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扁豆

山扁豆

山扁豆,中藥名。為豆科決明屬植物含羞草決明Cassia mimosoides L.,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曬乾。【別名】:含羞草決明、黃瓜香、夢草(《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撻地沙、細槓木、砂子草(《南寧市藥物志》),地柏草(《廣東中藥》),水皂角(《貴州草藥》),假牛柑(《廣西中草藥》),望江南、疳草、下通草,魚骨折、紅霜石(《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雙數羽狀複葉,互生,長7.5~10厘米;托葉線形,長尖;小葉25~60對,鐮刀狀錢形,長3~5毫米,少有8毫米,先端短尖。

基本信息

功能

有清熱解毒,利尿,通便的功效。

主治

用於腎炎水腫,口渴,咳嗽痰多,習慣性便秘,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8g。外用:研末,調敷。

炮製方法

夏、秋季採收全草,紮成把,曬乾。

編輯本段中藥材·版本三

山扁豆(5張)

【出處】:《救荒本草》

【拼音名】:Shān Biǎn Dòu

【別名】:含羞草決明、黃瓜香、夢草(《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撻地沙、細槓木、砂子草(《南寧市藥物志》),地柏草(《廣東中藥》),水皂角(《貴州草藥》),假牛柑(《廣西中草藥》),望江南、疳草、下通草,魚骨折、紅霜石(《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來源】:為豆科植物山扁豆的全株。夏、秋採收全株,曬乾或焙乾。

【原形態】:

亞灌木狀草本,高30~45厘米。莖多分枝,分枝瘦長,斜升或四散,多少被有短柔毛。雙數羽狀複葉,互生,長7.5~10厘米;托葉線形,長尖;小葉25~60對,鐮刀狀錢形,長3~5毫米,少有8毫米,先端短尖。花梗腋生,。單一或數朵排成短總狀花序;萼片5,披針形,先端急尖;花瓣5,黃色,少有長於萼片者;雄蕊10,5長5短,相間而生;雌蕊1,子房線形而扁,花柱內彎,柱頭截形。莢果條形,扁平,長2.5~5厘米;寬約5毫米,疏被毛。種子16~25粒,深褐色,平滑、光澤。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種子(山扁豆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於林下山坡間及田野、路旁。分布華北,南延至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台灣等地。產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乾燥的全株。根細長,鬚根發達,外表棕褐色,質硬,不易折斷。莖多分枝,呈黃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葉捲曲,下部的葉多脫落,黃棕色至灰綠色,質脆易碎;托葉錐尖。氣微,味淡。以葉多者為佳。

【性味】:甘,平。

①《南寧市藥物志》:甘,平,無毒。

②《廣西中草藥》:甘淡,平。

【功能主治】:清肝利濕,散瘀化積。治濕熱黃疸,暑熱吐瀉,水腫,勞傷積瘀,小兒疳積,療瘡癰腫。

①《南寧市藥物志》:清熱,消食,生津。治疳積,止煩渴。

②《廣東中藥》:治勞傷積瘀,內傷咳嗽。

③《貴州草藥,:清熱消腫,利水通淋。

④《廣東中草藥,:清熱解毒,消積。治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大劑量1~2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黃疸病:水皂角二兩,地星宿五錢,煨水服。(《貴州草藥》)

②治暑熱葉瀉:山扁豆一兩,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水腫和淋症:水皂角、扁蓄各一兩,煨水服。

④治小兒疳積:水皂角、水楊梅、菜油各五錢,紅牛膝二錢,蒸小母雞一隻吃。

⑤治夜盲:水皂角二兩、菊花三錢,燉豬蹄一對吃。

⑥治肩瘡:水皂角葉、水冬瓜葉各適量,搗絨,外敷患處。(③方以下出《貴州草藥》)

⑦治疔瘡:山扁豆鮮葉適量,搗爛,加鹽少許,拌和外敷。

⑧治癰腫:山扁豆葉,研細末,用蜂蜜或雞蛋白調敷。

⑨治肺癰(吐臭痰):山扁豆鮮全草四兩,用瘦豬肉四兩煮湯,以湯煎藥服。

⑩治漆瘡:山扁豆全草適量,水煎洗。(⑦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產地

分布於福建、台灣、廣西、廣東和雲南等省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