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平度師範學校

山東省平度師範學校

平度的師範教育史可追溯到1912年。初為“單級教員養成所”,後經“國小教員養成所”、“副科師範講習所”、“正科師範講習所”、“平度縣立中學師範部”、“西海中學師範部”,至1951年,經山東省政府批准,才正式定名為“山東省平度師範學校”。學校的生源橫跨煙臺、青島、濰坊三市的21個縣,畢業生分配也大都在這三市和東營市,可謂桃李遍布齊魯大地。1991年6月,被國家教委授予“為基礎教育培養合師資方向明確、成績顯著”獎狀,並獲獎金10萬元,成為當時受國家教委表彰的全國百所師範之一。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山東省平度師範學校山東省平度師範學校
山東省平度師範學校(青島市中國小教師培訓中心),系青島教育局直屬單位。學校始建於1912年,位於平度市區,環境優美,設施完備,師資雄厚,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者占教師總數1/3、獲國家、省市級榮譽稱號的占教工總數1/2。

藝術名師雲集,多名教師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山東省音協會員,多人榮獲全國音樂大賽一等獎、全國書畫作品金獎等專業獎項。

學校曾被教育部表彰“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方向明確、成績顯著”的全國百所師範學校之一,並先後榮獲“山東省規範化學校”、“山東省教師教育先進單位”、“山東省綠色學校”、“青島市文明單位標兵”、“青島市藝術教育示範學校”、“青島市平安和諧校園”等二十餘項省市級榮譽稱號。

2016年,學校設有國小教育、學前教育兩個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在教師考錄中成績優異,遍及青島各區市的中國小和幼稚園。是島城基礎教育的中堅力量。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84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31人,有碩士學位的13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省師德先進個人1人,青島市勞動模範1人,市優秀教師3人,市學科帶頭人1人,省市級教學能手6人,市德育先進工作者3人,市青年優秀專業人才16人,市學科中心組教師6人。

現有教職工110人,在校生26個班。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青島市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優秀班主任、德育先進個人、青島市人民教師、青島市學科帶頭人、青島市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省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全國優秀教師、勞動模範、十佳師德先進個人等稱號的有41人。

教學設施

學校現有辦公樓、教學樓、圖書樓、科技樓、藝術樓、學生公寓樓、餐廳禮堂等28000平方米的宏偉建築群。已建成與INTERNET聯接的千兆校園網以及衛星電視教學系統,實現了辦公、備課、教學電腦化、網路化。

理、化、生、音、體、美等專用設備達到省規範化學校標準。學校體育設施完備,建有400米塑膠操場和人造草皮籃球場。全校實行了統一供暖。校園內樹木蔥蘢,環境優雅,校風嚴正,學風濃郁,是求學發展的理想大專學校。

辦學模式

學校面向平度、萊西、即墨、膠州、膠南五市招收國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考生,學制五年,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具有雙語特色的幼兒教師。學生在校實行中英雙語教學,並開設日語、韓語選修專業,畢業頒發青島大學專科畢業證書及幼兒教師資格證書,學生畢業可參加全省專升本考試,成績合格者,可升入高等院校繼續深造。學校專升本成績通過率和專業覆蓋率已連續多年名列全省前茅。

發展歷程

山東省平度師範學校山東省平度師範學校

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中華民國時期、新中國建國初期、“文化大革命”時期、改革開放時期。

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年)

平度縣立師範講習所(1912——1934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國社會進入民主新紀元。

1915年改為“副科師範講習所”,革新教學,增加課程,學制改為一年。

1917年又改為“正科師範講習所”,於廷賓任所長,學制為二、三年制,並增設了英語課。至此,平度縣立師範講習所的名稱才正式確立。1920年,“正科師範講習所”改稱“男子師範講習所”。

1925年,縣立女子高等國小改辦為“女子師範講習所”。

1926年,於廷賓去青島,曲蔭堂繼任所長。1928年春,北伐軍進入山東奉系軍閥張宗昌敗竄,平度縣立師範講習所於兵亂匪患中被迫停辦。1929年秋開始復學,由王之賢任所長。

1930年,新招師範班1個,課程增加了黨義(即三民主義),撤銷了英語,教師隊伍也相應擴大。1933年,平度縣立中學成立。翌年,男、女師範講習所併入縣中成為師範部。至此,縣立師範講習所僅三年制畢業生就有四屆四個班。

