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後無中華

崖山之後無中華

崖山之後無中華,又稱“崖山之後無中國”,與“明亡之後無華夏”一句並列。是網際網路興起後出現的一種網路歷史學論調。其認為標誌著宋亡的崖山海戰導致傳統的漢民族中央政權首次被少數民族政權所完全取代。部分人將其解釋為對漢族政權滅亡的哀傷;另一部分人則解讀為崖山之後就沒有中國了,更進一步認定漢族早已死亡。註:網傳其源自錢謙益《後秋興之十三》,後經鳳凰網專題研究,發現其為今人狡作。

基本信息

詞語釋義

崖山之後無中華崖山之後無中華
“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估計對中國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指宋元鼎革為中國歷史的一大劇變,崖山海戰後陸秀夫背負著幼帝投海自盡,後宮及群臣大多隨之殉國,七日之後,浮出海面的屍體有十餘萬,華夏文明自此而絕。
宋的滅亡,標誌著中國第一次全面亡國。一個國家的主體民族被奴役,征服者還是以殺戮和搶劫為樂事的落後民族,正常的發展進程被打斷,給中華文明帶來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可是要說崖山之後無中華,那么之後的明朝算什麼呢?經過幾次三番的文化運動後的我們這些當代人又算什麼呢?如果當代中國人已經不能算是中華文明的載體,我們又該向何處去尋根?難道還真的需要跑到日本去追尋漢唐遺風不成?

詞語原型

在考究中國近代落後原因之時,中國停滯論是個很時髦的話題,黑格爾、亞當斯密、《世界史綱》的作者韋爾斯、湯因比,都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只是有些把中國停滯的開端定為唐末、宋末、明末,或者乾脆定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可是停滯並不等於死去,只是發展緩慢,“象冬眠了似的”,還從沒見過說中華文明從元代起就乾脆完蛋了的(內藤倒是說過滿清必亡的話,不過政府和文明是兩回事)。要找到類似“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表達,還真是挺困難的。
但如果把目光轉向中國,便不難找到這句話的原型,出自錢謙益的《後秋興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無歸處,獨俺銀輪哭桂花。
錢謙益“水太涼”的光榮事跡估計大家都知道,他是當時的文壇盟主、東林領袖,還是南明福王朝廷的禮部尚書,以此高官身份降清還連頭髮也剃掉,不由人不鄙視。但他後來在柳如是的鼓勵和支持下(我覺得是害怕不這么做會失去柳的情況下),還是做了不少反清復明的事,為此兩度入獄,乃至傾家蕩產,晚景淒涼。
陳寅恪的《柳如是傳》論之甚詳,感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總之,錢謙益有知識分子的自私懦弱,但他對故國的懷念、對自己失節降清的悔恨也是真的。不管別人怎么看,至少他自己是以明遺民自居的。單看他的詩文,“溝填羯肉那堪臠”,“殺盡羯奴才斂手”等句,對於清廷辱罵之甚,對明朝的痛惜之深,比張煌言等民族英雄的詩句還要慷慨激昂,仿佛在為自己的失節做掩飾。這首詩據說是他在聽到南明桂王被害後寫的,所以有“獨俺銀輪哭桂花”之句。全詩以崖山海戰比喻南明敗亡,以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調子極為沉痛。
南明遺民有用宋元鼎革指代明清易代的習慣,崖山也頻頻出現在他們的詩作中,如呂留良的詩《題如此江山圖》:“其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恥。其為崖山以後耶?如此江山不忍視。吾今始悟作畫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視昔昔猶今,吞聲不用枚銜嘴。……”都是以宋喻明,表達故國之思,以及對神州陸沉的感慨痛惜,明著是說宋,實際是在哀嘆明的覆亡。若把用這些詩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成,將宋亡之後幾百年的中華文明一筆抹殺,無疑是對作者心思的徹底曲解。唐人也多用漢喻唐,難道能用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去猛烈抨擊漢武帝?
至於“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為何會演變成現在的含義,我覺得是網路上某些極端民族主義者的功勞。近代人是不會這樣認為的,他們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以排滿為目標,“日月重開大宋天”的朱明王朝應該是他們仿效的榜樣,而不是排斥的對象吧。孫中山為起義到處化緣,反清復明的洪門也是他重點籠絡的財神爺之一。就憑這個,他也不會說出啥“崖山之後無中華”來。
總結:“崖山之後無中華”原本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以崖山海戰比喻南明敗亡,哀嘆山河破碎,神州陸沉,後被一些極端民族主義者曲解為華夏文明自宋亡後斷絕。這句話與日本京都學派無關,我認為也與其他日本學者或中國近代排滿的革命者無關。

日本學者

這些問題深究不得,於是又紛紛傳說這話是日本人說的,更有人言之鑿鑿地指認說這話的是內藤湖南,誰叫他提出了唐宋變革論呢?於是看來看去,就他最像了!
這讓我深感詫異,讀過內藤著作的人都知道我在說什麼。內藤提出宋代近世論,是指中國社會從宋代開始到晚清基本結構不變,他對元清等異族征服王朝的評價並不低。在他的《中國近世史》中,他專門用了一節評論“中國歷史學家對蒙古政治的偏見”,說中國歷史學家多數是純粹的漢族人,出自讀書階層,所以都用消極的一面來看待蒙古政治,但“從地位比較低的普通百姓來說,或許覺得還不錯。”而內藤本人主攻的斷代史其實是清代史,對於清代樸學推崇備至,顯然他是沒有這個覺悟提出“崖山之後無中華”的。
事實上,內藤有一個爭議很大的理論,即文明的中毒與解毒說。他認為文明和人一樣,也會經歷成長、衰老和死亡的。當文明發展到高度爛熟的時候,就會產生毒素,需要外來文化的衝擊來“解毒”。
當漢帝國發展到極致的時候就會有五胡亂華,由此催生出了燦爛的隋唐文明。蒙元對於宋,滿清對於明,也同樣如此。中華文明能夠長存不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每當衰相顯露的時候,都有塞外民族幫忙“解毒”。因此中國經常被遊牧民族侵略,其實是件“非常幸福的事。”這一理論被他的得意弟子宮崎市定繼承並發揚,在宮崎氏的大作《東洋樸素主義的民族和文明主義的社會》中有詳細論述。
說來日本入侵中國也是典型的異族入侵,把異族侵略說成是毀滅中華文明的元兇,顯然不利於“大東亞共榮”,因此抗日戰爭時期,日方的宣傳理論基本都是眾口一詞的“侵略有利健康”論。
而除了京都學派的學者宣揚這個觀點以外,還有一位比較活躍的人物是秋澤修二。
此人自認是馬克思主義者,以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來分析中國社會構成,認為“集約形小農業”是中國專制集權的基礎,因此中國在近代的落後是必然的,只有在外力入侵的情況下才能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這其實是魏特曼《東方專制主義》、費正清“衝擊-回應”說是一路貨,不過他說得更露骨一點,明確說明“日本皇軍的武力”就是這股中國一直等待的外力,將給予“中國社會之特有的停滯性以最後的克服”。於是理所當然地,他也招致了中國學者更強烈的批判。

後世評價

厓門海戰之後,宋朝走向覆亡。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曾說:“崖山這個地方的歷史古蹟是有意義的,宋朝雖然滅亡了,但當時許多人繼續堅持抗元鬥爭,保持了民族氣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