木偶面臨後繼乏力和後繼無人的困境。”據記者調查,川北大木偶無限風光的背後,暗流洶湧。“我們始終堅持感情留人的原則,但這裡的待遇卻留不住人。”四川省大木偶劇院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劇院先後有李紅林廖英、陳琴(音)等近10名骨幹演員“遠走高飛”,其中包括如今在北京影視圈走紅的南充籍明星何佳怡,她離開的時候,月收入是100多元。“人才斷檔、奇缺的情況沒有因為大木偶被評為‘國保’而得到根本改善。”據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李泗元和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李發海都是70多歲的老人,早已退休,傳人培養工作幾乎是一片空白,在崗的省級大木偶傳承人只有唐國良一人,而沒有國家級的傳承人。90年代,以前木偶劇團的導演和編劇跳槽後,這兩個極其重要的崗位,空缺至今。眼下,劇院演職人員只有26名。在演出現場,行政人員也要當搬運工、跑龍套。對於大木偶的藝術表演來說,造型師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只有一位造型師是遠遠不夠的,多個重要崗位人才的缺乏大大削弱了大木偶的發展後勁。“近年,我們致力於後備人才的培養,但收效甚微。”唐國良透露,自2006年,川北大木偶被國家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後,他們在全市9縣(市)、區招收了15名有藝術天賦的學員,但到目前,只剩下9名學員堅守陣地,其他人都走了。該劇院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人才和人員奇缺,近年面對國內外發來雪片式的邀請函,他們只有能力對少數地方接招,因此錯過了很多發展的機遇。保護和傳承好川北大木偶這一南充的文藝瑰寶,迫在眉睫。

藝術特色

大偶長約1.4米,重約5公斤,但表情豐富,動作靈活,依劇情要求,可穿衣、點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與"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形成了以假亂真、亦真亦假的藝術特色。這在其代表劇目《盜仙草》、《玉蓮花》中都有完美的體現。
大木偶藝術代代相傳,李家第三代李泗元,技藝全面,尤擅醜行,風格粗獷而又細膩,富於神韻,且特技眾多。《跪門吃草》中須賈的丟帽、亂髯、揉肩、抖袍等一系列動作,準確刻畫了人物驚懼的內心。丁建平、秦映蘭等後輩,亦造詣彌深,他們演繹的《白蛇傳》《美人魚》、《八仙過海》、《玉蓮花》,技藝非凡,倍受世人矚目。
川北大木偶傳承了最古老的木偶藝術,從其表演的特點及其本身,都能管窺出古時木偶藝術的精彩,特別是其惟一性,更使川北大木偶的保護和傳承,彌足珍貴,具有很高的價值。

國際影響

川北大木偶具有強烈的國際國內影響。1953年,川北大木偶赴京演出,鄧小平贈送了獎品,以資鼓勵。1975年再度赴京,又一次受到高度評價。1987年康克清還親自為“川北大木偶”題詞。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亞洲文化》、香港《大公報》刊登川北大木偶劇照,發表評論文章,高度評價和頌揚了世界稀有的川北大木偶藝術。蘇聯戲劇家、著名木偶大師奧布拉茲佐夫在50年代就發表了評論文章,贊川北大木偶藝術是“世界上罕見的木偶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冠冕”。1987年8月,南充木偶劇團赴蘇聯、芬蘭訪問演出,獲得極大成功。他們稱譽“大木偶藝術是世界獨特的十分令人珍愛的木偶藝術”,“在表演手法豐富細膩方面,歐洲木偶藝術還比不上中國。”1988年12月,川北木偶赴新加坡演出,觀眾反映強烈,讚譽不絕。1989年9月,南充木偶劇團赴京參加全國第二屆藝術節,在首都舞台上又一展風姿。1990年8月大木偶藝術到印度演出,11月又應邀赴荷蘭演出,兩國觀眾嘆為觀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