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鄉

山下鄉,位於福建省浦城縣西南,東經118°21′—118°34′,北緯27°45′—27°53′,東接臨江鎮,東南連石陂鎮,西南界武夷山市,西鄰楓溪鄉,北通永興鎮。東西寬11.8公里,南北長11.2公里,面積111.84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山下鄉轄9個村委會、96個村民小組。全鄉山地面積15.25萬畝,地形較平,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盛產稻穀、大豆、玉米、薏米、蕃薯等糧食作物,耕地面積1.75萬畝。林業用地面積9.96萬畝,擁有豐富的筍、竹、木、菇等林產品資源。毛竹面積4.4萬畝,素有“竹鄉”之稱。

簡介

山下鄉位於縣西南,東經118°21′—118°34′,北緯27°45′—27°53′,東接臨江鄉,東南連石陂鄉,西南界武夷山市,西鄰楓溪鄉,北通永興鄉。東西寬11.8公里,南北長11.2公里,面積111.84平方公里。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有千米以上山峰4座其中以桃花井最高,海拔1064.7米。7支支流匯成山下溪,貫穿中部,由西向東流出境,東南形成小型河谷盤地,以前洋畈最大面積1582.5畝。平均海拔376米,多年平均氣溫16.5℃,無霜期238天,年均降水量1255毫米。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立體氣候顯著。

歷史沿革

境內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前洋、青山兩村已發現有新石器至西周的文化遺址4處。宋至清屬仁風裡。民國期間設過鄉。山下鄉革命鬥爭歷史悠久,民國17年(1928)10月,閩北紅色武裝在山下消滅民團部,首次獲得10支步槍。民國35年,中共閩北地委遷駐鐵坑坪洋村。1950年10月全面建政時,山下劃為第五區,下轄10個,駐地山下村。1956年9月,撤區建山下鄉,隸屬臨江區,1961年7月,成立山下公社,下轄10個大隊、2684戶、11414人。1964年人口普查為11733人。1982年人口普查為15525人。1984年9月2日,改制為鄉。1985年5月10日,楓溪等7個村析出,山下鄉改轄9個村委會、96個村民小組。1990年人口普查為有9777人。其中畲族15人,瑤族1人,其餘為漢族。2000年11月1日人口普查時有8249人。2000年末下轄9個村委會、96個村民小組,人口2498戶、9823人,其中男性5319人,非農業人口293人。2005年,據縣公安局提供資料,山下鄉2797戶,10207人,其中男性5457人。

農業資源

全鄉山地面積15.25萬畝,地形較平,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盛產稻穀大豆玉米、薏米、蕃薯等糧食作物,耕地面積1.75萬畝。林業用地面積9.96萬畝,擁有豐富的筍、竹、木、菇等林產品資源。毛竹面積4.4萬畝,素有“竹鄉”之稱,年提供毛竹12萬根,鮮筍150萬公斤,筍乾20萬公斤。礦產資源有硫鐵、鋅、鉛、銅、銀、金、鎢、錫、錳、鐵等十幾個礦種,近幾年硫鐵、鉛鋅、錳鐵礦年開採量都達5萬噸以上,鎢、錫礦為國家二級遠景礦藏區。

經濟發展

2005年,據浦城統計局提供資料,該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660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2720畝,總產量7497噸;經濟作物中油料播種面積1200畝,總產量70噸;蔬菜瓜、果類播種面積3300畝,總產量2524噸;營林生產中幼林撫育出材量727立方,全部木材量9831立方;畜牧業中當年出欄豬6230頭,家禽66900隻;茶葉採摘面積163畝,總產量20噸,園林水果採摘面積724畝,總產量154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