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城鎮

崖城鎮

崖城鎮位於海南省三亞市西部40多公里處。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自宋至1953年以來歷代的州、郡、縣治均設在這裡。崖城鎮是我國最南端的古鎮,清代建築保留完好研究價值高。2007年,崖城鎮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崖城鎮現有土地面積383.25平方公里,轄屬31個村(居)委員會,88個自然村,總人口1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2.02萬人。崖城鎮的主導產業以農業為主,是三亞市的農業大鎮,歷史文化名鎮和旅游強鎮。
1987年三亞升格地級市後,崖城鎮的社會各項事業均取得長足進步,截止2006年,全鎮社會總產值9.47億元,與1987年的5260萬元相比增長近18倍,年平均增長11.5%,農民人均收入4477元,比1987年的1669元增加2808元,年平均增加8.14%以上。轄東關、雀信、東京、中和、龍港、文明、梅聯7個社區,城東、拱北、崖城、城西、水南、大蛋、南山、抱古、北嶺、赤草、港門、乾隆、臨高、保平、鹽灶、海棠、梅東、長山、鳳嶺、三千米、梅西、三更、鎮海、雅安24個行政村。225國道、鐵路過境。名勝古蹟有孔廟、關帝廟、迎旺塔、文峰塔、玉井溫泉、大雲寺、穆斯林古墓群等。

轄區代碼

[代碼]460201103:~001東關社區 ~002雀信社區 ~003東京社區 ~004中和社區 ~005龍港社區 ~006文明社區 ~007梅聯社區 ~200城東村 ~201拱北村 ~202崖城村 ~203城西村 ~204水南村 ~205大蛋村 ~206南山村 ~207抱古村 ~208北嶺村 ~209赤草村 ~210港門村 ~211乾隆村 ~212臨高村 ~213保平村 ~214鹽灶村 ~215海棠村 ~216梅東村 ~217長山村 ~218鳳嶺村 ~219三千米村 ~220梅西村 ~221三更村 ~222鎮海村 223雅安村

歷史沿革

1954年建崖城鎮,1958年改立炮艇公社,1984年復置鎮。1997年,面積106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轄東關1個居委會和城東、拱北、崖城、城西、水南、大蛋、北嶺、赤草、南山、抱古10個村委會。2001年8月,崖城鎮、保港鎮、梅山鎮、雅亮鄉合併,設立崖城鎮。
附:保港鎮位於三亞市西部。225國道和鐵路經此。 [沿革]1949年前為禮智鄉,1952年更名保港鄉,1958年屬炮艇公社,1961年析建保港公社,1984年建保港鎮。1997年,面積25.3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港一、港二、臨高、保平、頭灶、沙埋6個村委會。
附:梅山鎮位於三亞市西部。225國道和鐵路經此。 [沿革]1949年前為仁愛鄉,1949年置梅山鄉,1958年屬炮艇公社,1961年析建梅山公社,1984年建梅山鎮。1997年,面積75.3平方千米,人口1萬人,轄梅東、梅西、長山、三更、掃梳、三千米、梅聯7個村委會。
附:雅亮鄉位於三亞市西北部。 [沿革]建國初屬樂東縣五區,1958年建雅亮公社,1961年劃歸崖縣,1984年置雅亮鄉。1997年,面積135.7平方千米,人口0.9萬,以黎族為主,轄雅亮、青法、明善、雅林、抱安5個村委會。
歷史文化
崖城鎮歷史悠久,人文璀璨。近兩千年來,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留下了眾多的名人足跡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崖城鎮是古代中國最邊遠州、郡、軍、縣的治所,在歷史上一直是海南島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軍事重鎮。虞唐、三代為“百越之地”,秦代是象郡的外境。漢代海南納入中國版圖後,崖城是漢代的臨振縣縣治、隋代的臨振郡郡治、唐代的振州州治、宋元明清諸代的崖州州治、吉陽軍治及寧遠縣治、吉陽縣治。民國時期的崖縣府設在崖城。1950年崖縣解放,崖縣人民政府在崖城設立;1954年,崖縣府才遷往三亞鎮。
崖城鎮是海南島內最早有人類聚居並開發的地區之一。舊石器晚時代,人類的一支重要系脈已經在崖城境內從事生產經濟活動。
