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市理論

尾市理論

尾市理論,金融學術語,是根據臨收市前的一段時間的分時圖走勢運行情況來決定是否買賣,特別適合短線投資者。在接近收盤時,多空雙方經過了一天的角逐,可能在尾市決定勝負。因此尾市的走勢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時候,如多方占優,跟風盤會趁機殺入,若空方勝利,投資者就會出局。尾市的時間在14:00到15:00之間,特別是14:30的時候,更是關鍵時刻。

概述

在股票市場與期貨市場,波幅最大的時間就是臨收市前近半小時左右。主力機構與大戶最在這段時間興風作浪。有時全日都在上升,但臨到收尾的數分鐘卻變成“跳水”;有時全日都跌,到收市時候卻戲劇性地以飈升收場。尾市是一日之內最重要的時刻,因此尾市理論是根據市場的規律去推測市場最短期的走勢,特別是股票和期貨市場取消“T+0”制度後更顯出此理論的實踐意義。

尾市理論告訴我們,今日尾市有訊息,效應會延續到第二日一早,這是一個十分合乎邏輯的推論。如果今日尾市有訊息,理論就指示應該立即採取行動,買賣期貨或者股票。今日尾市採取行動,譬如在尾市好訊息之下買入,明日在利好訊息仍然發生效應之下,趁高開之機,立即平倉,獲利不菲。再有,利用尾市理論千萬不要太貪。如果昨日尾市升時你入貨,今日高開,根據理論就立即要獲利回吐,不要希望市勢不斷上揚,因為到今日尾市又可能有壞訊息流入市場。用這個理論只做隔夜市,無論賺或蝕都要平倉了斷,否則一旦看錯,死不認錯可能越錯越深,不賺反蝕,而且越蝕越心寒。或者當你有錢賺時又希望能賺更多,市勢卻突然轉變,原本可以賺錢變成虧本,浪費機會時間。如果你要做一些中長線買賣,就應該參考其他理論。

從“開市叫價”直到響起“收市鐘聲”,多空雙方都在爭奪市場控制權,圖表結構則忠實地記錄了全天的交易經過。其中尾市階段反映出雙方征戰的結果,表明了誰最終贏得了勝利或是旗鼓相當、平分秋色。因此,尾市的表現對於下一個交易日的市場情緒有直接的影響,然而,它也最容易被人們所忽略。

尾市理論的主要依據

1、如果有一日臨收市之前一段時間,突然有好訊息傳入期市或股市,這些利好訊息將會刺激購買意欲。但已臨近收市,買方全力買入也買不到多少,一到收市就要等到明日開市才可以再入市購買。

2、第二天一開市,昨天尾市意猶未盡的購買慾,將會體現於一開市就上升。因為大家唯恐踏空,昨日買不到,今早一開市要買一些。短線市場籠罩著利好訊息和樂觀氣氛,所以往往昨天尾市掃貨收場,今朝一開市多數亦會出現高開繼續掃貨現象。

3、相反,如果有一日尾市有一些壞訊息,以致於人心惶惶,個個爭先恐後,你沽我也沽,互相踐踏,但時不與我,“鳴鈴”收市,沽不出貨的明日請早。

4、這些恐懼的心理會持續,第二天一早開市,大都會是“低開”,一開盤就能見到沽貨鏡頭。大家唯恐手中頭寸沽不出去會越跌越凶,所以爭著做第一,沽貨都要第一,快人一步在相對高價沽出,以免落在人後,加重損失。即是說,今日尾市有利空訊息,預期第二天開市是跌市就十拿九穩。

尾市理論的運用

1、某股價連續一段時間下跌,當日又低開低走,在2:30之前,分時圖顯示有一段時間的橫盤情況。2:30左右,股價上翹,成交量放大,這預示著上升或反彈行情就要開始。

2、某股價連續一段時間上漲,當日又高開高走,在2:30左右,股價突然下跌,這預示著下跌或調整行情就要開始。

3、股價進行了多日的盤整,到2:30左右還無明顯變化,成交量也稀少,這預示著還會繼續盤整。

4、股價在上升過程中,在開盤不久就封至漲停,至尾市還未被打開,並有較大的接單,預示還會上漲。

5、股價在下跌過程中,在開盤不久就封至跌停,至尾市還未被打開,預示著還會下跌。

6、股價在下跌過程中越走越弱,臨收盤一分鐘被幾筆買單打高,這屬於做日K線,下一日將繼續下跌。

再就最近兩日英鎊/美元的尾市情況來分析它的預示作用:

3月24日的尾市區間處於全日偏低的位置,波動幅度很窄,收市價接近全日的最低點。這些信息表明:賣方在即日交易中占有絕對控制權。因此,次日(25日),市場輕易就跌破了它的最低位。價格如巨石墜落,單邊運動,使原有不平衡的狀態得以延續。

再看25日的尾市,從全日最低位拉起的幅度較寬,收市價脫離盤低,導致26日賣方挑戰低位失敗,引發價格反彈,呈現雙方向運動的格局。

以上兩個交易日的尾市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雖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只要細心觀察每個交易日的尾市與下一個交易日的關係,仍可以總結出幾點“尾市規則”以備及時評判市場的未來發展:

1、收市位置越接近某一端,次日往該方向突破的可能性越大———突破追進。

收市位置越接近中間,次日維持原有幅度的可能性越大———低買高賣。

2、尾市階段的價格幅度越小,次日越容易被突破,單方向運動的可能性越大———突破追進。

尾市階段的價格幅度越大,次日就越難突破,形成平衡市的可能性越大———低買高賣。

3、如果尾市發生劇變(收市前突然大幅收高或收低),則需要次日更多的時間來評判它的真實意義,弄清楚市場到底是接受還是拒絕劇變的行為,之後才採取行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