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果嚕姓

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6月,撤銷鳳山縣,併入通河縣。 民國三十五(公元1946年)8月,劃歸松江省管轄。 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6月1日,撤銷鳳山縣,併入通河縣。

崇果嚕[崇果嚕、崇果魯、崇郭魯,讀音作chóng guǒ lǔ(ㄔㄨㄥˊ ㄍㄨㄛˇ ㄌㄨˇ),滿語為Cogoru Hala]
一.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東海女真崇果嚕部,屬於以居邑名稱或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崇果嚕氏,亦稱崇果魯氏、崇郭魯氏,滿語為Cogoru Hala,世居崇果魯(今黑龍江通河三站),以地為姓,清朝晚期以後多冠漢姓為崇氏、果氏、魯氏等。
二.郡望:
通河縣:原名大通縣,以境內大通河得名。後因與青海省大通縣重名,改稱通河縣。早在周朝以前通河為肅慎之地;戰國時期屬貉地;漢查時期時屆沙地;後漢、三國時期為扶餘奴隸制王國的屬地;晉朝時期仍之;後魏、北齊時期屬勿吉地;隋朝時期屬靺鞨黑水部,唐朝時期時屬黑水靺鞨;遼國時期為生女真地;金國時期屬上京會寧府。元朝時期為或赤廳分地,屬合蘭府水達達等路;明朝時期屬於奴兒乾都司統轄清朝時期屬呼蘭城守尉轄地。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吉林將軍於松花江北借地設站,其中“ 崇古爾庫站”,即今通河縣三站鄉駐地。清光緒三十二年農曆1月22日(公元1906年2月15日),吉林將軍奏準,於崇古爾庫站設定大通縣,隸屬依蘭府管轄,同年農曆7月3日(公曆9月1日),知縣張熙“開用關防任事”。清光緒三十四年農曆5月26日(公曆1908年6月24日),朱批以松花江為天然界線,“吉省湯原、大通兩縣所屬江北地方”,“改歸江省管轄”。大通縣劃歸黑龍江省興東道管轄。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將江南方正泡地方劃出,設定方正縣。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6月,裁撤興東道,大通縣由黑龍江省直轄。因與青海省大通縣重名,奉令於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4月將大通縣改為通河縣,同時將縣署遷至岔林河口“縣治城基”(今通河鎮),同年6月改隸綏蘭道。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1月1日,將境內北部鳳山鎮劃出,設定鳳山設治局(公元1933年10月改縣),同年2月裁撤綏蘭道,縣、局均由黑龍江省直轄。時為三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黑龍江省,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2月改隸三江省管轄。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6月,撤銷鳳山縣,併入通河縣。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民國三十五(公元1946年)8月,劃歸松江省管轄。1954年 8月,松、黑兩省合併後,隸屬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劃歸綏化專區管轄。1958年8月,改隸松花江專區。1960年5月,劃歸哈爾濱市領導。1965年6月,劃歸新設立之松花江專區管轄。1992年,通河縣位於黑龍江省中部,松花江中游北岸。東鄰依蘭縣,南與方正縣、賓縣以江為界,西與木蘭縣毗連,北與慶安縣、鐵力市接壤。全縣共轄十五個鄉、鎮。
鳳山縣:原位於黑龍江省通河縣境北部,民國初期設治,隸屬黑龍江省,地居岔林河上游。清朝晚期僅有少數獵戶,民國初年始有墾戶,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設鳳山稽墾局,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裁撤。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開發林場後,戶口日盛,距縣城較遠,“鞭長莫及”。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1月1日,黑龍江省長公署訓令,於鳳山鎮設定鳳山設治局。隸屬黑龍江省管轄,同年7月30日省政府批准了省民政廳為鳳山設治局劃定的與四鄰的行政區劃界線。東北淪陷後,按偽滿洲國民政部門的規定,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10月1日,將鳳山設治局改為鳳山縣,為丁等縣。初隸黑龍江省管轄,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6月1日,撤銷鳳山縣,併入通河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