1948年夏,省政府在青州召開復學會議。會後派劉仁到西海中學恢復教育。1948年10月,西海中學在掖縣沙河鎮杜家村復學,招收3個師範班。校長劉仁,教導主任趙如一,副主任孫伯阿,總務主任石峰。次年4月底,遷至平度城縣中舊址,師範班編為兩個(即沿稱的師範初師一級,1950年冬畢業)。

建國初期

山東省平度師範學校山東省平度師範學校
新中國建國初期(1950----1966年)
初具規模(1950—1951)
1950年,西海專署撤銷,平度縣劃歸萊陽專署轄屬。西海中學改名為“山東省平度中學”,師範部於當年2月招收初師二級2個班。1951年2月,招收初師三級3個班。4月,經山東省政府批准,以平度中學師範部為基礎,單獨設校擴大規模。校址設在平度城東南楊家莊,校名定為“山東省平度師範學校”。6月,任命孫伯阿任副校長,石峰任教導主任,李有容任總務主任。6月17日,師範部全體師生遷入新校址,山東省平度師範學校(簡稱“平師”)正式成立。學校屬萊陽專署文教科管理,招收初師班(生源為高小畢業生),學制3年,培養國小教師,為國小教育服務。
1958年冬,平度縣文教科在平度城東關外的河頭村西劃出土地63.95畝,為平師籌建新校舍。1960年春,已建成教室72間,辦公室18間,伙房16間,教工宿舍36間。暑假,師生遷入新校(即現校址),但男生住宿仍在老校址。
1958年8月,平師開始招收中師一級,共4個班,157名學生(生源為國中畢業生),學制三年,培養國小教師,同時招收初師最後一級(即十級)6個班,316名學生。1959年秋,中師班分為語文、數學、理化、音美四個專業,準備培養中學師資,畢業前又改為面向國小。除因生活困難1961、1963兩年壓縮招生,1962年停止招生外,其餘年份正常招生。至1965年,共招收中師一至七級25個班、1075名學生。招生範圍為平度、昌邑、濰縣。1965年秋,在校生10個班,410人,教職工52人。
1965上半年,貫徹中央工作會議精神,強調“突出政治、以階級鬥爭為綱”;貫徹“興無滅資”方針,批判“本本”、“框框“;堅持“少而精”和“啟發式”原則,對課堂教學和考試方法進行改革。在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動員學生服從分配,支援山區,先後有238名畢業生到五蓮、膠南、招遠等艱苦地方任教。
1959年初,除學校的行政領導人歸昌濰專暑管理外,業務管理、師資配備和經費供給均下放至平度縣文教科。1962年,又全部收歸專暑直接管轄。
彭玲珍、姜潤貞、丁子新先後於1960年8月、1962年、1965年12月調入任副校長。彭玲珍、姜潤貞分別於1961年、1963年4月離任。叢樹垣、宋巨森、張健分別於1959年12月、1960年1月任教導副主任。1963年叢樹垣離任。李國文、史德發先後於1956年11月、1960年9月調入任總務主任,李有容、李國文分別於1956年11月、1960年8月調離。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
1966年6月初,“文化大革命”在平師展開。6月8日下午,開始貼出“不要以考試壓革命”的大字報。9日晨,大字報貼滿校園,打亂了教學秩序。平度縣委派出觀察員、工作組進駐學校,並成立“文化革命領導小組”指導運動。7月18日開始“破四舊”,紅衛兵抄了一些教師的家,燒了部分文物、字畫。7月23日,崔曉峰被縣委撤銷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職務。8月,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口號下,把出身地主、富農、資本家及有歷史問題的教職工打成“牛鬼蛇神”,進行批鬥,學校陷入一片混亂。
1967年春,師生分裂為“東方紅”和“井岡山”兩大派。1968年1月,解放軍進校實行“軍管”,3月成立“平度師範學校革命委員會”(簡稱“校革委”),推選崔曉峰任主任。
5月“軍宣隊”進校支左,8月“工宣隊”進駐學校。1969年4月,通過整黨建黨,恢復學校黨支部,選舉崔曉峰任書記。1970年秋,教師集中開展“一打三反”運動。1971年8月,開始清查“5、16”。1973年,大搞“批林批孔”運動,批判建國後十七年執行了“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把學校說成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一統天下”,要“徹底砸爛”,“重建教師隊伍”。師範先後調出骨幹老師19名,占任課教師的65%,語文組大換班。下半年出了個張鐵生,又大批“白專道路”、“智育第一”,使學校再度陷入混亂狀態。1976年春,開始搞“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10月,黨中央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
1968年,平度“縣革委”將“平度縣教師函授學校”(當時只有六名教職工,無學生)併入平師,並改校名為“平度縣教育革命大學校”(1973年又將函授學校分出)。1970-1975年,舉辦過幾期教師培訓班,提倡“走政治辦學道路”、“以社會為課堂”,培訓班大部分時間用於“鬧革命”和“實地學習”。根據“學工、學農、學軍”的“五、七”指示精神,學校組織師生到大澤山搞軍訓,參加生產勞動。1976年春,提出“學朝農”、“大辦兩廠”,實行“半工半讀”、“半農半讀”,學校在蓼蘭大吳莊租種100畝澇窪地,辦起了農場(後因教學秩序無法維持,1977年4月將土地退還)。師生還自已動手蓋教工宿舍40間,建禮堂一座558平方米,另外還種菜園,建廠房、庫房及校門等。

