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城

崖城

崖城是海南省三亞市的一個鎮名。位於三亞市西40多公里處。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自宋至1953年以來歷代的州、郡、縣治均設在這裡。

基本信息

崖城指南

崖城崖城
崖城(今三亞市崖城鎮)古稱崖州,距三亞市區42公里,是中國最南端的古城。古崖州城從南北朝起設定,在宋以前為土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始砌磚牆,後經三代擴建,成為一座規模較大的堅固城池。崖州古城世稱“詩禮之鄉,文化重鎮”。崖城鎮是三亞第一大鎮,方圓514平方公里,35個行政村,地區人口14萬。

現存文物

2006年10月,三亞市政府公布了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10處,其中崖城鎮有高山窯址、官溝、既濟亭熱水池、林贊統故居、保秉禮故居、崖城古民居建築群、三姓義學堂、孫氏祠堂、民國騎樓群總計9處。另外,崖城現存文物還有古城址、崖州學宮、迎旺塔、盛德堂、廣濟橋、還金寮序碑、萬代橋等,這些都是古崖州厚重歷史文化的有力見證。

古城印象

古民居建築群隨處可見
從三亞市區乘車往崖城,在距離古城舊址幾百米處,首先吸引人眼球的是崖城水南村的大門。該大門高大宏偉,相當壯麗。水南村村委會主任裴史光說,這是水南村村民於1998年自發捐資興建的。
去了水南村的盛德堂和古民居後,記者尋古的足跡從古城南門文明門開始。該城門因設在崖城學宮前,故稱為“文明門”,經過歷史長河的磨洗,古城的東、西、北三門已遭破壞,不復存在。如今的文明門宏偉壯觀,富麗堂皇。站在城牆下,依舊能感受到崖州古城曾經的興衰榮辱。
進入文明門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少師徒牌坊。遭過破壞的牌坊雖經修葺重建,仍有當年的肅穆和威嚴。古城四周的護城河如今已沒有往日的規模。文明門後的護城河舊址如今是一片綠油油的菜地,文明門前的護城河已被填平蓋樓房,剩餘的一部分也成了排水溝。如果不是當地居民指點,根本無法分辨出這竟是護城河。
從文明門往北約100米便是赫赫有名的崖城學宮。崖城學宮始建於宋朝,清道光三年遷於現址,曾為崖州培養過大量的人才。鍾芳父子三人為明代進士,稱“嶺南巨儒”,他們就得益於崖城學宮。
沿著崖城學宮東行,記者來到城內幾條古街。解放路(原關東街)51號的崖城居民蘇啟堯告訴記者,保留了大量南洋風格騎樓的解放路,因皆建於民國時期,俗稱“民國一條街”。解放路原來有很多民國時期修建的精美騎樓,可惜大部分已被拆,倖存下來的也多成危房。
如今,行走在崖城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除了古民居建築群、民國騎樓樓群、崖城學宮、水南村的盛德堂遺址,還有清代林纘統古宅、三姓義學堂原址等。崖城的古民居建築群落具有明朝建築特色,尤其是古民居的房檐,在全國古民居建築中獨一無二。
面對著破敗不堪、幾近坍塌的盛德堂和古老的城牆等,腦里閃映著先賢們的影子,不能不讓人感慨歲月變遷,世事滄桑,日月如梭。

民俗民風

古城農民喜琴棋書畫者頗多
記者在崖城鎮進行了兩天的採訪,崖城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物資源和淳樸的民俗民風,都讓記者感觸頗深。水南村委會負責文書工作的村幹部盧家明稱,受悠久歷史文化的影響,現代的崖城文化氛圍濃郁。崖城人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勤勞肯乾,頗具慧能。“崖城人勤勞淳樸,靠辛勤的勞動發家致富,這裡的農民大多數都生活殷實,社會治安良好。”盧家明說道。據介紹,崖城是海南有名的反季節瓜菜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瓜菜銷往全國各地。現崖城地區的農民很多人喜文習字,也極勝詩文書畫琴棋,尤其懂書法者頗多。他們成立了農民詩聯社、書畫社和詩詞楹聯協會,農民們的詩文書畫創作極為活躍,這便是崖州學風的世代傳承。崖城接納了來自各地移民,在崖城地區,有邁話、軍話、黎話、海南話等多種方言,而崖城的風土人情則是異彩紛呈,各有特色

古鎮未來

自然景觀與歷史相結合的旅遊點
2007年6月,經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共同評定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共有41個鄉鎮入選,崖城鎮排第25位,是海南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填補了我省這一空白。
崖城鎮分管文教宣傳工作的幹部鄧聰介紹,2005年6月,《三亞市崖城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通過專家的評審,崖城成為我省第一個完成保護規劃編制的古城。三亞市政府也加大對崖州古城的保護、搶救力度,撥專款對崖城學宮、司徒牌坊、泮池、狀元橋等進行了修復。鄧聰表示,上個月,政府部門還專門成立了“三亞歷史文化名鎮管理委員會”,安排專人負責崖城的保護搶救和開發利用工作,擬撥付專項資金解決崖城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相信崖城的歷史文物會逐步被搶救、修復,成為一個原生態自然景觀與古人類文化資源相結合的文物旅遊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充分利用,為三亞的旅遊業和經濟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

