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派燕式太極拳

崆峒派燕式太極拳,柔中寓剛的崆峒派太極拳起源於唐末宋初,崆峒派燕式太極拳融技擊、健身、藝術為一體,是一種美的運動。其美在心、在形、在神、在韻、在功,它使人在美的運動中“悟道”。

武術介紹

柔中寓剛的崆峒派太極拳起源於末宋初,根據傳說,崆峒派始祖飛虹仙子曾在崆峒山玄鶴洞前修煉時遇上一隻白鶴和想要吃白鶴的老虎相鬥,儘管白鶴身體嬌小,但卻能上下翻飛,忽左忽右,其身姿靈活而又美妙,白鶴巧妙的躲開了兇惡的老虎,並乘老虎撲空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嘴啄傷了老虎的眼睛,老虎又痛又瞎,落荒而逃,飛虹仙子看到嬌小的白鶴戰勝了比它大出許多倍的老虎,內心震動尤深,於是依據太極八卦原理探索、研究、創造了剛柔相濟,虛實並用的崆峒派太極拳這門武藝,歷經崆峒派十代宗師的傳承與創新,終於形成“行如流水,止若平境,反映似回聲,有形若無形”的崆峒派燕式太極拳,經過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燕飛霞宗師的不懈弘揚,使這朵武林奇葩在東南亞一帶廣為流傳。
崆峒派燕式太極拳融技擊、健身、藝術為一體,是一種美的運動。其美在心、在形、在神、在韻、在功,它使人在美的運動中“悟道”,積累獨特的內勁,發揮出詭秘而有神奇的技擊力量。
“心意純正”兮,心靈美。崆峒派燕式太極拳倡導“敬以直內”。敬者,心也。心直則意正,心平則氣順。心在先而身在後,含而不露,樸實自然。它無矯揉造作之意,自然地使演練者逐漸沉浸在純潔、誠樸、怡然自得的自美狀態之中,陶冶性情,淨化心靈。
“拳勢工整”兮,形象美。崆峒派燕式太極拳架勢寬舒,體勢工整,心、息、身協調運動,方法清晰,結構嚴謹,形隨意動,文雅端莊。四肢百骸,不動則已,動則不離圓圈。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拳勢如行雲流水,風曳楊柳,輕盈自然。似靜而微動,似動而難察,恰似春蠶吐絲,連綿不斷。氣如車輪,腰如車軸,如環無端。呼吸振蒂,氣沉丹田。身心兩忘,純任自然。使演練者在奇妙細膩的弧形螺旋運動中,舒筋強骨,健體美形。
“神固韻勻”兮,神韻美。崆峒派燕式太極拳被外國朋友描繪為“伴有深思,做起來周而復始”的運動。在運動中“悟道”,“悟道”中運動,這就是“神為主帥,身為軀使”。動有韻,則天機活潑,浩氣流行,節奏勻整;靜有勢,則心動形隨,意發神傳,勢勢相承。動中有靜,靜猶動。崆峒派燕式太極拳神定自若,守中氣,絕雜念,含目光,凝耳韻。緩緩然,似雙手擎山,悠悠然,如溪中浣紗。使演練者在外示安逸、內固精神,一片神行的走架中,體驗無窮的魅力,橫生意趣,益智健魄。
“陰陽合德”兮,功力美。崆峒派燕式太極拳練其形而傳其神,傳其神而達其意,達其意而先其心。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神氣鼓盪,內動導外動,外動合內動。勁由內換,內氣潛轉,源動腰脊,勁貫四梢,丹田吐力,功力老到。支撐八面而穩固厚重,八面轉換而輕靈圓活。剛柔互動,虛實滲透,動靜渾然,蓄髮相變,奇正相生,全身處處皆太極。功勁似有若無,形影飄忽難測,勁力乍隱乍現,看似柔軟無力,實則無堅不摧。外國朋友稱這種無端緒可尋,無跡象可指,看著有,摸著無的太極拳為影子拳(S hadow boxing)。

精神及基礎

崆峒派燕式太極拳有著牢固的道家精神和哲理基礎。除了強健體魄外,它還強調內在的自我控制力和心境的平和。人們通過訓練時的沉思引發起自我覺醒,意識到自身的力量和弱點,從而在精神與軀體兩者之間獲得一種微妙的和諧、平衡。它古雅高潔,柔美自然,形、意、神、氣、韻,合而為一,乃柔中寓剛,綿里藏針之藝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