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國

崇國,古侯國,姒姓,位在今陝西西安、戶縣一帶,崇國也是一個很古老的國家,據說在今河南嵩山一帶即有古崇國,那是虞舜時有崇氏部落首領鯀的方國,夏的前身。可能商代後有遷徙陝西的經歷。殷末,崇侯虎即當時崇國的國君。

綜述

崇國,古侯國,姒姓,位在今陝西西安市戶縣一帶,崇國也是一個很古老的國家,據說在今河南嵩山一帶也有古崇國,那是虞舜時有崇氏部落首領鯀的方國,夏的前身。可能商代後有遷徙陝西的經歷。殷末,崇侯虎即當時崇國國君。
從《史記》對崇侯虎的記錄言辭中看,崇侯虎還是一個有政治頭腦的殷商方國領袖。《史記》曰:“崇侯虎譖(讀音:怎)西伯於殷紂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羑里在今河南湯陰)言語十分客觀,有遠見的。
今陝西戶縣除了有鄠國土地外,還有一部分在古代屬崇國。《正義》上解釋“崇國是受夏鯀(禹的父親)所封,虞(舜)、夏、商、周皆有崇國,崇國蓋在豐鎬之間。”商末時崇國的國君是崇侯虎。鳳鳴岐山,隨著姬氏的興起,崇國一直充當著阻擊姬氏東進的角色。
周自遭受戎狄入侵後,不斷東遷,古公亶父帶領他的臣民渡過漆水和沮水,遷居到岐下(周之先祖封地原本在邰,今武功縣西南。由於這一次偉大的遷徙,他們又來到了岐下,今陝西扶風縣美陽西北,其南有周原,並始改國名為周(后稷後裔的封國)。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昔后稷封斄(讀音:邰),公劉處豳(讀音:賓),大王(古公亶父的父親)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牆,務本業,故……。”文章中肯定地說明,斄 豳 岐 酆 鎬,系后稷子孫的發祥地。那也是一個經過多次遷徙的族群。
周國在東遷擴張過程中,與崇本有積怨,自然與崇國發生衝突,於是史籍中有了“伐崇”的記載。
首先,《尚書·大傳》中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記載。其次,《史記·周本紀》曰:“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此句中的明年,指伐邘國的第二年,文王伐崇國的那一年,據推算即在周文王去世的前一年(文王八年),即公元前1049年左右。但與《尚書·大傳》“文王六年伐崇”(前1051年)的記載有一點出入。說明在公元前1050年前後一年,崇國遭受到周的進攻而敗亡。

歷史第一城

《呂氏春秋··郡守》所說:“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吳越春秋》:“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就此說來,作為“城郭之始”,鯀建造的崇國城池應為中國第一城。打破了有人說“鯀築城是為防洪堵水”的說法,主要還是“衛君、居人”。今天都認為“君”是指君主,崇國城裡並沒有君王,因此有人說鯀築建的是堯帝的國都,並非崇國。
其實古代對“君”的解釋不只是指君王。《說文》:“君,尊也。”《白虎通》:“君者,群也。群下歸心也。”《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註:“天下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簡而言之,君臣,群體、諸侯均可稱“君”,我們權當把“君”當作政府的簡稱,“衛君”就是保護政要。“居人”即居住市民。在此之前,史書對鯀的記載很少,他的身份只是黃帝的後裔,權勢之戶,說他是部落領袖,也是根據黃帝的地位而推測。《尚書·堯典》詳細記錄堯帝根據四岳的推薦讓鯀去治水過程。說明是鯀是從“崇伯”這個職務上調去的,“治水無狀”後就被“殛於羽山”,不可能在治水失敗後再去當“崇伯”。
《史記·夏本紀》索隱:“皇甫謐云:‘鯀,帝顓頊之子,字熙。’又連山易云:‘鯀封於崇。’故《國語》謂之‘崇伯鯀’。”除此之外尚無其他“職稱”,因為他的大兒子“大禹”治水成功後,建立中國第一個大統奴隸制王朝“夏”,故後人又將其父鯀稱為“夏鯀”。如果說“鯀”是夏人,他死時“夏”朝也未“誕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