簡介

崖城崖城
據史載,古崖州城在宋朝以前為土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始砌磚牆,後經元、明、清三代擴建,使之成為海南島規模較大的一座堅固的城池。現已修復了城門部分。自宋朝起,各個朝代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被流放到這裡,如宋朝丞相趙鼎,胡銓,元朝的王士熙,明朝的王卓,趙歉等,故崖城又有“幽人處士家”的稱號。唐代天寶七年(公元748年),著名的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正值東北風風期,乘坐的船飄到崖城附近,停泊在寧遠河口,並在崖城幫助修整了大雲寺,留下一批佛教經典。宋末元初著名的女紡織家黃道婆,居住在崖城水南村近40年之久,向當地黎族人民傳播紡織技術。歷代的文人墨客,聖賢學者,達官名流的流配謫居,廣東、浙江、福建等發達地區的商賈留居落籍,對崖州城的興盛,具有重要的影響。到了明代時,崖州已具有“弦誦聲黎民物庶,宦遊都道小蘇杭”的盛況。如今的崖城,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名勝古蹟繁多而成為海南旅遊勝地。
崖城鎮是海南島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在近2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崖城一直是瓊島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早在秦朝,崖城就已納入了中央集權政府的治理版圖,屬於象郡的外境,隋朝時成為郡治——臨振郡,宋代開寶五年(公元972年)改名崖州。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改稱崖縣,1954年縣城才從崖城遷往三亞市。2001年8月,三亞市實行鄉鎮行政區劃撤併,將原崖城鎮、保港鎮、梅山鎮、雅亮鄉撤併成為崖城鎮。2006年11月,三亞市人民政府調整鄉鎮區劃,又將雅亮片區劃歸育才鎮管理。
2007年5月31日,崖城鎮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時也是三亞最大的瓜菜、熱帶水果產地,2007年獲得中國無公害瓜果菜龍頭鄉鎮的殊榮。

記憶長河

水南村57歲的村民黎徵才:如今的“少司徒”牌坊是才依照其原來模樣修建的。我們小時候經常在“少司徒”牌坊處玩,那時候的“少司徒”牌坊太美了,可惜的是在文革“破四舊”時,用拖拉機摧毀了。當時我親眼看到,紅衛兵們找來幾輛拖拉機,採用拖拉機拉和敲打的方法相結合,才將“少司徒”牌坊拆毀。
水南村45歲的村民楊國興:黃道婆是我國宋末元初的棉紡織技術改革家,她在崖州生活了30餘年。黃道婆以前就居住在水南村委會的高山村,她曾飲用過的一口水井一直保留至十多年前。隨著當地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家家戶戶都打了各自的水井,於是黃道婆曾用過的水井逐漸荒廢並被填埋掉了。這口有特殊意義的水井沒有得到保護而被填埋掉實在是太可惜了。如今水井已基本被填平,被雜草灌木叢所掩蔽,裡面有玻璃瓶、塑膠袋等生活垃圾。
水南村委會主任、59歲的裴史光:“盛德堂”位於水南村裴家坊。始建於北宋時期,原為宋代昌化軍守裴聞義故居,宋朝宰相趙鼎、胡銓力主抗金而遭南貶居此。裴史光小時經常跟小朋友到“盛德堂”里捉迷藏。裴史光如今清楚地記得,完整的"盛德堂"建築宏偉,雕樑畫棟,富麗堂皇,祠堂四周砌磚牆,具有封閉、對稱的古代建築特色。有門樓、耳房、經廊亭,分為四進,占地面積20畝。文革時,“盛德堂”被人拆除。當裴史光得知訊息從別處趕回村里時,“盛德堂”已被拆掉多半。裴史光挺身而出,冒著被批鬥的風險,把尚未拆完的“盛德堂”保了下來。後來,“盛德堂”木匾被一位村民鋸斷,拿去當作水利溝閘板。經過多年的風雨滄桑,的“盛德堂”已面目全非,只剩下幾片殘牆斷壁、破磚碎瓦,兩堵殘牆支撐著10多平方米的小屋。(楊作品)

交通指南

崖城鎮離三亞市區有42公里的路程,如果自駕車,從三亞市區往西駛經鳳凰鎮,然後於西線高速公路349公里處駛上高速路。在西線高速公路三亞往海口方向326公里的出口處下高速路,再駛3.5公里就可到達崖城鎮。如果乘坐班線車,那就得到三亞汽車總站,搭乘“三亞-港門”的車,三亞市區至崖城的票價為9元。班車行駛路線為“汽車總站-三亞灣路-友誼街-解放路-鳳凰鎮-上西線高速(349公里處)-天涯鎮-下西線高速(326公里處)-崖城鎮”。行車時間大約70分鐘。

規劃

備受關注的三亞西部發展藍圖——《三亞市崖城鎮總體規劃(2012-2020)》通過專家評審,2012年10月18日正式向社會公示。新版規劃將崖城的性質定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三亞西部區域性特色型新城。
本次崖城的總體規劃劃分為鎮域、鎮區兩個層次。鎮域即崖城鎮行政轄區範圍,包含鎮域內的南濱農場轄區,總面積384平方公里;鎮區東起南山、西至鹽灶河、北至西線鐵路、南至濱海;包含崖城老鎮區、創意新城片區、中心漁港片區和南濱場部,規劃範圍面積約46.3平方公里。
2011年崖城鎮域人口20萬,規劃2020年鎮域總人口達到24萬,年均增長率約為25‰。
規劃對崖城城市性質的解釋為:三亞西部能夠輻射和帶動區域社會、經濟和城鄉統籌發展,以海洋旅遊、新興產業、熱帶現代農業和南海服務為特色的特色型新城;具有崖州文化特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