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雞椒[中藥]

山雞椒[中藥]
山雞椒[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雞椒為樟科植物鈍葉木姜子(Litsea cubeba(Lour)Pers.)的果實。分布於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健胃消食的功效。治療消化不良,脘腹脹痛等病症。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辛、苦,性溫。

歸經

歸脾、胃經。

功效

行氣,健胃消食。

主治

治療消化不良,脘腹脹痛。

相關配伍

1.治感寒腹痛:山雞椒四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水瀉腹痛:山雞椒研末,開水吞服一錢。(《貴州民間藥物》)

3.治發痧氣痛:山雞椒、青藤香、蜘蛛香各一錢。研末,酒吞服。(《貴州民間藥物》)

4.治消化不良,胸腹脹:山雞椒焙乾,研末,每次吞服三至五分。(《貴州民間藥物》)

5.治關節痛:山雞椒一兩,雄黃五錢,雞屎二兩。搗爛,炒熱,布包,揉擦痛處。(《湖南藥物志》)

6.治疔瘡:山雞椒搗絨外敷。(《貴州民間藥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克。

使用注意

孕婦慎用。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鈍葉木姜子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達4m。小枝粗壯,幼嫩時疏生黃色絲狀毛,以後脫落無毛;頂芽圓錐形,鱗片無毛或上部被微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0.5-1.2cm,幼時密被黃白色或銹黃色長絹毛,後變無毛;葉片倒卵形或狹倒卵形,極少為橢圓形,長4-12cm,寬2.5-5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楔形或寬楔形,紙質,幼時兩面密被黃白色或銹色絹毛,老時漸脫落,僅上面中脈有毛,下面有稀疏長絹毛。傘形花序單生於去年枝頂,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花單性,雌雄異株;每一花序有花10-13朵,淡黃色;花梗密被柔毛;花被裂片6,橢圓形或近圓形,有脈3條,雄花中能育雄蕊9,花絲基部有柔毛,退化子房卵形;雌花中退化雄蕊基部具柔毛,子房卵圓形,花柱短,柱頭頭狀。果球形,直徑約5mm,成熟時黑色;果梗長1.5-2.5cm,有稀疏長毛。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分布於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果實圓球形,直徑3-6mm。表面棕褐色或黑色,有皺縮。基部有果柄疤痕,有的具果柄,長1.5-2.5cm,先端稍膨大呈盤狀。果皮易破碎。具濃烈的香氣,味辛涼。

藥理作用

1.平喘作用

2.抗心律失常作用

3.抗真菌作用

相關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健脾燥濕,助消化,外治瘡毒。”

2.《重慶草藥》:“逐寒、鎮痛,健胃、消飽脹。治心胃冷氣痛,冷骨風,寒食擺子,痛經。”

3.《湖南藥物志》:“祛風,散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