崖城是我國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技術的發祥地。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崖城就種植棉花,使用先進的工具和技術紡紗布;崖城的棉紡織品,成為漢代以來歷代封建朝廷的貢品。崖城的植棉技術、棉紡織工具和技術傳入中原地區後,推動了我國紡織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海南四大河流之一的寧遠河流經崖城境內,其出海口的大蛋港,是中國古代最南端的天然良港,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出發、補給的重要港口之一,在我國古代海上交通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崖城是歷代封建朝廷貶謫、流放“罪犯”之地。先後貶逐到這裡的朝廷官員有40多人,僅皇子、宰相和內閣大臣就多達14人。著名的有唐高祖第十九子李靈夔、唐相韋執誼、李德裕、宋相盧多遜、趙鼎、丁謂和名臣胡銓、元代參政王仕熙等。貶逐官員之多,官階之高,名氣之重,這種歷史現象在全國十分罕見。
崖城鎮在歷史上有許多重要人物與封建王朝和當時的中國社會、中國歷史息息相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眾多的重要歷史人物中,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物有2人。唐代高僧鑒真六渡日本傳教,第5次遇颶風漂流到崖城,滯留一年半期間,為崖州官員授戒,重修大雲寺,傳播中原文化。第六次成功東渡,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宋末元初女紡織革新家黃道婆,在崖城生活近40年,晚年前往上海,傳播崖州的植棉技術和棉紡織技術,改革當地落後的紡織工具,從而推動了上海乃至全國的紡織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給世界以巨大深遠的影響。
具有全國性影響的人物有10多位。冼夫人是南北朝時期我國南方百越族傑出的政治領袖,為祖國疆土統一和民族團結作出重大貢獻。隋文帝冊封她為譙國夫人,賜臨振縣(崖城)為她的封地。貶官謫臣中,唐代的韓瑗、李德裕、宋代的盧多遜、趙鼎、胡銓、元代的王仕熙等,都是當時聲名顯赫的名相重臣。其中的趙鼎、胡銓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鍾芳是明代有全國性影響的海南名賢,他是崖城水南村人,進士,官至兵部、戶部侍郎。他著作豐富,學術成就大,在明、清學術界被尊為“嶺海巨儒”。
朝廷命官中也有許多對推動崖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名宦。如南宋吉陽軍(崖州)知軍周康、毛奎先後草創和開發南山大小洞天風景區,成為三亞乃至海南旅遊事業的奠基型人物。崖城本土也不乏精英人物,如組織崖州義民抗清復明、為南明王護駕有功的總兵王火晃;清代海南唯一參加康有為、梁啓超戊戌變法和公車上書的維新骨幹林纘統等。
崖城在歷史上發生過許多震撼封建朝朝廷、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如明嘉靖28年(1550年)發生的崖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黎族農民起義,朝廷調集數省官兵十餘萬抵崖鎮壓,大肆燒殺搶掠,屠殺起義民眾5380人。又如清初聲勢浩大的反清鬥爭。清順治4年(1648年)清軍攻下崖州,明崖州千戶洪廷棟、隊兵彭信古、明桂王總兵陳武夫婦高舉抗清義旗,組織崖州等地漢族義民,與明晉王李定國呼應,在崖州、儋州等地抗擊清軍,歷時12年之久,直至順治十六年(1659年)局勢才平定下來。
古崖城文化教育昌盛,人才輩出。自宋至清,崖城有儒學、學宮、書院、社學、義學、學堂等各類學校,通過科考中進4人,中舉30人,212人納貢,181人入監,其中有許多人在朝廷和各府、州、縣為官。
崖城水南村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是古崖州文化的發祥地,有“海南第一文化古村”的美譽。是我國古代著名女紡織革新家黃道婆學藝的地方。而且,自唐代起,不少朝臣名仕曾流放於此,包括唐朝宰相裴度、李德裕,宋朝名臣盧多遜、胡銓、趙鼎等。因而又有“幽人處士家”之稱。
盧多遜曾賦詩讚美水南村:“瓊崖風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門。鸚鵡巢時椰結子,鷓鴣啼處竹生孫。魚鹽家給無墟市,禾忝年登有酒樽。園科仗藜來住熟,卻疑身世在桃源。”胡銓居住十年。
崖城鎮保平村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1100多年的歷史,是海南革命老區和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在歷史上一直是海南南部的交通、商貿和軍事重鎮,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的天涯驛站,村域名勝古蹟較多,文化名人輩出,歷史上共出進士、舉人、貢生50多人。現有明清古民居建築50戶80多間連成一片,是海南目前保持最完整、最大的古民居,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崖州民歌的主要發源地。
