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島

川中島

川中島(かわなかじま, Kawanakajima )隸屬於日本長野縣北部的長野市,千曲川和犀川的交會三角洲平原,川中島 因為地形乃兩川所夾,如川中之島,而有此名,千曲川向北流至新潟縣改名信濃川後出海,是日本最長的河流。川中島之戰是日本戰國時代甲斐國大名武田信玄與越後國大名上杉謙信之間,在北信濃川中島地區進行五次大小戰役的總稱,或者專指發生於1561年(永祿4年)九月(舊曆)的“八幡原之戰”。武田軍八千人軍以鶴翼之陣應戰,上杉軍擺出了特有的車懸之陣、經一番激戰後,武田信玄之弟武田信繁與軍師山本勘助、大將諸角虎定(諸角昌清)、初鹿野忠次、油川彥三郎、安間弘家、三枝守直等將領一一陣亡,陷入了逼近崩潰的情勢,不過夜襲失敗的武田支隊已從妻女山下山,先是擊退了上杉軍的殿後部隊甘粕隊後、於早上巳、午時左右(早上前10時~12時)抵達八幡原。

基本信息

簡介

川中島川中島

長野縣北部的長野市,千曲川(如圖左)和犀川(如圖右)的交會三角洲平原,因為地形乃兩川所夾,如川中之島,而有此名,千曲川向北流至新潟縣改名信濃川後出海,是日本最長的河流。

日本戰國時代的名將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於此曾有五度大會戰,史稱川中島之戰。目前有川中島古戰場史跡而成為觀光勝地。

川中島之戰

川中島之戰是日本戰國時代甲斐國大名武田信玄與越後國大名上杉謙信之間,在北信濃川中島地區進行五次大小戰役的總稱,或者專指發生於1561年(永祿4年)九月(舊曆)的“八幡原之戰”。

川中島川中島

前述兩軍於1553年(天文廿二年)、1555年(天文廿四年)、1557年(弘治三年)、1561年,以及1564年(永祿七年)前後十二年間,圍繞著信濃境內的領地問題,在善光寺平附近,以犀川、千曲川匯流處的沖積平原(即“川中島”)為中心的區域,分別發生五次戰爭或對峙。其中爆發於1561年10月17至18日(新曆);即永祿四年9月9至10日(舊曆)的第四次對陣(“八幡原之戰”),是戰況最為激烈的一次,也是日本戰國時代參戰雙方傷亡率最高的戰役之一。

戰役經過

第一次(布施之戰或八幡之戰)

天文22年時,武田晴信(信玄)攻下信濃、驅逐了信濃守護小笠原長時以及村上義清等豪族。失去領地的他們被長尾景虎(上杉謙信)所收留,景虎答應他們要協助其奪回失地。於是長尾軍與武田軍即開始發生衝突。在第一次川中島之戰中,長尾軍在擊退武田軍的前鋒隊後撤軍、雙方都無重大損失。長尾景虎在第一次會戰後,為了提升自家的威信及鞏固權力,上洛拜謁正親町天皇及征夷大將軍足利義輝。武田方則開始進行軍制改革、為再度的衝突做準備。

第二次(犀川之戰)

武田晴信與北條氏、今川氏結成(甲相駿三國同盟),在確立後方安全無憂後,再度進軍北信濃。雙方在犀川兩岸互相對峙達兩百多日、後來在駿河國主今川義元的調停下同時撤軍。

第三次(上野原之戰)

弘治三年(1557年),雙方於上野原小規模交戰,戰況膠著。當時將軍義輝受迫於畿內有力大名三好長慶,處境艱難,亟盼景虎停戰上洛相助,於是出面仲裁,令雙方和睦。晴信趁機提出要求,遂自幕府取得“信濃守護”役職。

第四次(八幡原之戰)

1561年,長尾景虎就任“關東管領”職,改名上杉政虎。

在知道上杉軍於川中島出現後、武田信玄於8月16日由甲斐出兵。上杉軍這次則與第一次至第三次的作戰方式迥異,先是涉過川中島北邊的犀川及南側的千曲川後,登上了位在川中島南邊的妻女山布陣、與川中島東方的海津城相對峙。武田軍則在8月24日於川中島西方的茶臼山布陣以牽制上杉軍。形成雙方各自阻住對方退路的局面,一直至8月29日時,武田軍穿過川中島的中心地帶八幡原進入海津城內,才結束對峙的場面。此時、妻女山上的上杉軍兵力約有一萬三千、在海津城中的武田軍約有兩萬,以武田軍的兵力居於優勢。

川中島川中島

隨後,武田軍在9月9日深夜採取了行動。根據“甲陽軍鑒”的記載、當時武田信玄採用了軍師山本勘助的“啄木鳥戰法”。依照此戰法、武田信玄率領本隊約八千人於八幡原布陣,而另一方面則由高坂昌信、馬場信春等人率領支隊一萬二千人夜擊妻女山、將上杉軍驅趕到八幡原後予以挾擊。但是、上杉謙信察覺了武田軍的意圖、他在10日拂曉(據傳是早上六時左右)趁著濃霧、全軍開拔至八幡原,對上了武田本陣。武田軍八千人軍以鶴翼之陣應戰,上杉軍擺出了特有的車懸之陣、經一番激戰後,武田信玄之弟武田信繁與軍師山本勘助、大將諸角虎定(諸角昌清)、初鹿野忠次、油川彥三郎、安間弘家、三枝守直等將領一一陣亡,陷入了逼近崩潰的情勢,不過夜襲失敗的武田支隊已從妻女山下山,先是擊退了上杉軍的殿後部隊甘粕隊後、於早上巳、午時左右(早上前10時~12時)抵達八幡原。形成兩軍夾擊上杉軍的形勢。上杉軍開始退往犀川渡河,最後退到川中島北方的善光寺,雙方的戰鬥才算告一段落。最後上杉軍與善光寺中布署的三千部隊會合後回師至越後。

