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縣

嶗山縣

嶗山縣正式建立於1961年10月。因境內有嶗山山脈,故以山命名。嶗山縣境,1898年以前隸屬於即墨縣治。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嶗山縣嶗山縣
嶗山縣位於山東半島西南部,嶗山灣膠州灣之間。地跨東經120°07′~120°43′、北緯36°03′~36°23′。全縣東西最大橫距5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38公里,總面積8582平方公里。東、南瀕黃海,北接即墨,西北鄰膠州市,西南靠青島市區。

嶗山縣沿革

1898年3

嶗山縣嶗山縣
月,德國強迫清政府訂立膠澳租界條約,將從南窯半島偏東海岸處起,向北沿嶗山山脊至磚塔嶺西南山口之山神廟,再沿山路平折而東,經五指峰西,略作弧形,折而向西偏北,經蔚竹庵背後山坡,北向土嶺口子前,由此向西北沿棒石山脊,抵北窩落村北以西,經瓦房南山,沿白沙河以南地區及海西之陰島,劃為德國租借地。1914年11月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後,政區仍沿舊制。德日侵占時期,將現嶗山縣所轄大部分地區劃為李村區。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統治青島後,於1935年7月將原屬即墨縣之嶗山東部山區劃歸青島市。行政區劃為李村、嶗西、嶗東、夏莊、陰島等5區,隸屬於青島市政府。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後,將原李村、嶗西、嶗東3個區改劃為8個區1個鎮,即李村、河西、張村、九水、沙子口、下河、烏衣巷、王哥莊等區和李村鎮,設8區聯合辦事處管轄。1941年末,撤銷聯合辦事處。1942年7月1日,改設青島市嶗山行政辦事處,轄李村、河西、張村、九水、沙子口、下河、烏衣巷、王哥莊、夏莊、仙家寨10個區和李村鎮。同年底,又將10個區1個鎮合併為李村、嶗西、嶗東、夏莊、仙家寨5個區,區下分27個鄉(鎮)。1945年日本投降,南京國民政府接管後仍恢復抗戰前原設5個區。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將陰島區劃歸即墨縣。設南海專區嶗山行政辦事處,接管原嶗東、嶗西、夏莊3個區及白沙河以北原屬即墨縣的流亭、港東、趙村、窪里、古鎮、宅子頭、牟家、小莊等23個行政村,劃分為8個區,共轄223個行政村。1950年6月改歸膠州專區,設膠州專員公署嶗山行政辦事處。1951年3月劃歸青島市,改稱青島市人民政府嶗山辦事處。管轄流亭、夏莊、惜福鎮、嶗東、嶗西、烏衣巷、李村、浮山、樓山等9個區,92個鄉(鎮)330個行政村。1953年6月嶗山郊區辦事處改建為嶗山郊區人民政府。是年12月,原即東縣的大石頭、秦家土寨、王家土寨、江家土寨交由青島市嶗山郊區人民政府管轄,將鶴陽鄉改為土寨鄉。1956年1月,嶗山郊區人民政府改稱青島市嶗山郊區人民委員會。8月撤區(保留嶗東區)並鄉,共設32個大鄉,由嶗山郊區人民委員會領導。1958年9月,將32個大鄉組建為李村、夏莊、惜福鎮、王哥莊、北宅、沙子口、中韓、仙家寨等8處人民公社。1961年3月,將原屬即墨縣的城陽、棘洪灘、馬哥莊、河套、陰島5處人民公社劃歸嶗山郊區人民委員會領導。1962年,組建樓山後公社。1965年4月,將樓山後公社共16個生產大隊劃入滄口區。1984年3月19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李村公社,建立李村鎮;撤銷中韓公社,建立中韓鎮;撤銷沙子口公社,建立沙子口鎮;撤銷王哥莊公社,建立王哥莊鎮;撤銷惜福鎮公社,建立惜福鎮;撤銷夏莊公社,建立夏莊鎮;撤銷仙家寨公社,建立流亭鎮;撤銷城陽公社,建立城陽鎮;撤銷棘洪灘公社,建立棘洪灘鎮;撤銷馬哥莊公社,建立上馬鎮;撤銷北宅公社,建立北宅鄉;撤銷河套公社,建立河套鄉;撤銷紅島公社,建立紅島鄉。其各鄉鎮的行政區域均同原公社的行政區域。

嶗山縣區劃

嶗山縣嶗山縣
嶗山縣人民政府駐李村鎮。下轄10個鎮,3個鄉,30個居民委員會,415個村民委員會,676個自然村。1988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嶗山縣建制,設立青島市嶗山區,轄境與區劃仍沿舊制。李村鎮轄61個村(居)民委員會,67個自然村:青峰路西居委會、青峰路東居委會、書院路居委會、向陽路居委會、古鎮路居委會、生建宿舍居委會、浮山路東居委會、浮山路西居委會、金嶺路南居委會、金嶺路北居委會、東山居委會;大山、西大村、東大村、文昌閣①、夾嶺溝②、保兒③、爐房、楊家群、雙山、河馬石、華光、小水清溝④、河崖⑤、上王埠、下王埠、東王埠、侯家莊、桃園、王家下河⑥、蘇家、戴家、長澗、楊家上流、毛公地、南王家上流⑦、北王家上流⑧、河北⑨、於家下河、尤家下河、劉家下河、東北莊10、河南11、南莊12、河南莊、河東、河西、東興村、楊哥莊、新村、曲哥莊、東李村13、畢家上流14、鄭莊、莊子、上臧15、石溝、佛耳崖、麥坡、李家庵、李家上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