宗教文化在古崖城也十分興盛。佛教在唐代傳入崖城,大雲寺等各類佛堂遍布州城內外;道教在宋代傳入,崖城的宮觀寺廟等道教建築和官民的道教活動,形成了濃厚的道教文化氣象;儒家文化在宋代隨著儒學、學宮(孔廟)的修建而興旺繁榮;宋元年間從占城漂泊入崖的回民也帶來了伊斯蘭文化。這些宗教文化,在今天得到傳承和弘揚。
在中原文化的浸潤下,崖城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絢麗多姿。幾百年傳唱不衰的“崖州民哥”和起源於崖城郎典村的黎族“打柴舞”,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傳承的黎族民歌、苗族民歌、邁歌、軍歌、苗族龍舞、紡織技術、竹編、藤編、金銀首飾工藝、鐵具打鑄技藝、剪紙、木刻、石雕、布藝、烹飪小吃以及妝軍(迎神賽會)、迎神張燈等,都是崖城鎮傳統文化的奇葩。
孫氏祠堂
孫氏祠堂
豐富的文物古蹟,反映出崖城繁盛的歷史氣象和斑讕多姿的文化色彩,具有社會、學術研究價值。崖城共有各類型的文物點65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遺址13處。如7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伊斯蘭古墓群遺址、大蛋港·曬經坡遺址、郡主冼太夫人廟遺址、伏波祠遺址、五賢祠遺址、黃道婆居住地水南村、鍾芳故里水南高山村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築和近現代建築有17處,如現存的崖州古城池、崖城學宮、盛德堂、迎旺塔、廣濟橋、三姓義學堂、孫氏祠堂、民國騎樓街等。清代民居134座,建築面積達2萬平方米。還有摩崖石刻8處,古墓葬6處,革命先烈故居、革命活動舊址、烈士陵園、紀念碑等12處。
傳統建築風貌
(一)現狀規模、歷史年代及原貌保存情況
崖城鎮的歷史傳統建築群是海南島內數量較多,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特色價值獨特的歷史遺產。它主要分布在城中、城東、城西和水南4個區,共有145座,其中崖城區31座,城東區71座,城西區18座,水南區18座,建築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另外還有一定數量的歷史傳統建築散布於上述片區的周圍。
崖城鎮的歷史傳統建築按其功能可分為公共建築和宅居兩大類。公共建築有軍事防禦性建築、廟宇景觀性建築和實用性建築等,如古城池、崖城學宮、迎旺塔、廣濟橋、護城河磚拱橋、少司徒牌坊等。這些公共建築保存基本完整,周邊環境良好。古民居有官宦(大戶)建築、宗法式建築和一般民宅建築。官宦建築和宗法式建築形制為二進、三進,呈三合、四合院落布局;民宅建築形制一般為單進布局,由門樓、照壁、兩廂、主座等建築主體構成。
這些建築最早的建於北宋,大部分建於清代,少量建於明代和民國時期;一些清代建築帶有明顯的宋代建築對象特徵,局部具有明代風格。
崖城鎮的歷史傳統建築已得到有效的保護。目前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崖城學宮1處,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古城南門(文明門)、迎旺塔、盛德黨等17處。其它的正分批分期申報定級。
在公共建築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古城池、崖城學宮和民國騎樓街區。
崖州古城池始建於宋,原系土城,南宋慶元戊午(1198年)始砌磚牆,此後歷經數代的拓址擴建,布局完整、設施齊全、具有防禦性等功能。古城現保存著其基本布局,南門(文明門)、北門西側50米城牆、西北處長200米、寬約30米的護城河、護城河中的一座磚拱橋主體建築等基本保存完好。分布於古城內其它的公共建築和古民居大多相對保存完整,基本體現了古城的歷史風貌。
崖城學宮
崖城學宮是目前海南省保存下來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古代官辦學校(州學),也是中國最南的孔廟。始創於宋慶曆年間,歷史上屢經遷建,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最後一次修建,形成了完整壯觀的建築群組。至今大成殿、大成門、東廡、西廡、天子台、昆明池等重要建築保存完好,建築構件和細部也完好無損,鼓鏡式蓮花石柱礎帶有宋代風格特徵,七架抬梁式木構架局部比例仍有明代的風格特徵。學宮建築群對稱、嚴謹、協調,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價值,是古崖州傳統建築的典範之作。
