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天后宮

崇武天后宮

崇武天后宮(天妃宮)俗稱“黑臉媽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西華村與海門村交界處的江口山北側,崇祀海神媽祖,即莆田神女林默。它是惠安縣一座歷史較悠久、規模較大、影響較深、且與台灣有密切關係的媽祖宮,1999年被惠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

創建

崇武天后宮崇武天后宮
《崇武所城志》記載:“天妃宮,在城外西南江口山下。其神姓林,世居興化府莆陽之湄洲嶼,傳曰黃泥港。……明永樂七年,中官奉命航海通西南夷,過湄洲有保護功,歸上其事於朝,敕封海神宋靈惠夫人林氏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建祠京師之儀鳳門。崇瀕海,舟楫出入,賴其神功,塑像而祀焉。但規制狹小,嘉靖間,汪光甫、張瑞有、張君聘等拓而大之。”於是,有人根據這則記載判斷它“至遲是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然而,從這則記載來看,它的創建時間應在明永樂七年(1409年)以後,到嘉靖年間加以擴大重建。

重修

從掌握的資料可知,這座天后宮自明嘉靖年間至今重建或重修計有七次。

據《崇武所城志》收錄的清康熙四十七年《重修明著天后廟記》碑文記載,第一次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4年)的重建。因原有的廟宇“規模狹小”,“汪光甫、張瑞有、張君聘等拓而大之。”,惠邑鄉紳、吏部稽勛司主事、湖廣按察副使李愷還為其題寫“浪打石為門,古廟神靈扶極海;潮平波似練,中州聖主駕飛龍”的楹聯。

第二次是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的重修。因“風雨傾圮”,“張陽春、連澄、董儒儼等募眾重新”,抗倭將領、南路總兵施德政還為其題寫“海國耀靈”的門額,又送“滄海永鎮”大匾。

第三次是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的重修。因“海潮衝陷山門外砌基,大殿、拜亭無不傾圮,直欄、橫檻以及大庭尚未偉觀”,何家璊等人捐資,“綢繆而修葺之,革故而鼎新之”。

第四次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重修(碑記寫康熙丙申年重修,乃係丙戌年之誤)。因順治“辛丑(1661年)播遷,居民星散”,廟也無人管理而毀壞,雖“至康熙庚申(1680年)復回”,可“哀鴻甫集,民未得勞來還安,廟何從堅茨丹雘”?直到康熙丙戌(1706)年,左都督曾維勛“按巡崇疆,乃同標員守府謀之鄉賓劉騰文、僉舉張鳴麟鳩工而督理”,閱數月而土水成,計費制錢一百八十七貫有奇“。

第五次是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重建。據《崇武所城志》收錄的清嘉慶二十四年《重修崇武天后宮序》碑文記載,是年(1787年)欽差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率援兵入台鎮壓林爽文起義,從崇武啟航時“禱神默佑”,得以“舟師穩渡,凱音立至”,從而“奉旨發帑金重新鼎建”,“更舊制而廣廓,中懸御書匾聯,金碧輝煌,洵海疆一巨觀矣”。

第六次是清嘉慶十七年至二十四年(1812—1819年)的重建。因“越十餘年,斗椽棟柱蠹蟻齧蝕漸朽”,嘉慶十七年(1812年)延建邵道李華封“渡台催谷,捐俸重建”,由於“堪輿謂地狹廣,風水不宜”,就根據以前的規制“再修縮興新”,“不料工程未竣,木蠹復生”,於是,“深荷福佑”的何瓊玖等幾位“屬在瀕民”,只好“愛出領倡,鳩金重新”,乃“遵循古址”。

第七次是20世紀80年代的重建。因1957年3月廟遭焚毀,到1983年當地幾位老漁民倡起募捐重建,經多年努力才完工,使之重放光彩。

建築特色

崇武天后宮崇武天后宮
崇武天后宮“地臨濱海,山拱水朝,環抱周密,勝概獨擅”,因此,成為崇武半島上一處較為引人注目的名勝古蹟。該宮坐東朝西偏北,面臨江灣(俗稱“螃蟹灣”,所處位置堪輿家謂之“螃蟹穴”)。其建築為兩進,系由山門、兩廊、拜亭和大殿等組成,前有石埕和戲台,後有花園(20世紀90年代開闢公路已大部分被改用),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冊門作門廳式,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拜亭建在天井中石砌的高台上,與大殿相連,為方形,重檐歇山頂;亭內正中有一塊凸起的赤紅色巨石,即所謂“螃蟹之心”。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內為如意斗拱層疊而成的八角形藻井結構,俗稱“蜘蛛結網”。宮之內外還裝飾著門墩石、龍陛石、蟠龍石柱和石獅等精美石雕,梁架上鑲嵌歷史人物、花鳥等精美木雕,較為富麗堂皇,雄偉壯觀。