這場戰役的戰死者,有一說是上杉軍三千多人、武田軍四千多人,加上受傷者累計傷亡率上杉方72%、武田方88%。當時雙方都各自宣布自己獲勝。此外根據傳說,在這場戰鬥中上杉政虎曾一度單槍匹馬殺入武田陣中砍殺武田信玄,這個畫面經常在歷史小說或戲劇中出現。

根據《甲陽軍鑒》的說法,這場戰役“前半是上杉獲勝、後半是武田獲勝”。在戰術上上杉軍成功地破解了武田軍的奇襲,而且殺死了武田方很多重要的名將;但戰略上堪稱武田方獲勝,因為戰後武田家持續占有北信濃大部分領地,而上杉政虎出兵信濃的目的則未能達成。此役之後,犀川以南為武田方、犀川及善光寺以北則為上杉方的勢力範圍。

然而對於此役主要史料《甲陽軍鑒》的記載,也有存疑的聲音;例如妻女山背坡陡峭,實施仰攻夜襲相當困難,因此“啄木鳥戰法”是否合乎史實令人懷疑。

第五次(鹽崎之對陣)

上杉輝虎(由政虎改名)為牽制武田信玄的飛驒經略,再度出兵信濃;武田信玄進駐鹽崎城,迴避決戰,此役遂以兩軍各自撤退收場。

總結

關於開戰的原因,有理論認為武田氏、上杉氏當時因領地內都有內亂,是為了凝聚家臣的向心力而彼此之間發動了一連串的會戰、也因此雙方五次中有四次只是長期對峙後撤兵,並無意分出勝負。

若由戰略層面分析,戰後數年間,武田家在關東方面取得主動權,上杉方據點如武藏松山城、上野箕輪城等一一遭其攻破;上杉謙信則未再出兵信濃,改在飛驒及關東方面與武田信玄角力,亦未有顯著成效,僅得在越中方面擴張其勢力。殆1569年信玄駿河攻略成功,終於迫使“相越同盟”成立,上杉、北條必須聯手對抗武田。因此,前一階段雙方以北信濃為中心的對抗,可視為以武田方的戰略勝利告終。

川中島合戰

武田信玄在北信濃的攻略中,壓迫北信濃的豪族高梨、島津和井上氏,並且將村上義清和小笠原長時一舉消滅,而他們都紛紛投靠上杉謙信。而武田信玄的攻勢漸漸迫近上杉謙信的勢力,而上杉謙信為了保衛越後居城的春日山城的安全,出兵往北信濃,搗破武田信玄的攻勢。而武田信玄則乘此機會,欲擊敗在信濃攻略中多次支援村上和小笠原的上杉謙信,雙方的碰擊促使了日本戰國史上最激烈和悲壯的戰爭 — 川中島合戰。

果實名

川中島白桃川中島白桃

系日本長野縣池田正元氏在福島縣從川中島白桃(從實生苗選出的品種)中選育成的新品種。

川中島川中島

果實性狀:果實大型,單果重260~350克,大果重460克。果實圓形至橢圓形,果頂平,縫合線不明顯,果實全面鮮紅色,色彩艷麗,果面光潔,絨毛少而短。果肉黃白色,核附近淡紅色。半黏核,核小而裂核少,可食率高達97%。肉質脆而硬,果汁多。極耐貯運,在室溫條件下可貯藏10~15天,商品性好。果實含糖量13.5%以上,含酸較少,為1.15%,酸甜適口,風味特異而濃香,品質上。在山東泰安地區7月底果實成熟,生育期100~110天。

栽培習性:幼樹生長勢強旺,生長量大。結果後中庸健壯,樹姿開張,樹勢穩定,萌芽率高,成枝力強,復花芽居多。初果期樹以長中果枝結果為主,盛果期後以中短果枝結果為主。有一定自花結實能力,自然授粉坐果率較高。栽後二年結果,四年生樹株產46.9千克。適應性強。

栽培要點:樹形宜採用開心形或“V”形。株行距為2~3米×4~5米。配置大久保、超五月火、城陽仙桃等作授粉樹。冬剪時幼樹宜採用拉枝開角、長梢修剪,大量結果後轉向常規修剪。於5月下旬至7月中旬分兩次進行夏剪,主要是疏除背上旺枝和主枝梢端過密枝,以控制營養生長,節約養分,促進果實膨大,並增加內膛光照,提高果實著色,防止結果部位外移。根據新川中島桃坐果率高、果實生育期較短的特點,為增大果個,除應注意加強土肥水管理和冬剪控制枝量外,要嚴格進行疏果,一般長果枝留1~2個果,中短果枝留一個果。初果期樹每公頃產量控制在7 500~22 500千克,盛果期樹宜控制在3.7萬千克左右。為提高果實商品質量可進行套袋栽培,套袋前噴一遍殺蟲、殺菌藥,紙袋最好選用日本小林袋,單層袋宜選139毫米×180毫米,雙層袋宜選130毫米×190毫米,應於6月上旬結束套袋。單層袋宜在采前7~10天除袋,雙層袋宜在采前15~20天除袋,除袋過晚易造成著色不良及果實軟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