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乳山市區西約18公里處,素有“天然石雕園”、“植物園”、“天然氧吧”的美譽。這裡奇石林立,千姿百態,如禽似獸,似人如物,無不栩栩如生,故人就曾留下過“盤游山巨山禺觀奇石,勝似二八相巧雲”的嘆誦,並將山巨山禺山風景歸結為二十四大景、七十二小景。

基本信息

簡介

位於乳山市區西約18公里處,占地3.3公頃,1996年被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這裡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古代時有地震發生,1041年(宋慶曆六年)開始的岠嵎山大地震餘震曾持續50多年,岠嵎山也因此留下了山石會自己舞蹈的傳說。

特殊的地質條件,造就了岠嵎山特異的自然風光。這裡奇石林立,千姿百態,似禽、似獸、似人、似物,無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堪稱一座天然石雕園。古人曾留下過“盤游岠嵎觀奇石,勝於二八相巧雲”的嘆誦,並將岠嵎山風景歸結為二十四大景、七十二小景。

二十四大景有飛石凌空、駱駝負寶、石瀑烈星、千古猿人、萬年靈芝等,七十二小景有千層餅、拇指石、玉三尊、七彩虹等。中央電視台曾在《神州風采》節目中專門介紹過駱駝負寶、石猴拜月等景觀,電影《山菊花》中也有石瀑烈星等景觀的畫面。

自然條件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由於四周高山,岠嵎山風景區內小氣候特徵明顯。這裡夏無酷暑,六月份最高氣溫為24.6攝氏度,冬無嚴寒,一月份最低氣溫為零下1.8攝氏度,年平均氣溫在11攝氏度左右,無霜期長達230多天。因為氣候獨特,地形複雜,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樹木多松、柞、楸,以石為母,以云為乳,鬱鬱蒼蒼,與奇石相掩映,為岠嵎山風景區增添了無限生機和情趣。名貴中藥材40多種,可食野菜20多種,其中蕨菜、刺楸等產量尤為豐富。岠嵎山杏以其果粒大、甜度高、口感好等特點享譽省內外,在岠嵎山林場的經營下,杏園面積不斷擴大,現已達120多畝。

怪石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威海岠嵎山奇石為齊魯一絕。這裡怪石林立,千姿百態,如禽如獸,似人似物,無不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堪稱天然石雕園。古人曾留下“盤游岠嵎觀奇石,勝於二八相巧雲”的詩句,人們把岠嵎山的風景歸納為24大景和72小景,其中24大景有:飛石凌空、駱駝負寶、千古猿人、玉帝閣、蓮真洞等。

動植物資源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威海岠嵎山景觀奇特,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名副其實的植物園,主要有赤松、銀杏、水杉、白榆、三角楓等名優樹種及石竹花、映山紅、中華結縷草等花卉。奇花異草與奇石、白雲相映成趣,以其鬱鬱蒼蒼為岠嵎山風景增添了無限生機和情趣。山中名貴藥材50餘種,山珍野菜20餘種,岠嵎山杏以其果粒大、甜度高、口感好而聞名遐邇。岠嵎山還是膠東地區最大的茶園,所產茶葉營養豐富,醇香四溢。

威海岠嵎山林茂水清,古木參天,群山蒼鬱,鳥語花香。放眼望去,山上蒼松、柞樹相間,濃綠嫩黃交錯輝映,更有那河邊的古柳與水中虬曲的倒影,構成了一幅絕妙的風景山水畫。這裡的動物品種繁多,生活著狐狸、狼、獾等動物170多種,身游其中,飛禽走獸時現於林,鳥鳴蟲吟,聲聲不息。山險石奇,樹美水秀,是造化賦予岠嵎山這神奇的美,是自然孕育這一方鍾靈毓秀的土地,吸引著歷代文人遊客在此駐足、漫遊、詠誦。

岠嵎山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膠東半島的東海岸,有一座古老的名山——岠嵎山,聽這名字就很老道。岠者巨也。嵎者,原於膠東半島乃古嵎夷之地。岠嵎山或謂膠東半島上古老之大山也。這名字至少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岠嵎山位於乳山縣(今改為市)境,乳山人在介紹乳山縣的旅遊資源時說:乳山有一山,一灘,一泉。這山就是岠嵎山,一灘是白沙灘,一泉是溫泉。岠嵎山雄踞東海之濱,山高598.5米,不懼風高浪險,氣吞海上風雲,有天然石雕公園和天然氧吧之美譽,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

文化內涵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岠嵎山不僅景色迷人,還有厚重的文化積澱。1046年(北宋慶曆六年),這裡曾發生過一次大地震,當時的學者沈括這樣記述到:“登州岠嵎山下臨大海,其山有時震動,山之大石皆頹入海中,如此已五十餘年,土人皆以為常,莫之所謂。”(《夢溪筆談》)《宋史》中也有記載:“慶曆六年三月庚寅,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震不已,每震則海底有聲如雷。”(《宋史》卷67)“岠嵎山摧”說明地震不小,把山上的石頭都震到海里去了,並時常聽到海底下傳來打雷似的轟鳴聲,且持續50年之久,當地百姓都不以為然了。一次地震能持續50餘年,在地震史上還是絕無僅有的。登州府地處邊陲,其時,這裡正處開採地下黃金的熱潮,人們以為地震或是開採黃金所致,如《東都事略》載:“多居民以鑿山谷,陽氣損泄,故陰乘而動。”從現今的科學觀點來看,說是地下採礦損泄了陽氣而地震,或許不夠科學, 但從傳統哲學的觀點來說,“陰陽不調”而地震就有道理了。現代人依然這樣認為,地震是地下兩種力量對抗的結果,或者說是矛盾激化而地震。這次地震在當時影響很大,官居中原的大清官包拯也聽說了,他在一次奏摺中說到:“臣近聞登州地震山摧……登州密邇東陲,今繼以山摧,不可不深思而預備之也,惟陛下特留聖意。”(《孝肅包公奏疏》卷二《論地震》)包拯是在從國家安危的角度思考這次地震的。

