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票號

山西票號

晩清至解放前一種介於錢莊與銀行之間的舊式金融組織,被認為是中國金融業泰斗,中國近代企業的“助產婆”。總號設於北京,分號遍於各省市,所發莊票隨處皆可匯付。因其由山西起源,故稱"山西票號",也稱山西票莊。曲殿元在《中國金融與匯兌》(1930年上海大東書局版)中說:“山西票莊執中國金融界之牛耳,約百餘年。”

基本介紹

山西票號山西票號

晩清至解放前一種介於錢莊與銀行之間的舊式金融組織。總號設於北京,分號遍於各省市,所發莊票隨處皆可匯付。因其執事者山西人居多,故稱"山西票號",也稱山西票莊。

道光以來,晉商進入第三次大發展階段。這個時期晉商的特點是:山西商人首創的山西票號,隨著票號業的發展,山西商人逐漸執中國金融界之牛耳。同時,由於商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結合,山西商人成為當時國內商業和金融界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產生背景

山西票號山西票號

山西票號,又稱匯兌莊或票莊,是一種金融信用機構。開始主要承攬匯兌業務,後來也進行存放款等業務。山西票號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

第一,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對貨幣金融提出了新要求。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商品的轉軌開闢了廣闊的流通幅度,自然地對貨幣金融提出了新要求,促使封建金融機構開始突破單純兌換範圍,逐步過渡到信貸階段。另方面,埠際貿易開展,使商品流通幅度擴大,出現了不同地區債務清算和現金平衡等新問題,於是需要匯兌專業化。

第二,社會商品貨幣經濟已有所發展,對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清初,對賦役規定銀米兼收,後來除了部分清糧外,幾乎全部徵收銀兩和錢。17世紀後,清朝的徵收賦役和發放薪餉一律用銀。而且貨幣地租也有新發展。

第三,早期金融組織帳局、錢莊的出現,為山西票號的產生創造了條件。雍正時,我國北方已出現與商業發生借貸關係的金融組織,稱帳局,又稱帳莊。乾隆時已出現經營兌換銀錢業的錢莊,到嘉慶二年(1797)前陸續設錢莊124家,乾隆後錢莊業務發生變化,漸從銀錢兌換向信貸轉化。同時,由民間錢莊簽發的錢票,已在一些地區使用和流通。

第四,鏢局運現已不能適應越來越擴大的貨幣交割需要。由於乾嘉以來社會極不安寧,保鏢運現極不安全。為了解決運現銀問題,於是以匯兌形式出現的山西票號就產生了。

興起

山西票號山西票號

票號即票莊、匯兌莊,主要辦理國內外匯兌和存放款業務,是為適應國內外貿易的發展而產生的。以前用起鏢運送現銀的辦法,費時誤事,開支大,不安全。自嘉慶、道光年間,民間有了信局,通行各省,官吏及商人迫切要求以匯兌取代運現,遂誕生了票號。票號的起源有幾種說法,通行的說法是:山西第一家票號由雷履泰於道光初年,把日升昌顏料鋪改成票號,總號在平遙城西大街路南,分號在北京崇文門外草廠十條南口。幾年後出現蔚字五聯號等,為平遙幫票號。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祁縣合盛元茶莊改成票號,繼有大德通等,為祁縣幫票號。同年,太谷志成信綢緞雜貨莊改成票號,又有協成乾等,為太谷幫票號。票號存在約百年,前40年(道光、鹹豐時期),是晉幫壟斷時期;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浙商胡光墉在上海設阜康票號,繼有楊源豐等,為南幫票號。後60年(同治、光緒、宣統、民國初期),是山西票號為主,南幫票號為輔時期。曲殿元在《中國金融與匯兌》(1930年上海大東書局版)中說:“山西票莊執中國金融界之牛耳,約百餘年。”

票號匯通天下

票號是隨著中國的半殖民地化而發展的,原因是社會經濟發展、商品流通擴大、交通發達、國內外匯兌的客觀需要。票號辦理匯兌、存放款,解決了運送現銀的困難,加速了資金周轉,促進了商業繁榮。票號商人與官府勾結,代清政府籌措匯解京餉、軍餉,籌還外債,收存中央及各省官款,起過代理國庫和省庫作用。票商也曾資助民族資本,是中國近代企業的“助產婆”。票號不同於先有的賬局、錢莊,也不同於後有的銀號、銀行。票號主要業務是辦理商業匯兌。前期因華北、華中與蒙俄貿易與年俱增,票號依據經濟形勢,在內陸30多個城鎮設莊200多個,重心在北方,分號以京師為中心。中期則海陸並重,在邊疆和沿海大設分號,京、津、滬、漢成為票莊集中的四大中心(主要是分號,總號多數在山西的祁縣、太谷、平遙),光緒前期,票號的總號、分號已達400多家。