南門(文明門),少司徒牌坊和學宮一起構成了崖州古城的基本中軸線,與解放路、學前街、轎夫街等一起構成了崖州古城的十字核心視通廊。
騎樓街區建於民國初年,街道長220米,寬7.5米,東西走向。街道建築為中國南方騎樓,具有南洋建築風格,為商住綜合樓房,下為商鋪,上為居室,間有一些公共建築如會館等,大部分保存基本完整。騎樓街是古城十字核心視通走廊的外延,也是連線城東區的節點。
崖城鎮4個區的古民居共有134座,絕大部分建於清代,大都相對保存完整。有一些雖然局部殘損或局部改建,但古貌依然。廖永瑜祖居是目前崖城鎮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民居,系宗法式建築。它通過南北與東西兩條軸線進行改造,結構布局基本保持完整。主要的歷史名人故居有林纘統故居和盛德堂。林纘統故居為二進呈三合四合院落布局,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原貌保存基本完好。盛德黨為唐朝宰相裴度第十五代孫裴聞義(昌化軍守)故居,南宋抗金名相趙鼎和名臣胡銓貶崖居此,胡銓題匾“盛德堂”而得名。現存正屋一間,壁聯下聯“門庭詩禮千年道學永相承”清晰可辨。盛德黨獨立於古建築群組之外,其南、西為水田,東面為椰林,西面和北面為現代民居和掩映其間的椰林,周圍環境保存良好。
(二)空間分布
在崖城歷史傳統建築中,其空間分布較為明顯:在中區的南北“視通走廊”上,除文明門中軸線南面的護城河被湮埋、文明門以南的現代民居遮擋城門的視通線以外,由於城牆、城門樓、城門與孔廟之間由南北軸線的串聯,南往北通過地勢的高起,先城門樓,後孔廟,構成以孔廟為中心的雄壯與威嚴、幽深與渾厚的古建築群體。文明門與現存城牆構成一段較為完整的古城空間輪廓線。孔廟東面有幾棵古樹與孔廟相互輝映。城東區以海南和崖城名人故居、崖城公共古建築通道,其現有的“視通走廊”並不明顯。城西區與中區相連,公共古建築有迎旺塔等,其與多間古民居一起,形成城西區古建築群組,是目前由城外進入城內的主要節點,是由城西區進入孔廟區的第一個亮點。西北角城牆、西角樓遺址、護城河遺址保存較好。民國騎樓街,東西為軸線,連線崖城的中區與城東兩個古建築組群區,同時此條街道往西延伸可接西城區組群。水南村的古建築在其西面較為集中,但其群組不明顯,主要的名人寓居所“盛德堂”獨立於古建築群組之外。
(三)歷史傳統建築的特色和價值
1、建築特色
崖城鎮歷史傳統建築追求與自然環境及氣候環境的協調,有明確的氣候環境指向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是南中國海洋性氣候歷史城市傳統建築的特有作品。
①建築布局別具一格。傳統民居一般為單進布局,面闊三間,中為正室,左右為旁室,前兩側廂房對向,正前為照壁,位於正堂中軸線上,照壁左邊為門樓,有的民居外繚圍牆。此外還有二進、三進形制和三合、四合庭院。
②建築體量不尚高大。崖城古建築控制在一定高度,幾乎沒有二層以上樓閣。現存的迎旺塔雖為七級,但只有15米高;學宮大成殿也僅高8米多;其它如會館、廟宇也不高敞,特別是民居普遍偏矮。《崖州志》說“崖處濱海,時有颶風所虞,故公私宮室,不為高敞。”建築體量不尚高大,適應當地颱風多的氣候條件。
③建築材料堅硬耐久。建築材料主要使用磚瓦、木料、灰漿。磚瓦經燒制後十分堅硬,桁樑柱桷等材料“選用格木,堅重細膩,最為耐久”(《崖州志》),灰漿由石灰、糯米紙、糯米、稻草等原料精心加工合成,凝固性特彆強。
④建築手法“惟取完固”。一是傳統建築均為磚木結構,牆體由青磚橫撲迭壓、灰漿實砌而成;屋頂灰瓦接迭,灰漿勾連,瓦當緊壓;內牆(或外牆)以灰漿批盪。這有利於防風雨防滲漏防風化防潮濕。二是採用樑柱式結構體系,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樑承受重力,牆壁主要做間隔遮擋之用,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不大,居民廳房多用四行抬梁金柱牽引支撐,中間兩行“嵌以薄板”。這種木材建築的樑柱式結構具有很強的抗震和抗風性能,這對於多颱風有地震的崖城地區來說是極為有利的。對於這種結構人們謂之“牆塌屋不倒”。
⑤建築形式極為獨特。在中國傳統建築實例中,崖城鎮歷史傳統建築的兩種形式,具有原創性和唯一性。
一是獨特的山脊形式。學宮兩廡山脊獨特,其脊式為海南特有的迭式脊與半垂脊結構。
二是獨特的坡面“按檐”形式。崖城古民居屋面常見的是“接檐”形式。“接檐”一般在前坡廳房屋面下直接御接,形成了“一剪三坡三檐”的風格。這種“接檐”的建築形式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獨樹一幟,為崖城所獨有,是中國傳統民居系統的延伸,從而豐富了中國傳統建築中的結構形式。
⑥富有南洋建築藝術風格。民國初年的騎樓建築是吸收南洋建築藝術風格與中國南方騎樓建築的完美結合,其立面裝飾高雅、繁縟而流暢。
2、建築價值
崖城鎮古建築是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產物,是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下獨有的文化特產,具有較高的文化質量和社會、學術研究價值。