對於這次地震,1998年有關部門曾組織過一次野外考察,筆者也隨從其間。說來也巧,考察期間,在乳山市下初鎮宋代壽聖院遺址附近,發現了一塊宋碑,竟然記載了這次地震。1958年,壽聖院被毀壞,碑被拉去搞水利建設了,這是其中的一塊,做了小橋的路面,可喜的是有碑文的一面朝下,免遭毀壞。我們從碑文中得知,《敕賜壽聖黃山院之碑》建於北宋熙寧元年(1086年),這時地震已經過去40年了,碑文云:“西有岠嵎,名峰常震,八方搖動,四方低昂。”這正可和《宋史》的記載相吻合。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岠嵎山地震快過去近千年了,地震使岠嵎山更加奇險多姿,今天我們走進岠嵎山,依然可以看到山坡上巨石壘壘,因地震而墜落的巨石堆滿了山谷,歷歷可見,由此可感受到當年地震時驚心動魄的場景。從而又使我們想起清初學者,乳山澤上村人張崧游岠嵎山的記敘:“四山皆石,獸蹲人立,拔地倚天,百千其狀,清泉急湍,琴鏘築鳴。”當年張崧是從東口順著小溪走進山谷的,迎面看到的是寺廟岠嵎院,他記敘道:“岠嵎院背枕積石,屋崖欲落,南向空闊,一水環抱, 四山如屏,東來一徑。緣溪而入,曲折幽香,不絕崎嶇。峰迴路轉,忽見梵宮翼然臨於溪上。”這臨於溪上的岠嵎院是隋唐時的建築,至今遺址上還立著幾根高大的石柱,想見當年廟宇之宏偉。如今在岠嵎院遺址上建起了岠嵎院林場的工人宿舍。歲月如流,張崧游岠嵎山已經過去了300多年,筆者去岠嵎山地震考察也過去20多年了,如今崌嵎山已開闢為旅遊風景區,如果能把地震景觀做為遊覽內容展示給遊客,充實其歷史文化內涵,岠嵎山的景色或許更加誘人。

說到岠嵎山旅遊,我想,當年地震時“山之大石皆頹入海中”,而今岠嵎山已遠離大海數公里之遙,這正是所謂滄海變桑田了,一千年間大自然竟會有這樣大的變化,從開發旅遊業的角度講,如果我們能把宋時的海岸與地震時巨石墜落的地點考證出來,做為旅遊項目展示給遊客,也是很有意義的,這正是所謂地質旅遊資源,廣東、福建、天津都開發有這樣的旅遊項目。天津附近有三條海積貝殼堤,是當年海岸線的證據,這一自然景觀經天津自然博物館考證,已被確定為彌足珍貴的自然教科書,現已成為天津地區重要的自然旅遊資源了。

相關詩詞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清乾隆時人冷士林,也是乳山人,他在《岠嵎山記》中寫到:“岠嵎山峰去海僅數里,往往有蜊鞟焉,老人相傳,海港昔在此也。”(《續登州府志》)在岠嵎山上發現有貝殼,老人們說這裡曾是海港,而今卻變成了高山,這一現象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是完全可能的,正像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有魚化石一樣,大自然就是這樣朝秦暮楚地變化著,只是需要人們科學地來認識它。遺憾的是筆者沒有機會到岠嵎山上去找貝殼,真希望乳山旅遊部門的人也這樣想,高山之上有海貝殼存在的話,那是多么誘人的自然之迷呀。岠嵎山是從大海之下升起來的,這同樣是吸引人的旅遊話題。旅遊是需要文化來支撐的,有人說文化是旅遊業的靈魂,文化的缺失將使旅遊業陷入低層和膚淺,這話是有道理的。文化內涵的注入將會提升旅遊業的質量和境界,若能如此,岠嵎山就成了一個有靈氣的山,穿越時空的山, 是一本讀不完的書,看不完的畫。讓我們去開發岠嵎山的文化,去提升岠嵎山的旅遊境界吧。

筆者20年前游過岠嵎山,也看過前人游岠嵎山的詩作,尤喜歡其中高端佐《游岠嵎》一首:

獨步成佳趣,林深一徑開。

樵聲山鬼應,人影野禽猜。

奇石排空出,飛霞擁石來。

豪歌塵俗外,搔首意徘徊。

迷人的岠嵎山在向我們召喚,走進岠嵎山自當會“豪歌塵俗外”,忘卻世間的繁囂,走進一個清涼的世界。

旅遊貼士

營業時間:8:00-18:30

交通簡介: 自駕車路線:北京出發,京津唐高速--京滬高速--滄黃高速--津汕高速--濱大高速--濱博高速--濟青高速--威青高速--青威高速--S202--S208--岠嵎山國家森林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