1968年5月,招收了八級兩個班88名學生。7月,六級畢業,9月八級解散,12月七級畢業,此後至來年8月,校內並沒有學生。1969年9月,八級復學,至翌年1月結業後,再未招生。

1972年5月,採取由民眾評議推薦的辦法,從平度、昌邑、濰縣招收了78名學生,分為文史、數理兩個班,並改為按招生年份編排級、班(即七二級文史班、七二級數理班)。1973年8月,採取評議推薦加考試的辦法,從平度、昌邑、青島招收了七三級149名學生,分為文史、數理、數化三個專業班。

1974、1975兩年,均採取民眾評議推薦的辦法,從平度、昌邑分別錄取了160名、159名學生。1976年,僅從平度招收130名學生。自1972-1975年,學制皆為兩年,1976年改為一年。生源為國中和高中畢業生,培養中學師資。1974年有兩名,1975年有39名,1976年全部是“社來社去”的學生(即戶口從哪個公社遷來,畢業後再回到哪個公社工作)。“文革”期間共招收16個班,676名學生。

1974年春,成立黨總支,嚴魯彬任黨總支書記。10月,調入閆汝英任校革委副主任(次年3月病逝),1975年7月,公布“工宣隊”長林栽棟任黨總支副書記。12月,嚴魯彬離任,丁子新退休,周強任黨總支書記兼校革委主任。1976年11月,公布石桂芝任黨總支副書記。12月,周強離任,調回嚴魯彬任原職。