票號由盛而衰

山西票號山西票號

後期(甲午戰爭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票號積極與外商競爭,促進國內外貿易,資助民族資本。祁縣的合盛元票號,看到日商在東北肆意擴張,遂把在東北的分號增加三倍,並在朝鮮的新義州、南奎山、仁川,日本的下關、神戶、東京、大阪、橫濱設莊,合盛元以其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當時票號的佼佼者。1901年成立的永泰裕票號,看出中印貿易即將大發展的趨勢,率先在印度的加爾各答設莊。1906年成立的平遙寶豐隆票號也在加爾各答和拉薩等地設了莊,促進了我國西藏與印度的貿易。票號匯通天下,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金融匯兌網。但盛極必衰,辛亥革命後,票號進入尾聲。民國初期,票號陸續倒閉,1921年僅存五家,平遙日升昌1923年歇業,祁縣大盛川1929年歇業,三晉源1934年歇業,大德通、大德恆1932年後改銀號。

附: 清代山西票號(總號、分號)分布圖表

山西:平遙24、祁縣21、太谷21、太原12、曲沃6、介休6、忻州5、絳州(今新絳縣)5、解州(今屬運城市)5、大同4、運城4、張蘭(屬介休縣)3、汾陽3、文水1、交城1、壽陽1、宗艾(屬壽陽縣)1、安邑(今屆運城市)1、歸綏(今呼和浩特)9、包頭5、豐鎮4、涼城1(以上四地清屬山西省,今屬內蒙),22地143家(含總號43家)。

京師(今北京)30、上海31、天津30、漢口 39。

黑龍江:哈爾濱2、齊齊哈爾1、昂昂溪1、黑河1,4地5家。

吉林:吉林2、長春1、四平1,3地4家。

盛京(今遼寧):奉天(今瀋陽)12、營口 11、錦州3、安東(今丹東)2、東溝1,5地29家。

直隸(今河北):張家口 13、泊頭5、保定2、通州(通縣,今屬北京市)1、獲鹿1、多倫(今屬內蒙)2、承德1、赤峰(原屬昭烏達盟,今為內蒙,屬地級市)1、8地26家。

山東:濟南9、周村5、煙臺2、青島2、濟寧1,5地19家。

河南:開封12、周家口(今商水縣)10、清化(今博愛縣)2、道口(今滑縣)4、孟縣2、鄭州1、禹州(今禹縣)1、懷慶(今沁陽)1、社旗(清屬南陽縣,今為社旗縣)1、漯河1、洛陽1,11地36家。

陝西:西安18、三原18、漢中1,3地37家。

甘肅:蘭州4、涼州(今武威)3、甘州(今張掖)2、肅州(今酒泉)2、寧夏(今銀川,屬寧夏回族自治區)1,5地12家。

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3,1地3家。

江蘇:蘇州16、揚州5、鎮江7、南京3、清江浦(今淮陰市)2、興化2、徐州1、淮安1,8地37家。

浙江:杭州7、寧波1,2地8家。

江西:南昌7、河口(今鉛山縣)3、九江1,3地11家。

安徽:蕪湖4、安慶1、蚌埠1、屯溪1、正陽關1、亳州(今亳縣)1,6地9家。

湖北:沙市17、武昌1、宜昌1、老河口(今光化縣)1, 4地20家。

湖南:長沙15、常德11、湘潭8、岳州(今岳陽)1,4地35家。

四川:重慶20、成都16、自流井(今自貢市)1、萬縣1、雅州(今雅安)1、打箭爐(今康定)1、滬州1、里塘1、巴塘1,9地43家。

貴州:貴陽1,1地1家。

雲南:昆明2、蒙自1,2地3家。

廣西:桂林5、梧州4、南寧1,3地10家。

廣東;廣州13、汕頭2、潮州1、瓊州(今海南省海口市)1、香港2、九龍1,6地20家。

福建:福州5、廈門5,2地10家。

西藏:拉薩1,1地1家。

外蒙:庫倫(今烏蘭巴托)1、恰克圖(今阿丹布拉克)1,2地2家。

山西票號在國內124地,設總號、分號共647家。

日本:東京1、大阪1、神戶1、橫濱1、下關1,5地5家。

朝鮮:仁川1、新義州1、南奎山1,3地3家。

印度:加爾各答2,1地2家。

以上三國山西票號共9地10家。

國內外,山西票號共133地,657家。南幫票號源豐潤,曾在新加坡設分號。祁幫票號大德通1932年改銀號後,曾在國外設分號。榆次常家的獨慎玉(賬局兼營茶貨)曾在莫斯科設分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