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氏豆娘

dd

中 文 名: 屈氏豆娘
俗名別名:
英 文 名: Panamic sergeant major
拉丁學名: Abudefduf troschelii
地理分布 分布在東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整個加洲灣(Gulf of California)和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Bajia California)至秘魯北部,以及加拉帕哥斯群島(Galapagos Islands)一帶海域。
氣 候 帶 熱帶,北緯30度和南緯18度之間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
繁殖方式 置卵型
食性 雜食性

屈氏豆娘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13條 背鰭軟條(總數):12-13條 臀鰭鰭棘:2條 臀鰭軟條:10-13條
成魚體呈卵圓形而側扁。吻短而略尖。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齒端具缺刻。眶下骨具鱗,後緣則平滑;前鰓蓋骨後緣亦平滑。體被大櫛鱗,背鰭單一,軟條部延長而略呈圓形;尾鰭叉形,末端略呈圓形,上下葉外側鰭條不延長呈絲狀。成魚體白色,頭部和胸腹部灰藍色,頸部黃綠色,體側上部黃色,體側具5條黑色豎帶。胸鰭基部具明顯的黑色點,背鰭黃色。屈氏豆娘與岩豆娘(Abudefduf saxatilis)以及五間豆娘(Abudefduf vaigiensis)非常相似,與後兩者的區別在於,岩豆娘和五間豆娘背部的黃色帶沒有屈氏豆娘般寬闊,背鰭也非黃色。而五間豆娘的背鰭軟條末端及尾鰭上下葉末端均具白色點,不難分辨。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18cm
習性 棲息於岩礁區和珊瑚礁區水深1-12米之間的水域,通常成大群生活。主要以水錶層和中水層的浮游生物為食,也會捕食珊瑚礁中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海藻。繁殖期始於初夏而止於夏末秋初,成魚主要在海灣中交配產卵。幼魚出生的第二年,常常成群地扮演“清潔者”角色,啄食烏賊(striped mullet)、魚箴科魚(halfbeak,一種下顎特別長的魚)以及頜針魚(needlefish,一種長嘴便鱗之海魚)的體表寄生蟲。
屈氏豆娘其他資料
補充說明 屈氏豆娘在市場上並不常見,價格便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