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門

崖門

崖門,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城南約50多公里,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故稱崖門。崖門口闊僅一里多,門外有一條長逾百丈的石礬,叫門限石。海潮初漲,巨浪洶湧奔向崖門,為門限石所阻,激起浪花飛濺高達數丈,聲如巨雷,極為壯觀。崖門形勢險要,古蹟眾多,吸引著眾多中外遊客。

簡介

崖門,廣東八大出海口之一。

崖門勝景崖門古戰場、國母殿、崖門炮台、崖門大橋)地處江門新會區崖門東岸銀洲湖出海口,是南宋滅亡所在地,曾發生歷史上最為悲壯、最有名的“崖門海戰”史事。

名字起源

崖門因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名崖門。

崖門古炮台

歷史沿革

崖門古炮台位於新會崖門出海水道東岸的古井鎮官沖村,最早設定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並形成雛形,後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正式設立興建。崖門古炮台雄踞新會崖山,倚山面海,緊緊扼守著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崖門通往南海的進出水道。

形狀

炮台呈半月城垛型,全長180多米,高約6米,上下兩層共43個炮位對準海面,雄偉壯觀,為廣東省沿海現存最大的單體古炮台。

崖門大橋是跨越崖門水道的特大型雙塔單索麵斜拉橋,全長1289米,跨度668米,橋下可通航5萬噸級船舶,跨度之大為目前國內同類型橋樑之最,亞洲第一,世界第二。

崖門戰役

概述

崖門戰役,又稱崖山海戰,是宋朝末年宋朝軍隊與元軍的一次戰役,這場戰爭直接關係到南宋流亡朝廷的興亡,是一場以少勝多的大戰,相傳宋元雙方投入軍隊30餘萬,最終宋軍全軍覆滅告終。此次戰役之後,宋朝也隨之覆滅。

崖門為南宋丞相陸秀夫背負皇帝趙昺跳入大海,漢人的南宋政權終結,蒙古人的元朝統治全面建立。

背景

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中,宋朝是農業、手工業、商業、外貿、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迅猛發展的時期。其天文、數學、醫藥、農藝、建築等各個領域的成就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在當時的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宋朝還先後湧現眾多的傑出任務。但是,由於趙宗皇朝統治集團日益懦弱無能,荒淫無度,統治階級日趨嚴重的腐敗和殘暴的官僚統治,奸臣當道,苛捐雜稅沉重,階級矛盾深重,農民起義頻發,再加上民族矛盾日益尖銳。遼、夏、金、元等侵宗之患,最終導致宗滅無替,而致宋朝徹底覆滅的最後一役,就是發生在這裡——宋元崖門海戰(今廣東新會崖門地區)。

過程

當時(1279年初),宋元交戰雙方在崖門地方共投入兵力20多萬人,1600多艘船和1000多艘民船,歷時23天,尤以二月初六最後一天的決戰最為慘烈。最後南宋朝廷全軍覆沒。南宋皇帝、楊太后和眾文武大臣及軍民或戰死或蹈海殉國,崖門海面浮屍數萬,海水為之染紅,宋朝徹底滅亡。

這場海戰參與人數之多,出動戰艦之多,戰鬥時間之長陣亡人數之多,影響之深遠,確為震古爍今。它導致我國歷史上的兩個封建皇朝的更替,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四大海戰”之一。在這場海戰中,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湧現出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張達等民族英雄和禦敵義士。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於是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捨,於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后,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趙昰做皇帝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颱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自己前往占城,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最後死在那裡。端宗死後,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年號祥興。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

不久﹐在現時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張弘范部將王惟義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

祥興二年(1279年),元將張弘范大舉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占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恆也帶領援軍也加入戰事。宋軍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各類船隻千餘艘;元軍張弘范和李恆也有近十萬人,戰船數百艘。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占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范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結局

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余,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只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8歲的趙昺跳海自殺。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自殺。《宋史》記載七日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下溺死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歷史評價

崖山之戰是宋對蒙古侵略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此戰之後,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崖山之戰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中國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科舉與世族相結合的官僚制度、開始受限的皇權、先進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斷了,文明落後的蒙古人統治的元朝開始實行封閉、保守、輕工商業和更加集權的制度,並正式以程朱理學為科舉的主要內容和政府的官方思想;而之後推翻蒙元建立的明朝又走向保守封閉的道路。不少外國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崖門旅遊

各城市的旅行社前往宋元崖門海戰文化旅遊區路線圖▲廣州:

佛開高速——(陳山落,走江鶴公路,繞開江門)——江會路——南環路——三和大道——新港路——金門路(新路)——旅遊區

▲佛山、順德:

佛開高速——(陳山落,走江鶴公路,繞開江門)——江會路——南環路——三和大道——往珠海方向——金門路(新路)——旅遊區

▲深圳:

1,廣深高速——虎門大橋——京珠高速——中江高速——江會路——南環路——三和大道——往珠海方向——金門路(新路)——旅遊區

2,廣深高速——虎門大橋——京珠高速——(中山落,往井岸方向)——黃楊大道——(路標,新會方向)——新港路——金門路——旅遊區

3,廣深高速——虎門大橋——京珠高速(珠海段)——沿海高速——崖門大橋——金門路(新路)——旅遊區(註:該線路快但橋路費較貴)

▲東莞:

虎門大橋——京珠高速——中江高速——江會路——南環路——三和大道——往珠海方向——金門路(新路)——旅遊區

▲中山:

1,歧江路——外海大橋——江會路——南環路——三和大道——新港路——金門路(新路)——旅遊區

▲珠海:

往井岸方向——黃楊大道——斗門大橋(左轉,新會方向)——金門路——旅遊區

▲台山:

沿海高速——崖門大橋——金門路——旅遊區

▲恩平:

開陽高速——佛開高速——(司前落或水口落入新會)——南環路——三和大道——往珠海方向——金門路(新路)——旅遊區

▲開平:

新開公路——南環路——三和大道——往珠海方向——金門路(新路)——旅遊區

▲鶴山:

江鶴公路——江會路——南環路——三和大道——往珠海方向——金門路(新路)——旅遊區

▲清遠:

1,廣清高速——北環高速——佛開高速——(陳山落,走江鶴公路,繞開江門)——江會路——南環路——三和大道——往珠海方向——金門路(新路)——旅遊區

2,廣清高速——北環高速——江鶴高速——龍灣路——江會路——南環路——三和大道——往珠海方向——金門路(新路)——旅遊區(註:路程較遠)

▲惠州:

廣惠高速——北二環高速——新機場高速——(沙垻收費站)——佛開高速——(陳山落,走江鶴公路,繞開江門)——江會路——南環路——三和大道——往珠海方向——金門路(新路)——旅遊區

註:廣東由東而西的海岸線上就有海門、鮜門、虎門、屯門、鯉魚門、蕉門、洪奇門、橫門、江門、磨刀門、澳門、十字門、斗門、泥灣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寨門、官門、限門等許許多多的門。其中崖門、澳門、虎門這三座門在中國歷史中影響最大。崖門為南宋丞相陸秀夫背負皇帝趙昺跳入大海,漢人的南宋政權終結,蒙古人的元朝統治全面建立。澳門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葡萄牙人藉口船舶遭風浪波濤,請求借地晾曬貨物,並賄賂地方官員,取得澳門的賃居權;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葡萄牙獲“永駐管理澳門”的特權;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虎門1839年林則徐在此海灘燒毀英國的鴉片,第二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三年香港被英國所占,從而中國掀開了近代史的新一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