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縣麵塑

嵐縣麵塑是用面做的各種麵製品,其主要用來擺貢,這種民俗活動充分體現出民間大眾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概述

嵐縣麵塑 嵐縣麵塑 擺貢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山西省呂梁市嵐縣舊城內即嵐城北街有一傳統的古廟會即“貢會”。

其主要活動形式就是擺貢,用麵塑這種形式體現出民間大眾追求真、善、美的一種禮祭活動。

相傳它可追溯至一個久遠的神話故事,當地有一位媳婦很孝敬公婆,為了給得病的婆婆治病,她歷盡艱險,最終成了一名惠澤鄉里的神醫,得到鄉親們的尊敬,為了紀念她的功績,鄉親們設立了這個貢會活動。

故事流傳久遠,雖然無據可靠,但卻蘊含了嵐縣人民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

傳說

團團圍坐 各展絕活團團圍坐 各展絕活

相傳很久以前,當地有一位善良賢惠的年輕媳婦叫慧蓮。她過門不久,丈夫去世,婆婆也因此雙目失明。她用一顆善良的心侍奉婆婆,持家種地,四處求醫買藥。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婆媳二人四處乞討。

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冬夜,婆媳倆宿住一座破廟,饑寒交迫,二人昏倒在地。朦朧中,慧蓮看見一位白衣的老太太手拿佛塵翩然而至,用拂塵在婆婆雙目上輕輕一拂,盲婆婆的雙目便立刻放出光芒。慧蓮很感動,跪地拜謝。而後白髮婆婆將她扶起,還教她秘方為窮苦人治病。

後來,她行醫鄉里,為百姓治病,成了一位神醫。老百姓稱她為神醫仙姑。慧蓮一直活到90歲而坐化。鄉親們為紀念她,在她坐化的地方修了座廟,並把她坐化成仙之日——農曆二月十九日,作為一年一度的紀念日。

民俗

出門擺貢出門擺貢

山西嵐縣嵐城北街麵塑供會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活動。相傳它可追溯至一個久遠的神話故事,淳樸的民風將其保留至今。

它完整地保留了中國傳統信仰,集中反映了民間對真善美崇高追求。與傳統的麵塑相比,其擺供場面之壯觀、儀式之隆重、形式之獨特、供品製作技藝之精美堪稱一絕。每年農曆2月19日,集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麵塑藝術競技盛會在這裡展示。 嵐城整條北街,長1000餘米的長龍式供台上陳列滿由農家集中參展的祭祀麵塑品,供品琳琅滿目、場面蔚為壯觀。

每年這一天,當地百姓用技藝精湛、製作精美的麵塑供品,諸如象徵六畜興旺的家禽、家畜,象徵長壽的松鶴延年、壽星壽桃,象徵喜慶吉祥的如意壁合、魚跳龍門、馬上封侯,也有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唐僧取經、悟空降妖、八戒偷瓜、天仙配鵲橋會等,來祭祀這位百姓心目中的菩薩。
麵塑品除製作原料的處理工藝上考究外,在捏、剪、割、揉、夾、壓、盤、疊、鑲、嵌、組合、壓紋、紋花、色調配製也極其講究。

麵塑藝術節

麵塑藝術節 麵塑貢品琳琅滿目麵塑藝術節 麵塑貢品琳琅滿目

嵐縣嵐城鎮北街村麵塑的民俗源於何時已無據可考,但卻從未中斷過,作為當地的一種特有民俗,這個藝術節的舉辦從未間斷過。近年來,這一藝術節在政府及文化部門的引導下,舉辦品位不斷提高,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完美,越來越引起民眾和民俗藝術家的重視。

參展者都把自己家做的麵塑擺放到一起,造型有動物、花草、人物、吉祥物,題材包括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戲曲劇情,手法多樣,風格質樸。麵塑展品綿延200多米,一整條街道變成了麵塑藝術展示的長廊。

嵐縣文化局局長梁秀峰告訴記者,麵塑就是用白面捏製成的各式造型,興於明代,盛於清代,是山西的一項傳統技藝。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各家各戶都會把精心製作的麵塑擺放出來,舉行禮祭儀式。

梁秀峰說,近年來,會這門手藝的人大都年事已高,而年輕一代的工藝水平與老一輩人相較不及。當地民眾深感民間文化傳承的不易,自發籌款舉辦“麵塑藝術節”,對麵塑技藝進行搶救性的保護。

麵塑藝術節 民間社戲麵塑藝術節 民間社戲

舉辦藝術節得到了民眾的積極回響,鄉親們紛紛捐款,多則1000元、少則10元不等。地方政府得知後,也撥出專款支持藝術節的舉辦。藝術節還設立了獎項,向麵塑精品的製作者頒發證書和獎金。
80歲的牛秀英老人說,麵塑對手藝的要求很高,會做麵塑的人不少,但要真正做得好,則需要多年的功夫。儘管年紀大了手已經不太靈活,但她仍然堅持指導鄉親們製作麵塑。
麵塑藝術節期間,有民間社戲、秧歌、祭祀等活動助興,豐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

麵塑藝術節起初設定在北街村內,只局限於村民之間的活動,但隨著其舉辦規模的擴大和民眾的重視,麵塑藝術節擴展到了嵐縣的許多鄉鎮,傳統製作中以屬相為主的製作方法也得到了突破和豐富,許多吉祥物成了民間藝術家們的主要刻繪對象。省民間藝術家協會的專家們也興致勃勃地參加了藝術節,對這一藝術形式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