⑴具有鞏固祖國邊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地緣坐標的重要意義。
⑵研究古崖州乃至整個海南的社會發展、開發建設和文化歷史的重要依據。通過對崖城鎮古建築的研究,可以了解古崖州乃至整個海南的社會發展、開發建設和文化歷史的脈絡。貶官們留下的歷史文物和歷史遺蹟,都是彰顯崖城歷史文化內涵的基礎。
⑶豐富並提升了三亞市作為著名旅遊城市的文化內涵。具有國家影響力的著名歷史名人——唐鑒真和尚、宋末元初女紡織革新家黃道婆及他們的寄居地;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著名歷史名人——隋代冼太夫人及其封地、廟宇和宋代趙鼎、胡銓及他們的寓所,是提升崖城歷史文化的亮點,豐富了三亞市作為旅遊城市的文化內涵。
⑷崖城古建築所具有的獨特結構、群體布局形式,是三亞市獨有的,它體現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城市建築的特徵,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高品位的特質,在中國傳統建築實例中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旅遊景點
古崖州城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繁多。崖州古城是中國最南端的古城,這座古城在宋朝以前是一座土城,南寧慶元四年(1198年)始砌磚牆,紹定六年(1233年)擴大城址,開東、西、南三個城門。後經元、明、清三代擴建,使之成為南疆規模較大的一座堅固的城池。
清道光年間,古城建築基本定形,城牆四周長約2270米,高約8米。古城東、西、南、北門分別是陽春門、鎮海門、文明門和凝秀門。城外開護城河設吊橋,城內設禦敵樓、譙樓、月城等。
1920年前,崖州古城城池仍保持原貌。民國九年至十年(1920-1921年),崖縣先後拆除東、西城門,建築公路通進城裡。民國十七年(1928年),又拆毀一段北門城牆。解放後,古城城牆基礎還可循沿環視。文革期間,民眾挖城磚搞建設,大部分牆基遭到破壞,現古城僅剩文明門及北門小段城牆及崖城學宮、迎旺塔、盛德堂等古建築。
崖城孔廟建於明朝,廟中建有大成殿、文明門、崇聖祠、尊經閣.其時進廟拜者絡繹不絕,香火鼎盛,遵聖道而振文教,賢流接踵,善俗日興。尤其是著名的唐高僧鑒真和尚留下了一批准備帶去日本的佛教經典,這是崖州文化史上帶有神奇色彩的寶物。
明朝時曾在此建有“鰲山書院”,在鰲門的西南麓海濱,便是聞名海內外的風景區“大小洞天”。其形如巨鰲,枕海壁立,峰巒竟秀,林木重疊,山奇石怪,千姿百態,綠榕垂蔭,紅豆如星,泉清似醴。
在崖城的西北附近還有令人神往的“玉井溫泉”。兩池相鄰,原先是一池半暖半冷,一池熱滾如沸,現在卻是暖者變涼,滾者熱,洗浴正宜。明朝正德年間曾砌石保護,久而傾倒,到清朝光緒十五年,知州唐意源重修,建築“既濟亭”,而今亭廢泉在,仍是玉井如鏡,四時皆宜沐浴。
崖城鎮現為是三亞唯一的歷史文化名鎮,現存的歷史文化遺產眾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中國最南端的孔廟--崖城學宮);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個,如盛德堂、廣濟橋、迎旺塔等;書院、公館、會館、廟宇、名人故居和重要古名居50多座,如鰲山書院、三姓義學堂、何秉禮故居、廖永瑜故居、孫氏宗祠等;新石器遺址7個如河頭遺址、卡巴嶺遺址等;古城牆和歷史文化遺蹟地20個,如鍾芳故里、相公廳、鑒真和尚登入地、黃道婆崖城居住地等;民國時期歷史騎樓街區,轎夫、牌坊騎樓街區等;紅色歷史紀念地,如崖城革命歷史紀念碑等。
崖州古城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蘊涵著三亞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2000多年三亞文化的符號和生動反映,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也是異常寶貴的旅遊資源。海南建省辦大特區後,崖州城的城門已修繕一新,顯得雄偉壯觀,中外遊客川流不息。
三亞大小洞天旅遊區位於三亞市以西40公里處的南山西南隅,總面積22.5平方公里,枕海壁立,為崖州古城之南面屏障。同南山佛教文化苑共處南山腳下,山上植被茂盛,風景秀麗,近三萬株龍血樹(南山不老松)鬱鬱蔥蔥。山中有清澈泉水和各種野生動物,山下七公里海岸線蜿蜒曲折,遍布神工鬼斧、肖形狀物的石景,因此而自古以來被稱為“海山奇觀”。
