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古城

崖州古城

崖州古城(三亞),位於海南三亞市崖州區(原崖城鎮),距離三亞市區40多公里處,自宋朝以來歷代的州、郡、縣治均設在這裡。今天的崖城,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繁多的名勝古蹟而成為海南旅遊勝地。 海口秀英有一個名叫“崖州古城”的景區,實際上是關帝廟,跟歷史上的任何一座崖州古城沒有一點關係,完全是現代仿古建築。

基本信息

崖州古城(三亞)

歷史

初建

崖州城 少司坊徒崖州城 少司坊徒

三亞古稱“崖州” ,歷史悠久,人文璀璨,早在秦始皇時期設定南方三郡,崖州是其中之一的象郡的“外檄”(邊界)。在宋以前為土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始砌磚牆,後經元、明、清三代擴建,成為一座規模較大的堅固城池。古城現存文明門、北門小段城牆及崖城學宮、迎旺塔、盛德堂等古建築。後經元、明、清三代擴建,使之成為海南島規模較大的一座堅固的城池。

歷史風貌

史料記載,古崖州城在宋朝以前為土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始砌磚牆,紹定六年(1233年)擴大城址,開東、西、南三個城門。古城後經元、明、清三代擴建,成為南疆規模較大的堅固城池。清道光年間,古城建築基本定形,古城東、西、南、北門分別是陽春門、鎮海門、文明門和凝秀門。城外開護城河設吊橋,城內設禦敵樓、譙樓、月城等。

崖州學宮大成殿崖州學宮大成殿

宋末元初著名的女紡織家黃道婆,居住在崖城水南村近40年之久,向當地黎族人民傳播紡織技術。歷代的文人墨客,聖賢學者,達官名流的流配謫居,廣東、浙江、福建等發達地區的商賈留居落籍,對崖州城的興盛,具有重要的影響。 到了明代時,崖州已具有“弦誦聲黎民物庶,宦遊都道小蘇杭”的盛況。

據《三亞市志》記載:乾隆二十年,崖州已設有東關市、西關市,老街上有布店、酒店、首飾店、書店等三十多間。可以想像,昔日崖州古城商羅棋布,商賈雲集,滿街人流,一派繁華熱鬧的景象。

從唐朝(注唐代的崖州不在今三亞,唐代的崖州最早在海南西部,後來遷往海南北部)起不少官僚名仁被奸臣陷害,曾被流放到崖州城來。單是副宰相以上的大官重臣就有14人之多,如唐朝的韋執誼、唐瑗;宋朝的丁謂、趙鼎、盧多遜、胡銓,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個、趙謙等。因此崖城又有“幽人處士家”之稱。尤其是著名的唐高僧鑒真和尚於唐代天寶七年(748年)第五次東渡日本時,遭遇強颱風襲擊,所乘坐的帆船飄流到崖州城,他在這裡幫助修建了大雲寺,留下了一批准備帶去日本的佛教經典,這是崖城文化史上帶有神奇色彩的寶物。元朝女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也曾居住在崖城的水南村近40年之久。到了明代,崖州已具有“弦誦聲黎民物庶,宦遊都道小蘇杭”的盛況。原古城有東、西、南三門。東門叫陽春門,西門叫鎮海門,南門因在學宮之前,故稱文明門。東、西兩門早已無存,修繕一新的南門,是幾經劫難而殘存的唯一崖州古城真跡。修復後的南城門,呈拱形,赭紅色,門庭垛口均仿舊修復,門北“文明門”三字是清代磨石碑刻,字跡清晰如故。修復後的南門上添建一座兩層亭式棱房——文明樓,與城門渾成一體,使之更加雄偉壯觀。

現今古城

崖州古城崖州古城

1920年前,崖州古城城池仍保持原貌。民國九年至十年(1920-1921年),崖縣先後拆除東、西城門,建築公路通進城裡。民國十七年(1928年),又拆毀一段北門城牆。解放後,古城城牆基礎還可循沿環視。文革期間,民眾挖城磚搞建設,大部分牆基遭到破壞,現古城僅剩文明門及北門小段城牆。

景區風光

崖州盛德堂崖州盛德堂

海南建省辦大特區後,崖州城的城門已修繕一新,顯得雄偉壯觀,中外遊客川流不息。在崖城還有聞名海內外的風景區大小洞天,其形如巨鰲,枕海壁立,峰巒竟秀,林木重疊,山奇石怪,千姿百態,綠榕垂蔭,紅豆如星,泉清似醴。明朝時曾在此建有“鰲山書院”,在鰲門的西南麓海濱,便是“大小洞天”,南寧淳熙年間吉陽知軍周康游此地時曾做《摩崖》、《石痕記》等名著。淳佑年間郡守毛奎做《大小洞天記。進入小洞天登上“鉤台”》,只見水連天、天連水,水天一色,那巍巍磐石迎擊波浪,臨海雄踞,上面有一市尺見方“鉤台”兩字,這是毛奎所寫。還有一塊精緻的摩崖石刻,1962年郭沫若同志來游時留下的詩詞和題記。一條長石形成的“構繩”從構台上沿著石壁垂延下海,大為神奇而耐人尋味。“鉤台”下面是幽曲深徑的崖洞,“小洞天”三個醒目大字刻在洞口上方。東邊是迷人的“海山奇觀”,此外還有直指雲天、疊石崢嶸的“試劍峰”和層層疊石形成的“天梯”。還有被形容為“中虛不載江湖物,外實無煩斧鑿修”,形象逼真的“石船”以及維妙維肖的“仙人腳印石”和神奇的“鯊魚墳石”,尤其是那離奇莫測的“景猶奇絕而深秘”的“大洞天”更加吸引遊人。