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時期(1977—2002年)
1976年10月,“四人幫”反黨集團被粉碎後,我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師範教育百廢待舉。
1977年,通過揭批“四人幫”,推翻了“兩個估計”,加強了紀律教育,改變了無政府狀態,恢復了正常教學秩序,“工宣隊”撤離學校。1978年3月,學校下放至平度縣管理。
1977年,國家恢復聯考制度。平師通過全省統考擇優錄取了“文革”後首批中師生(即七七級),學制兩年,培養中學師資,次年3月入學。1978、1979兩年,各招收4個專業班,生源來自昌濰地區10個縣,學生多為高中畢業生。學制、培養目標和課程設定同七七級。
1978年3月,昌濰地區將平師劃歸平度縣教育局管理。5月,平度縣整黨工作隊進駐平師,黨總支改為黨支部。9月29日,選舉嚴魯彬、石桂芝任正、副書記。10月10日,啟用了新印章(原“校革委”印章作廢)。從此恢復了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校務委員會制度。1978年5月,在學習江蘇丹陽師範辦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口號。之後,學校工作的重點迅速轉移到教學上來,開展了“以教學為中心,以三好為目標”的活動,《中專條例》、《學籍管理暫行規定》等相繼得到貫徹落實。
1979年底,學校糾正冤假錯案16起,並按政策予以平反,還在中老年教師中發展了4名黨員。
1979年5月,學校組成8人“教育革命調查小組”,分赴平度8處公社的中國小,對當時的教育狀況和平師72-76屆畢業生的工作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為改革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依據。
同年11月,昌濰地區教育局組織師範教育工作團來平師視導,對“文革”結束後幾年來的工作進行了認真檢查,並對今後的學校發展提出了指導意見,使各項工作沿著正確軌道健康發展。
1982年3月,開展了以“治理髒亂差”為重點的“文明禮貌月”活動,被平度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禮貌先進單位”稱號。1984年進一步加強了兩個文明建設,初步形成了熟悉業務、嚴守紀律、講究文明的良好風氣,年底,被青島市、平度縣授予“文明單位標兵”稱號。此後,一直保持這一榮譽稱號。1993年2月,被平度市委授予“社會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1981年1月,調入姜深亮任黨支部副書記兼副校長。1982年1月,石桂芝離任。1983年10月,平度縣劃歸青島市轄屬。1984年6月,姜深亮離任。1985年7月,公布李好臣任黨支部書記、趙希明任校長、陳建璋任副校長、嚴魯彬任調研員。1988年10月,學校落實為縣(處)級建制。1991年,趙希明退休,嚴魯彬離休,李好臣兼任校長。1993年8月調入王珂永、任寶升任副校長,陳建璋任調研員。1997年4月調入陳俊生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李好臣任調研員,中層幹部也得到了充實和加強。
1981年11月,該校召開了第一屆教職工大會,選舉姜深亮為工會主席。此後,教工大會每學年召開一次。1982年,共青團第一屆團員大會召開,選舉薛太彬任團委書記。1983年,恢復了學生會組織,由宋明華(民師班)任主席。
1989年秋,已達18個教學班,在校生728人。內含普師班11個,民師班4個,音樂班1個,體育班2個(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二年)。有教職工108人,其中,專任教師63人(高級講師10人,講師17人),職員達中級職稱5人。直至1999年上半年,基本保持此規模。
1981年,昌濰地區成立中師各學科中心教研組,平師張肇基、趙希明、徐洪賓分別擔任數學、地理、教育學中心教研組組長,組織全區開展教研活動。
1981年11月,為建實驗樓征地6.05畝,1982年12月,為建300米跑道操場征地19.6畝,1983年11月,為北移校門征地1.51畝,1987年,為建生物教學園地征地14.89畝,至此,學校共占地106畝,基本上滿足辦學需要。
1976年,投資9萬元建成全校第一座樓房---學生宿舍樓,1419平方米。1982年,投資30萬元建成實驗樓一座,1535平方米。1986年,投資45萬元建教學樓一座,2800平方米。1988年,投資30.4萬元建教工宿舍樓一座,1586平方米。1990年,投資55萬元建音樂樓一座,1778.8平方米。同年,投資22.8萬元建新伙房一座,768平方米。1992年,投資76萬元建辦公樓一座,1730平方米。1996年,投資200萬元建成餐廳禮堂一座,2412平方米。1998年,投資74萬元建成新學生宿舍樓一座,1665平方米。至此,教學、辦公、生活用房基本滿足需要。
1998年初,學校提出“以人為本、教為中心、從嚴治校、重在落實”十六字“治校方針”,並強調突出“五個意識”(改革意識、精品意識、質量意識、主人翁意識、艱苦奮鬥意識)。在辦學思路上提出“一主”、“兩翼”、“三項工程”、“四項保障措施”,並將爭創省級規範化學校定為近期奮鬥目標。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為在中師布局調整中得以保留奠定了基礎。
1998年10月,青島市中師布局調整工作啟動,決定從平度、萊西、即墨、膠州、膠南五處師範中保留一處,撤消四處。當時平師尚未通過省級規範化學校達標驗收(膠州、膠南師範分別於1995、1997年達標),校舍和教學設施也存在不足,處境十分不利。然而,師生員工毫不氣餒,奮起直追。主攻方向是加強管理、提高質量、培訓師資、更新校舍及設備。當年拆除操場西邊和校園西南角平房70間,新建學生宿舍樓開始鋪基。11月,教工宿舍樓續接工程(投資33萬元,續接534平方米)和400米跑道操場擴建工程破土動工,使校容、校貌大為改觀。學校又投資購進一批教學儀器、音體美器材及圖書資料,並按要求登記、造冊,實行規範化管理。
1951年平師正式建立後,迫切需要一個教育實驗基地。1953年11月,經與平度縣文教科商定,將小窯完全國小轉為附屬國小,其領導權仍歸縣文教科。1955年春,附小劃歸師範領導(財政權歸縣文教科,教育經費撥雙倍),此後隸屬關係一直未變。
1956年,因平師規模不斷擴大,原附小已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當年秋天,又將李家疃完全國小併入附小,校址以李家疃為主,小窯作為分院。
1984年秋,經平度縣政府批准,將“平度縣第一職工子弟國小”(1995年更名為“平度市勝利路國小”)轉為附屬國小,兩塊校牌同時懸掛,管理許可權原歸縣教育局,後改為城關街道辦事處。
2012年10月20日,平度師範舉行了百年校慶典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