海山奇觀(又名小洞天)位於三亞市以西40公里處的海濱,距天涯海角約13公里。此景乃宋朝吉陽軍知軍發現,後崖州郡守毛奎建之。這裡兼有奇特秀麗的海景、山景和石景,海山相邊,相得益彰,蔚為奇觀。崖州灣弧弦百里,碧波萬頃;鰲山雲深林翠,岩奇洞幽;海岸遍地是神工鬼斧的大小石群。山海之間宛若一幅古樸優美的長卷書畫。遊覽區內尚有歷史悠久的名人勝跡,至今留有"小洞天"、"釣台"、"海山奇觀"、"仙梯"、"仙人跡"、"試劍峰"等歷代詩文摩崖石刻。
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三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崖城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近幾年來,成立了三亞市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崖城鎮也成立了“三亞市崖城鎮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形成了市、鎮、村三級保護管理網路。組織編制了科學合理的《崖城鎮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和《崖城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制定並頒布施行了《三亞市崖城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規定》。設定了有效的管理機構,集中專業人員開展文物普查工作。每年都安排專門資金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對重點文保單位進行修繕。近3年來,用於崖城鎮文化遺產維修和保護的資金共1520多萬元,其中2006年就投入705萬元。南山海上觀音、南山寺、大小洞天等著名景區、景點,都是充分利用崖城鎮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建設旅遊項目的成功典範。

相關大事

1、1991年,崖城鎮新辦公樓建成使用,成為崖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2、1994年,南山文化旅遊區開工建設,1996年投入使用,2007年8月榮獲國家5A級景區稱號。
3、1996年,崖城13--1天然氣落戶崖城,當年投入使用。
4、1997年,大小洞天旅遊區重新開工建設,當年投入使用,2007年8月獲國家5A級景區稱號。
5、1999年,華能集團南山火電廠開工建設,2000年投入使用併入海南電網。
6、2001年,鄉鎮機構改革,原崖城鎮、保港鎮、梅山鎮、雅亮鄉合併為崖城鎮;2007年8月雅亮脫離崖城與原育才鄉合併成為育才鎮。
7、2006年12月,崖城學宮二期工程改造完成。
8、2006年,南山貨運港開工建設。
9、2007年6月,崖城鎮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
10、2008年,崖城鎮獲得海南榮譽文化名鎮的稱號。

特色產業

崖城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是海南省唯一入選鎮。 崖城鎮是三亞市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農業大鎮。當地農民具有豐富的傳統耕作經驗,加上崖城地區自然條件獨特,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四季如春,交通方便。同時,區域裡有南山旅遊公司、大小洞天旅遊公司、大隆水庫、南山碼頭、南山電廠、天然氣站、崖城供水廠等,一批批大型企業落戶在崖城,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經濟空間,這幾年,他們憑藉傳統優勢、自然優勢、區域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一是山區產業。崖城有一半多是山區,土地面積廣闊。現有6.4萬畝芒果基地,形成六大塊萬畝連片基地,即梅山──三公里基地、沙埋基地、赤草(黃猄坡)基地、北嶺基地、抱古(南山)基地、雅亮基地;萬畝南藥基地即檳榔、益智等,還有粗放型管理的橡膠基地,是山區農民很好的致富經濟作物,每年給當地農民帶來穩定可觀的收入。
二是平原產業。崖城位於海南第四大河寧遠河出海口,是一塊土地肥沃,水源豐足的沖積平原,世世代代被子人們稱為魚米之鄉。當地農民注重發展特優平原經濟,現有2萬多畝香蕉基地、4萬多畝瓜菜基地、1萬多畝南繁水稻育種基地等,還有一大批高科技育苗基地,是當地農民每年穩定收入的產業。