在崖城的西北附近還有令人神往的“玉井溫泉”兩池相鄰,原先是一池半暖半冷,一池熱滾如沸,卻是暖者變涼,滾者熱,洗浴正宜。明朝正德年間曾砌石保護,久而傾倒,到清朝光緒十五年,知州唐意源重修,建築“既濟亭”,而今亭廢泉在,仍是玉井如鏡,四時皆宜沐浴。

周邊環境

崖州迎旺塔崖州迎旺塔

海南建省辦大特區後,崖州古城的城門已修繕一新,顯得雄偉壯觀,中外遊客川流不息。在崖城還有聞名海內外的風景區大小洞天,其形如巨鰲,枕海壁立,峰巒竟秀,林木重疊,山奇石怪,千姿百態,綠榕垂蔭,紅豆如星,泉清似醴。明朝時曾在此建有“鰲山書院” ,在鰲門的西南麓海濱,便是“大小洞天”。

文化地位

崖州學宮崖州學宮

崖城鎮現為是三亞唯一的歷史文化名鎮,現存的歷史文化遺產眾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中國最南端的孔廟--崖城學宮);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個,如盛德堂、廣濟橋、迎旺塔等;書院、公館、會館、廟宇、名人故居和重要古名居50多座,如鰲山書院、三姓義學堂、何秉禮故居、廖永瑜故居、孫氏宗祠等;新石器遺址7個如河頭遺址、卡巴嶺遺址等;古城牆和歷史文化遺蹟地20個,如鍾芳故里、相公廳、鑒真和尚登入地、黃道婆崖城居住地等;民國時期歷史騎樓街區,轎夫、牌坊騎樓街區等;紅色歷史紀念地,如崖城革命歷史紀念碑等。

崖州古城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蘊涵著三亞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2000多年三亞文化的符號和生動反映,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也是異常寶貴的旅遊資源。

交通指南

可從市內乘坐2路或4路車到民航站下,再從民航站坐至港門、崖城或八所一帶的專線車到崖城鎮下(約5元),然後往西走300米就可到崖州古城和崖州孔廟。

崖洲古城

位於三亞市崖州區境內的崖州古城,目前還在封閉改造中,未開放,各位遊客一定要合理安排好時間,去往崖洲古城的道路現在也正在修理中,目前道路比較爛,完工時間未定。

崖州古城(海口秀英關帝廟)

關帝廟

崖州古城城門崖州古城城門

海口秀英“崖州古城”景區實際上是海南最大的關帝廟,跟歷史上的任何一座崖州古城沒有一點關係,完全是現代仿古建築。

1993年翻修時一河北投資商耗費巨資,在關帝廟的基礎上將其規模擴建至現狀,除了大殿外,還建設了地宮,仿製了閻羅王、鬼判官等神話人物,給前來參觀的遊客營造出了不少恐怖氣氛。但由於遊客減少、經營不善等原因,旅遊部門1997年開始停止了其景點資格。沒有了經濟來源的海口崖州古城更加冷清,而發生在2005年2月的一場大火更是將古城的最後一點元氣消耗無幾,留守在這裡的人也只能靠逢年過節時向來燒香祈求平安的市民收一點香火錢度日。為維持自身生存,海口崖州古城管理方陸續將場地出租給其他投資商經營茶店、飯店、歌舞廳、床墊廠、汽修廠等項目。而真正的“崖州古城”就在海南三亞市崖城鎮,位於三亞市西40多公里處。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來的州、郡、縣鈞設在這裡。

相關事件

火從廢舊歌舞廳燒起

崖州古城崖州古城

2005年2月,27日下午3點鐘,海口市海秀西路“崖州古城”突然燒起沖天大火,7箇中隊10多輛消防車100多名消防官兵趕赴現場撲火。消防官兵經過3個小時奮力撲救才把火撲滅。大火是從“崖州古城”的2樓燒起的。大火一度衝起10多米高,周圍約3000平方米的地方籠罩在濃煙中。10多輛消防車開赴“崖州古城”火災現場,100多名消防官兵架著水槍、帶著氧氣瓶從4個不同的角度往火災現場沖水。

“崖州古城”的第一層是一家叫“海南科豪床具有限公司”的廠房,裡面有上百張已做好的床墊和做床墊的材料。樓上的大火一度從樓板的一角竄到樓下來,情況非常緊張。大批交警、派出所民警對古城周圍進行了戒嚴,記者採訪遭到拒絕。