該宮大殿內中間的神龕內祀有泥塑的媽祖神像三尊,分為大媽、二媽、三媽。龕前還有一尊坐於木轎上的木雕三媽神像,專為出巡之用。因香火特別旺盛,其臉被熏得烏黑髮亮,故稱“黑臉三媽”,最受當地人敬仰。左側的神龕內配祀有泥塑的文判官、武判官、千里眼順風耳四尊神像;右側的神龕配祀有泥塑的船王公神像一尊。就現今所見的媽祖宮,崇武天后宮祈祀之神恐怕是最為單純,惟有媽祖及其屬下之神,沒有摻雜民間信仰中的其他系列之神和不同教別之神。

神話傳說

崇武天后宮崇武天后宮
由於黑臉三媽最受崇信,崇武民間流傳著這樣的神話傳說:早年的一天傍晚,當地一漁民在天妃宮前的螃蟹灣邊發現一塊不知從何處漂來的大木頭,他費盡力氣將它撈上岸準備扛回家,但因木頭太重扛不動,只好暫且拉進宮裡。他回家叫人備工具來扛時,天色已暗,木頭不見了,卻望見拜亭中的赤石上坐著一位端莊秀麗的女神,他們趕忙跪拜,爾後躡手躡腳地匆匆跑回家去。第二天,這位漁民心中疑惑不解,再到天妃宮來看個究竟,女神不見,木頭卻在。這事傳開後,漁民們就請藝匠將這塊木頭雕刻成一尊媽祖神像來奉祀。因原先已有大媽、二媽的塑像,此尊神像就被稱為三媽。三媽神像原本放置在大殿的神案正中,因香火旺盛,不久臉就被熏得烏黑髮亮。

還傳說,三媽神像雕好奉祀不久,當地的善男信女選好日子要送她去湄洲祖廟進香過爐。那天,一切準備就緒,陪往之人齊集,三媽起駕而行,可剛抬出拜亭,忽然發現神像的黑臉皮全部剝落。於是,主事人忙到三媽轎前求問,問來問去問了好多事,木轎都全然不動。後來主事人只好問說:“是不是不去湄洲進香?”三媽才連進三轎,結果進香過爐之事就作罷,從此以後也不再舉行這種儀式。然而,三媽神像的臉部經重新粉飾後,沒過多久又被熏得烏黑髮亮。“神是人造的”,“信則靈”,由於這兩則神話傳說的流傳,這尊黑臉三媽神像添上神秘色彩,從而使人們對她特別崇敬。

根據崇武的民間傳說和有關記載,明清時期官方有兩次對台的重要軍事行動都得到黑臉三媽的“顯靈”相助。第一次是明萬曆三十年十二月(1603年1月),晉江石湖浯嶼水寨欽依把總沈有容統率舟師入台平倭患。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六月,浯嶼水寨欽依把總沈有容將水寨從廈門移建晉江石湖(今石獅市蚶江鎮石湖村),時竊據在大員一帶(今台南市西安平附近)的七艘倭寇賊船四出剽掠,橫行於福建、廣東、浙江之間。沈有容在《仗劍錄》中記載:

至九月初二日,賊由浙回至萬安所,攻城焚船,掠草嶼耕種之民,泊西寨十日。容整船崇武以俟。賊聞知,由烏邱出彭湖,復往東番(台灣)。容遣漁民郭廷偵之。十二月十一日統舟師二十四艘往剿。至澎湖溝遇颶風,回復西嶼頭,過午尚未見山,自以為身葬魚腹矣。丁嶼門極險,舟不得並行,倘少失手,人船皆溺。因天晚不得已冒險收入。候三日,始得十四船,余皆飄散,亦有至粵東者。容度賊七艘,我舟倍之,乃下令過東番。次日遇賊艘于洋中,追及,火攻,斬級十五,而投水焚溺無算,救回漳泉漁民被擄(者)三百餘人。

