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魯氏菌病

概述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統。羊感染後,以母羊發生流產和公羊發生睪丸炎為特徵。該病分布很廣,不僅感染各種家畜,而且易傳染給人。

病原

布魯氏菌是革蘭氏陰性需氧桿菌。分類上屬於布魯氏菌屬,為非抗酸性,無芽孢,無莢膜,無鞭毛,呈球桿狀。組織塗片或滲出液中常集結成團,且可見於細胞內,培養物中多單個排列。布魯氏菌在皮膚里能生存45~60天,土壤中存活40天,乳中存活數周。對熱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藥能很快將其殺死。

流行特點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發病無季節性,但以春夏季發病幾率較高。新疫區常表現大量母羊流產,老疫區流產比例較少。病菌存在於流產胎兒、胎衣、羊水、流產母羊陰道分泌物及公羊的精液中。母羊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後對本病極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徑,也可經配種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現孕羊流產,開始僅為少數,以後逐漸增多,嚴重時可達半數以上,多數病羊流產1次。

診斷要點

由於發生流產的病因很多,而該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均無明顯的特徵,同時隱性感染較多。因此,確診要依靠實驗室診斷。
1.臨床症狀多數病例為隱性感染,無明顯症狀。懷孕羊發生流產是該病的主要症狀,多發生在懷孕後的3~4個月。流產後多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宮內膜炎,且屢配不孕,不論流產早晚,都容易從胎盤及胎兒中分離到布魯氏菌,但病母羊一生中很少出現第二次流產。有時患病羊發生關節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少數病羊發生角膜炎和支氣管炎。
2.病理變化剖檢常見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黃色膠樣浸潤,其中有部分覆有纖維蛋白和膿液,胎衣增厚,並有出血點。流產胎兒主要為敗血症病變,漿膜與黏膜有出血點與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間發生漿液性浸潤,脾臟和淋巴結腫大,肝臟中出現壞死灶。公羊發生該病時,可發生化膿性壞死性睪丸炎和副睪炎,睪丸腫大,後期睪丸萎縮,失去配種能力,關節腫脹和不育。
3.實驗室診斷主要根據病原學檢查、血清學檢查和變態反應檢查情況作出診斷。

防治措施

1.治療該病無治療價值,一般不予治療。但對價格昂貴的種羊,可在隔離條件下,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陰道和子宮,必要時用磺胺和抗生素治療。
2.預防預防措施如下。
(1)最好進行自繁自養,不從疫區引進羊。引進羊時必須嚴格檢疫。定期進行血清學檢查,對陽性羊捕殺淘汰。
(2)疫區定期進行預防接種。
①用布魯氏菌豬型Ⅱ號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每隻山羊劑量25億菌,綿羊50億菌。處理後的免疫期均為3年。
②將布魯氏菌豬型Ⅱ號菌苗拌入飼料中飼餵,綿羊每隻用量100億活菌。在餵藥前後數天內應停止使用含抗生素添加劑的飼料、發酵飼料或熱飼料。
③將山羊或綿羊趕入室內並關閉門窗,按每隻羊用布魯氏菌豬型Ⅱ號菌苗20~50億活菌用水稀釋後噴霧,然後保持羊只在室內20~30分鐘(孕羊不能用此法)。
④用布魯氏菌羊型Ⅴ號菌苗,每隻羊皮下接種10億個菌,室內噴霧25億個菌,飲用或灌服250億個菌。每隻羊用羊型Ⅴ號苗皮下注射10億個菌,室內氣霧50億個菌/立方米。或每隻羊用豬型Ⅱ號苗口服100億個菌,皮下或肌肉注射25億個菌。
(3)發病後的防治措施。用試管凝集反應或平板凝集反應進行羊群檢疫,發現呈陽性和可疑反應的羊均應及時隔離,以淘汰屠宰為宜,嚴禁與假定健康羊接觸。
(4)必須對污染的用具和場所進行徹底消毒。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和產道分泌物應深埋。凝集反應陰性羊用布魯氏菌豬型Ⅱ號弱毒苗或羊型Ⅴ號弱毒苗進行免疫接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