據指揮滅火的一位負責人介紹,火是古城一家廢舊的歌舞廳燒起來的(記者從古城上面的牌子上看到,這家歌舞廳名叫“滕王閣”),這家歌舞廳面積有400多平方米,在1998年就被停用了,裡面堆放了當年歌舞廳使用的沙發、桌椅板凳、窗簾布等易燃物品。廢舊歌舞廳四周有大量的木質材料牆面。大火在這么多易燃物品的燃燒下,火勢特別大。

四個孩子曾在現場玩火

滾滾濃煙籠罩著“崖州古城”滾滾濃煙籠罩著“崖州古城”

據一位目擊工人介紹:“崖州古城”已廢棄好多年了,很少有人到“崖州古城”樓上來。但平時常有小孩爬到“崖州古城”的樓上玩。發生火災時,有10多名工人正在樓下廠房裡工作,當時有一股濃煙夾帶著火焰從樓板縫中衝下來,工人們急忙趕到樓上看到,樓上廢舊歌舞廳燒起了大火,4名六七歲大的孩子在大火中嚇得不知所措。

人們一邊向119和110報警,一邊把這4名小孩控制起來。據這4名小孩向大人交待,他們當時正在廢舊的歌舞廳房子裡點蠟燭,不知怎么就燒起了這么大的火。這4個孩子隨後被帶到海墾派出所接受調查。

據消防人員介紹,海口市119報警電話是在27日下午3點19分接到報警的,海口消防金融中隊於3點21分出發,10分鐘趕到火災現場。

由於火災很大,附近水源不足,至下午5點30分止,海口市消防局先後調集了海口消防中隊、金融中隊、金盤中隊、特勤二中隊等7個消防中隊13輛消防車100多名消防隊員趕赴現場撲火。大火燒的都是易燃物品,火勢很猛。消防官兵分4個方向持消防槍沖水,向火災中心推進。大火終於在下午6點多鐘全部撲滅。

周邊景點

鳳凰嶺公園、白鷺公園、三亞灣、亞龍灣、大東海、小東海、榆林港、鳳凰島、西島、天涯海角、海上觀音、南山文化旅遊區、美麗之冠文化會展中心

其他信息

三亞市崖城文明門遺址考古發掘項目於上個月18日啟動以來,歷時近20天,今天已結束全部野外發掘工作。本次發掘不僅初步探明了文明門西側城牆的大致走向,還意外發現了疑似建築和使用年代早於文明門的南門遺址。

據介紹,本次發掘項目是經由國家文物局批准進行的。本次發掘的地點位於三亞市崖城鎮文明門西側,布正南北向10×10平方米探方4個,發掘面積為400平方米。這也是三亞市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管理委員會與中山大學南中國海考古研究中心的第三次合作,目的在於探尋文明門遺址的西側城牆,為修復提供科學依據。前兩次考古發掘分別於2010年6月和9月進行,布正南北向10×10平方米探方3個和4個,發掘面積計700平方米。

至此,崖州古城文明門城牆修復所需的考古發掘工作也全部完成。三次考古發掘成果,將作為城牆修復設計的重要依據提交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文化遺產所。三亞市歷史文化名鎮保護管理委員會專家何擎國告訴記者,目前城樓的修復工作已接近完成,預計城牆修復工作有望於年底前全部完成。

記者在現場看到,西側城牆牆體夯土已經暴露。城牆南壁受到上世紀90年代初修建新城牆、挖排水溝和之前挖城磚、挖磚窯、取土等現代人類活動的破壞。城牆北壁被現代民房所壓,保存情況未明。城牆中部的夯土保存情況比較理想。

由於挖掘工作已經結束,為避免雨水對遺址造成破壞,考古人員用塑膠布做了鋪蓋保護,並將很快組織人力進行沙土回填,等到新的城牆修復工作結束,有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後,會對遺址進行重新發掘,屆時古城牆遺址才會“重見天日”,與市民和遊客見面。

負責本次考古工作的中山大學劉業灃博士說,此次考古發現文明門西側有城門遺蹟,門洞兩側尚存有包牆磚。在古城門遺蹟的3號探方坑內,有兩列平行的包牆磚呈南北走向,砌得較為規整,與西側城牆交叉並近乎垂直,推測可能是修築和使用年代均早於文明門的南門,就現場勘察情況推斷,此城門曾遭廢棄,廢棄後門洞被填補並夯實,成為後來城牆的一部分。

何擎國也告訴記者,據史料記載,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開東、西、南三個城門。文明門則開於道光初年,道光之前應該另有城門。此次發現的城門遺蹟雖不能確定是何時所建,但根據目前情況推測,該城門被廢棄並填補成牆體至少應該是早於文明門修建之前。

此外,根據本次考古發掘和考古鑽探情況,還初步推測出西側城牆大致是自文明門向西偏北延伸,而且城牆曾數次加寬、加厚,與文獻記載相吻合。但具體的加寬、加厚時序,尚待進一步發掘和研究。

在考古發掘現場,記者還遇到了另外一群施工人員,他們具體負責與崖州古城文明門正對著的臨街房屋表面的修復工作,如果一切進展順利,文明門附近古崖州的州城風貌將得到部分恢復,老“崖州八景”之一的“邊城斜照”有望重現世人眼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