沈有容這次率舟師入台平倭患,是我國軍隊在抗倭戰爭中第一次主動出擊,也是我國軍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的手中收復我國的神聖領土台灣,其戰鬥歷程非常艱險,驚心動魄。據崇武民間傳說,沈有容在崇武整船待發時來天妃宮求得黑臉三媽的庇佑才獲此大捷。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崇武天妃宮重修後,沈有容的上司、抗倭將領、南路總兵施德政賜額“海國耀靈”,賜匾“滄海永鎮”,恐怕與此事有關。

第二次是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月,欽差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率援兵入台鎮壓林爽文起義。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台灣爆發林爽文起義,聲勢頗為浩大。翌年初,清朝統治者接連兩次調撥各省軍隊前往征剿,起義軍不但沒有被剿滅,反而越加壯大。於是,清朝統治者被迫於六月改派福康安赴台督辦,並率十萬大軍增援。福康安所率的十萬大軍乘坐數百艘戰船從大擔門啟航,因遇強勁東北風,船隻被飄往崇武,只好就地候風渡海。十月二十八日,數百艘戰船載著十萬大軍從崇武放洋,橫渡台灣海峽,只一晝夜就全部抵達鹿港。之後,各路清軍在福康安的統領下攻城奪地,於次年二月終於把這次在台灣歷史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反封建起義殘酷地鎮壓下去。當時的戰船尚以風帆為動力,台灣海峽的氣候又變幻莫測,十萬大軍一晝夜就順利完成渡台之舉確是一件奇蹟。於是,封建統治者將其渲染為得到媽祖的“顯靈庇佑”,並撥帑金修廟。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六日皇帝的諭旨就是這樣說:“前次福康安自崇武澳放洋前抵鹿仔港,千里洋面,一晝夜即已遄達,皆仰賴天后助順,並親書聯額二份於廈門、興化兩處懸掛,以昭靈貺。”乾隆五十六年的《崇武天后宮禁示碑記》和嘉慶二十四年的《重修崇武天后宮序》碑銘,也都談及此事;在民間傳說中還說乾隆皇帝賜“聖旨”牌,並御書“恬瀾昭貺”匾額給崇武天后宮(有可能是從廈門或興化的天后宮仿製來的)。從乾隆皇帝的諭旨和這兩方碑記來看,對福康安的這次大捷都泛指是得到天后的神助之功,而在崇武的民間傳說中還特別附會在黑臉三媽身上。

信仰遠播

崇武天后宮崇武天后宮
崇武的黑臉媽祖信仰,不但在崇武一帶非常盛行,而且還伴隨崇武人的足跡傳播到台灣。自明朝中葉開始,崇武人已不斷往台航海通商貿易,明末清初以後更是越發頻繁,而且陸續有人在台灣定居下來。為了繼續求得媽祖的庇護,他們遂將黑臉三媽的信仰帶進台灣,立廟奉祀,代代相傳。隨著崇武人在台灣人口的不斷增加、分布範圍的不斷擴展和黑臉三媽影響的不斷擴大,台灣奉祀黑臉三媽的媽祖宮也不斷增多。據不完全統計,現今台灣奉祀黑臉三媽的媽祖達50多座,其中較著名的是鹿港天后宮、溪北六興宮。1989年,台灣電視連續劇《媽祖外傳》的劇組來福建拍外景,領銜主演黑臉三媽的郭美珠女士特地到崇武天后宮拜謁,拍攝完成後還十分虔城地立下“台海庇護神”之匾懸掛於宮內。 經郭女士的宣揚,翌年台灣奉祀黑臉三媽的溪北六興宮就組團前來崇武天后宮進香,並在山門上豎一方“崇武黑臉媽祖宮”的大匾。近十幾年來,幾乎年年都有台灣同胞組團來此進香,台輪上的船員登岸後或返鄉探親的崇武籍台胞也紛紛來宮中頂禮膜拜,他們或捐資,或立匾,以表達對海上保護神的虔城之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