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布魯氏菌病

山羊布魯氏菌病

山羊布魯氏菌病

本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在家畜中,牛、羊、豬最常發生,且可由牛、羊、豬傳染給人和其他家畜。其特徵是生殖器官和胎膜發炎,引起流產、不育和各種組織的局部病灶。本病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我國目前在人、畜間仍然發生,遼寧省也有本病流行,給畜牧業和人類的健康帶來嚴重危害,是目前我省和國家重點防控的人畜共患病。 山羊布魯氏菌病是由是由馬爾他布魯氏菌引起山羊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其特徵是侵害生殖系統,使懷孕母羊流產,公羊發生睪丸炎。

【病原】
布魯氏菌屬有6個種,即馬爾他布魯氏菌、流產布魯氏菌、豬布魯氏菌、林鼠布魯氏菌、綿羊布魯氏菌和狗布魯氏菌。習慣上稱馬爾他布魯氏菌為羊布魯氏菌,流產布魯氏菌為牛布魯氏菌。各個種與生物型菌株之間,形態及染色特性等方面無明顯差別。呈桿狀或球桿狀,無鞭毛、不形成芽胞,大多數情況下不形成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病料塗片呈密集的菌叢。常用柯氏染色法,染色後布氏桿菌呈紅色。 布魯氏菌的抵抗力不強。巴氏滅菌法10~15min殺死,0.1%升汞數分鐘,1%來蘇兒或2%福馬林或5%生石灰乳15min,而直射日光需要0.5~4h。在布片上室溫乾燥5d,在乾燥土壤內37d死亡,在冷暗處,在胎兒體內可活6個月。
【流行病學】
本病的傳染源是病羊及帶菌羊。最危險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羊,它們在流產或分娩時將大量布魯氏菌隨著胎兒、胎水和胎衣排出。流產後的陰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含有布魯氏菌。布魯氏菌感染的睪丸炎精囊中也有布魯氏菌存在,這種情況在公羊顯得更為重要。消化道是主要傳播途徑,通過結膜、交媾、配種、損傷的皮膚也可感染。吸血昆蟲可以傳播本病。
母羊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後對本病極為易感。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現孕羊流產,開始僅為少數,以後逐漸增多,嚴重時可達半數以上,多數病羊流產1次。
人的傳染源主要是患病動物,主要通過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接觸感染,但一般不由人傳染給人。人感染布魯氏菌後臨診表現多樣,急性和亞急性者有菌血症,主要表現體溫呈波狀型或長期低熱,寒戰,盜汗,全身不適,關節炎,神經痛,肝脾腫大即睪丸炎等,孕婦可能流產。有些病例經過短期急性發作後可恢復健康,有的則反覆發作。慢性者通常無菌血症,但感染可持續多年。
【症狀】
母羊主要的症狀是流產。流產前,食慾減退,口渴,萎頓,陰道流出黃色黏液等。流產發生在妊娠後第3或第4個月。有的流產2~3次,有的則不發生流產,但也有報導流產40%~90%者。其他症狀有乳房炎、支氣管炎、關節炎及滑液囊炎而引起跛行。公羊睪丸炎、乳山羊的乳房炎常較早出現,乳汁有結塊,乳量可能減少,乳腺組織有結節性變硬。
【病變】
常見的病變是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黃色膠樣浸潤,其中有部分覆有纖維蛋白和膿液,胎衣增厚,並有出血點。流產胎兒主要為敗血症病變,漿膜與黏膜有出血點與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間發生漿液性浸潤,脾臟和淋巴結腫大,肝臟中出現壞死灶。公羊發生該病時,可發生化膿壞死性睪丸炎和附睪炎,睪丸腫大;後期睪丸萎縮。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流產,胎兒胎衣的病理損害,胎衣滯留以及不育等都有助於布魯氏菌病的診斷,但確診只有通過實驗診斷才能得出結果。布魯氏菌病實驗診斷,除流產材料的細菌學檢查外,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更簡便易行。其方法是,將被檢血清與布魯氏菌虎紅平板抗原各0.03ml滴於玻璃板上,然後混勻,在室溫下,4~10min內判定結果:出現凝集現象的判為陽性反應;完全不凝集的判為陰性。山羊群檢疫用變態反應方法比較合適,少量的羊只常用凝集試驗與補體結合試驗。
【預防】
本病預防關鍵是預防。在未感染羊群中,控制本病傳入的最好辦法是自繁自養,必須引進種羊時,要嚴格執行檢疫。即將羊群隔離飼養兩個月,同時進行檢疫,全群兩次檢疫陰性者,才可與原羊群接觸。清潔的畜群,還應定期檢疫,一經發現即應淘汰。
該病無治療價值。發病後用試管凝集反應或平板凝集反應進行羊群檢疫,發現呈陽性和可疑反應的羊均應及淘汰。嚴禁與假定健康羊接觸。對污染的用具和場所進行徹底消毒;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和產道分泌物應深埋。患布魯氏菌病的羊皮、羊毛均應消毒。羊毛消毒,常用環氧乙烷氣體消毒法。消毒時必須在密閉的專用消毒室或密閉良好的容器內進行。
人類布魯氏菌病的預防,首先要注意職業性感染,凡在動物養殖場、屠宰場、畜產品加工廠的工作者以及獸醫、實驗室工作人員等,必須嚴守防護制度,即穿著防護服裝,做好消毒工作,特別注意接產時務必帶手套。病羊乳肉食品必須滅菌後食用。必要時可用疫苗(如Ba-19苗)皮上劃痕接種,接種前應進行變態反應試驗,陰性者才能接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