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蟒

黑尾蟒

印度蟒,又叫黑尾蟒。屬蟒科,蟒亞科。全世界屬於蟒亞科的蟒蛇大約有20—25種。它們分布在從非洲西部到我國,以及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地區。在生理解剖學上有兩個特徵,一在於它的頭骨結構,二在於有一對後肢退化的殘跡,形狀像鳥距,堅硬而能活動。美洲中部的侏蟒亦屬這一亞科。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黑尾蟒黑尾
黑尾蟒又稱為蟒、蟒蛇、南蛇琴蛇、蚰巴蛇等,是世界上最大的蛇類之一,體長為6-7米,體重50-60千克,堪稱“蛇中之王”。頭和頸的區分明顯,頭背除有對稱的大片鱗外,覆蓋的其他鱗片形小而多。頭小而狹長,頭頂略微平凹,頭部的鱗片小而多,吻部扁平而圓鈍,吻鱗1片,呈半月形,下唇鱗19-20片,上唇鱗10-12片,前2片上唇鱗和吻鱗具唇窩,對溫度特別敏感,能感知周圍環境大於0.026℃的溫差,與蛇的頰窩的作用相似。

前額鱗2片,額鱗1片,頂鱗2片,頦鱗1片,鼻鱗2片。眼小,位於口裂中點的上方,瞳孔縱置,呈橢圓形,眼前鱗2,眶後鱗1—3片。身上花紋美麗,體背和兩側由2—3條金黃色的縱紋和30—40多條橫紋構成雲豹狀的大塊斑,腹面是褐色和草黃色的混合色,兩側各有一條黃色帶狀紋。體鱗細小,光滑無棱,頸部53—60行,中段鱗65—72行,肛前鱗36—45行。腹鱗非常狹窄,為255—263片,肛鱗2片。

尾短而粗,有纏繞性,尾下鱗為雙行,65— 69對。蟒與蛇在頭骨的構造上有所不同,另外在蟒的體內還保留著一對條狀的髂骨和小型股骨,尾短而粗,呈圓柱形,肛門前面兩側各有一個距狀的後肢痕跡,長約1厘米,略呈圓錐形,在雄性尤為發達,在交配時用於抱握雌性,這些都說明它的祖先曾經具有健全的四肢,只是在進化過程中逐漸退化消失。

生活習性

黑尾蟒黑尾蟒

黑尾蟒多棲息在溫暖、濕潤的熱帶、亞熱帶森林中,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海南、福建南部和西藏東南部,在國外還見於中南半島各國。它對溫度要求較高,喜暖怕冷,當氣溫達到25-30℃時最為活躍,20℃時則很少活動,15℃時就處於麻木狀態,如果長時間維持在5℃以下時它就會凍死。當然,溫度太高也不行,在強烈的陽光下也會曬死。氣溫超過35℃時,它就要移動到蔭濕的地方去乘涼。

黑尾蟒一般在夜晚活動,偶而在白晝也能活動,經常活動於沼澤、河流、湖泊附近的濕潤多石地中,或倒吊在樹上,或盤在動物經過的路上,還善於游泳和潛水。為度過寒冷的冬季,每年10月底即進入冬眠,這段時間隱居在樹洞、石穴之中,不吃不動,依靠消耗體內越冬前儲備的脂肪來維持生命活動的最低需要,直到翌年4月才出蟄活動。

食性

黑尾蟒黑尾蟒
黑尾蟒的行動遲緩笨拙,卻是一種很貪食的動物。它沒有毒牙,口中只有一些細小的牙齒,捕食的時候一般在地面上、山溪間或在樹幹上盤作一團靜候,等待獵物挨近時,慢慢地將頭、頸抬起來並向後收成“S”形,然後突然將獵物一口咬住,用身體緊緊纏裹,直到獵物被絞死或不能再掙扎時再將其吞食。由於它的下頜骨與頭骨的關節非常松馳,下頜左右兩半和口腔各部位都以富有伸張力的韌帶相連,口能張開到130度以上,咽喉也富有彈性,胸部沒有胸骨,體壁可以自由擴張,所以即使比它的頭大好幾倍的動物,也能被囫圇吞咽下去。密林中和水中的各種動物,大到野豬、野羊、鹿,小至鼠、鳥、魚、蛙等,都是它的食物。

有時在野外找不到食物,還會進入村莊農舍偷吃豬、雞、鴨等家畜家禽。它的消化能力很強,除了獸毛、牙齒等以外,其他部分都能消化掉。它的食量還隨飢餓程度、氣溫的變化而增減,飽食之後可以幾個月不再吃食。

有關於蟒吃人的傳說很多。從理論上說,蟒是具有吃人的能力的,但實際上,卻很少有蟒吃人的真實記錄。人與蟒相遇時,只要人不動,蟒並不主動向人進攻。人將其惹怒時,它也只是把身體盤曲,頭豎起來,張口伸舌而已。

生育繁殖

黑尾蟒的繁殖期為4-6月,冬眠過後立即尋偶交配,然後雌性開始產卵,每次產8-30枚,數量的多少由其體型的大小而定。孵化的時間大約在60-80天之間。卵為白色,長圓形,殼軟而有韌性,卵重為75-100克。產卵後雌性便不再進食、進水,用身體將卵盤卷在中間,此時它的體溫比平時高出4-6℃,用以加速卵的孵化,並有護卵的習性,直到幼體破殼而出。孵化期大約2個多月。剛出生的幼體身長接近1米,而且生來就會爬行。

物種現狀

由於大量獵捕和棲息地環境的破壞,黑尾蟒的數量逐年減少,所以我國已將其列為國家I級保護動物。同距今大約7千萬年前滅絕了的大批爬行動物相比,黑尾蟒和其他現生的爬行動物已算是幸運者,然而,在人類的壓力下,這批遠古時代生存競爭的倖存者在今天的世界上又受到了威脅,如果沒有更為有效的措施,同樣的命運也在等待著它們。

相關報導

搶救58天 黑尾蟒終進食

黑尾蟒黑尾蟒

(2006年04月28日華商網-重慶時報)經過58天的搶救,昨晚7時15分,從廣安來渝求救的中國黑尾蟒吃下了時隔兩月後第一頓飽餐———一隻重3.5斤的小白兔。據了解,這是黑尾蟒來渝在自然狀態下所吃的第一口食物。

昨晚,在重慶市鱷魚中心接受醫治的黑尾蟒,突然用嗅覺開始對周圍的氣味有所“警覺”。晚上7點15分,一隻重3.5斤的小白兔“鑽進”黑尾蟒的“寢室”,40分鐘後,黑尾蟒在時隔兩月後第一次獨享美餐。

重慶市鱷魚中心主任黃文清告訴記者,自從黑尾蟒被緊急送到市鱷魚中心一個月後,黑尾蟒仍然不能獨立進食,在對其喉腔注射藥物後,黑尾蟒終於開始有了食慾。本月20日,鱷魚中心的工作人員找來哺乳動物,並用其特有的氣味來刺激黑尾蟒的食慾。據介紹,擇日將會把黑尾蟒送回廣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