三是外包產業。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農民的生產資本不斷積累,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農民大規模使用機械耕作,使當地土地資源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發展經濟的需要。於是農民們根據市場需求,自發性組織起經濟聯合體,到其他鄉鎮、縣市承包土地,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據了解,崖城外包型經濟聯合體不少於百個,面積不少於5萬畝,遠至本省文昌、瓊海、瓊山、定安、澄邁縣市,近至天涯鎮及樂東縣九所鎮,主要種植龍眼、荔枝、檳榔、芒果、西瓜、哈密瓜等。
四是鎮區產業。崖城是具有二千多年歷史文化的名鎮,人口集中,經濟繁榮,每年都有很多內地人到崖城做生意,於是農民們緊抓契機,發展家庭經濟,形成一支龐大的從事住、行、吃、玩的服務隊伍。據統計,在崖城有家庭旅館20多家、酒店30多家、美容休閒中心和歌舞茶廳十幾家,解決了大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給城鎮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五是海岸產業。崖城有海岸線20多公里,有大面積的沙灘、窪地,農民們善於利用這個自然資源,大力發展養殖業,主要是發展高位池養蝦,普通池養蝦、養蟹。據統計,崖城現有5000多畝養殖基地,養殖戶幾乎都已致富。
六是景區產業。南山旅遊區、大小洞天遊覽區、崖州古城等都坐落在崖城區域內,農民依靠獨特的旅遊資源,大做景區經濟服務文章,辦起了不少飲料店、運客隊、勞務隊等,解決了大量農民就業問題,大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經濟發展

2011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20.8億元,同比增長14.8%;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8.5%、22%、24%;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600元,比上年增長近12%。全鎮稅收預計收入1.4億元,完成年初的既定任務。
——重點建設項目進一步推進。2011年,全鎮各個重點項目順利完成預期投資。崖州中心漁港項目第一階段征地工作有序推進;歷史文化名鎮建設8個項目基本竣工,完成投資1.54億元;創意產業園征地工作全面啟動,中興通訊等重點項目順利開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有序進行,南區污水處理廠、標準廠房、臨時供水管道等工程基本完工,駟馬安置區、南山陵園、寶平山陵園等工程建設穩步推進。
——社會綜合環境進一步最佳化。狠抓社會治安和鎮村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增強人力配置和設施配備,加大打擊和防控力度,“兩搶一盜”犯罪明顯減少,禁毒專項打擊行動成效顯著,收戒吸毒人員394人次,切實解決治安難點問題,鎮村環境面貌得到改善,民眾滿意度不斷提高,為重點項目開發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人民民眾生活進一步改善。2011年,全鎮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42萬人,參保率達100%;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05萬人,參保率達98%。全年共發放農機補貼資金40.3萬元,糧食綜合直補350.3萬元,水稻良種補貼37.8萬元;發放食品價格上漲補貼15.65萬人次總計3929萬元。積極構築就業援助機制,全年落實就業轉移2903人,城鎮登記人員失業率控制在1.5%以內。
全鎮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8.4%,2011年比2006年接近翻一番;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6年增加3137元,五年總計增長70%;地稅收入實現超常規增長,五年累計完成4.8億元,尤其是2010年完成2.06億元,比2006年增長8倍。
(二)農業穩步提升。先後完成三陵水庫大壩除險加固、坡田洋道路硬化、郎芒田洋綜合整治、妹洲溝渠道修復、三陵渠道節水防滲等農田水利設施工程建設,為農業增效增收打下堅實基礎。依託冬季瓜菜、熱帶水果和南繁育種等特色優勢農業,積極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5年共扶持6個設施農業示範基地、大棚種植面積3200畝。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確保出島瓜菜100%納入檢測;強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指導農戶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全力打造崖城瓜菜無公害產品,提升農產品知名度,2009年榮獲了“中國果菜產業明星鄉鎮”榮譽稱號。同時,林、牧、漁和水產養殖業同步發展。2011年,全鎮第一產業總產值12.8億元。全鎮瓜菜面積7.2萬畝,總產量近18萬噸,產值6.74億元,比2006年增長了3.1億元。全鎮熱帶水果種植面積7.8萬畝、總產量7.74萬噸,產值3.72億元,比2006年增收1.49億元。林、牧、漁業、水產養殖實現總產值2.43億元,比2006年增長326.3%。
(三)二、三產業蓬勃發展。隨著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步伐的加快,帶動了我鎮房地產開發和農民建房熱潮,重點建設項目的進駐,極大推動了我鎮建築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同時,農產品生產和運銷也帶動了我鎮農村手工製造業、輕工業的迅猛發展。2011年,全鎮第二、三產業實現產值分別為0.72億元和7.73億元,比2006年分別增長105%和176%。

新聞事件

三亞崖城鎮港門村3女孩考上北大 各獲10萬元獎勵
三亞崖城鎮港門村3女孩今年考上北大 小漁村飛出三隻美麗“金鳳凰”
28日,崖城鎮港門村沉浸在濃濃的喜悅中,沿街心大道到保港中學,道路兩邊600面彩旗迎風飄揚,110條紅色大橫幅懸在馬路上方,100張海報沿街張貼,所有的一切均因為小漁村今年3個女孩考上北大。為了慶祝全村人共同的喜事,港門村一位企業家出資辦150桌賀宴。這3個女孩各獲得了企業家與鎮委鎮政府共10萬元獎勵。此外,村里所有考上一本、二本的學生也分別獲得1萬元、5000元獎勵。
陳歡:高考是我必須去經歷的一件事
“突然被大家關注,有點不習慣。”28日下午,在港門村保港中學慶賀會上,被北大法學院錄取的陳歡告訴記者,她和高子壹、林虹虹同時被北大錄取的訊息傳遍漁村,如今走到哪裡都有人笑著跟她打招呼,這讓她覺得很不好意思。
陳歡畢業於海南中學,今年以902分的高分被北大錄取,她愛笑,眼神閃亮,皮膚白皙,個性倔強又率真。“這個成績是意料之中的,我們對她很放心。”陳歡的父親是一名醫生,提到女兒,他很驕傲,對於女兒即將去北京求學沒擔憂過。原來,陳歡早已習慣在外求學的生活,在海南中學讀書時,她經常一學期才回家一次,生活中她獨立處理大小事、遇到事情也很有主意,從不讓爸媽擔心。
“高考只是我必須去經歷的一件事,考取北大算不上成功。”置身於專為她們而來的熱鬧中,陳歡表示,她感激家鄉人民的付出,無論身在何方,都將心繫家鄉,同時將不斷地勉勵自我,永不止步。
高子壹:淡定前行,迎向新起點
高子壹畢業於三亞一中,是三亞文科狀元,她以877分的高分被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錄取。她身穿黃色短袖、牛仔背帶褲,笑起來像一朵太陽花帶給人希望。在分析自我時,她用得最多的詞是“淡定”,她說淡定的心態讓她受益,無論是高考的驚喜還是村民的熱情,或是未來的大學路,她都願以從容心態去迎接。
高子壹父親是銀行職員,宴席現場他和妻子帶著女兒笑呵呵到處敬酒,“香港大學給她打過幾次電話,子壹堅持選擇在內地上學,我們尊重她的意願。”提到女兒,這位父親非常開心,他說子壹一直很有想法,很會調節心理,家裡人從不強迫子壹上補習班。就在記者採訪的時候,一位70多歲的阿婆上前向高子壹的父親道喜,老人一個勁地夸“你們教出了好孩子”。
“北大並不意味著終點,而是大學學習的新起點,我會再接再厲,與家鄉人們一起努力奮鬥。”賀宴上,高子壹發表感言,並為現場的學生、家長提供了學習方面的參考建議。
林虹虹:心有集體,不在意太多不快
林虹虹畢業於海南華僑中學,今年以理科873分的好成績考入北大化學系。她扎著一個短短的馬尾,清秀、文靜,與人交談時顯露出她俏皮、活潑的一面。
林虹虹說,她提倡以愉悅心境來學習,一向沒覺得學習很痛苦,最後的成績有點出乎意料,著實讓家裡人高興了一陣。
“心有集體,有他人,就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得失存太多不快。”林虹虹的一席話讓許多人讚嘆不已,她就是這樣簡簡單單地朝目標奮鬥的女孩。
優秀學子為小漁村樹立好榜樣
三亞市崖城鎮人大副主席鄧聰表示,港門村第一次有了北大生,而且一下子出了3個,港門人都很高興,這也對當地的教育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他相信,鎮委鎮政府的重視加上愛心企業家助陣,港門的教育一定會越來越好。
記者了解到,崖城鎮保港片區共11個行政村莊,戶籍人口2.3萬人,每年外出人口1萬餘人。港門村古稱五里都,是古崖州邊關重鎮,歷史悠久、書香不斷。清朝時,當時的崖縣共4人考上舉人,其中一位便是港門人。在黃埔軍校前五期學生中,崖縣占4人,其中港門人占了2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