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埃爾·瓦恩里希

尤里埃爾·瓦恩里希

尤里埃爾·瓦恩里希(Uriel Weinreich,1926年-1967年)在維爾紐斯出生,當時正值波蘭及立陶宛就維爾紐斯地區的所屬問題而爆發的戰爭完結不久。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語言學家。他專長於意第緒語研究,亦是社會語言學、方言學的專家。直到現在,他提倡的區分方言的方法,到現在仍然為語言學者所遵從。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尤里埃爾·瓦恩里希尤里埃爾·瓦恩里希
尤里埃爾·瓦恩里希在維爾紐斯(當時屬波蘭,現屬立陶宛)出生,當時正值波蘭及立陶宛就維爾紐斯地區的所屬問題而爆發的戰爭完結不久。當時,維爾紐斯的居民投票決定加入波蘭,而尤里埃爾也就成為了一個波蘭人。尤里埃爾生於一個語言學家庭,他的父親麥克斯·瓦恩里希也是一位頗有份量的語言學家,同樣精通意第緒語。
尤里埃爾·瓦恩里希從國小意第緒語(也稱依地語),並且學會了希伯來語、德語、波蘭語、白俄羅斯語和俄語。14歲移居美國。他受業於A.馬丁內和R.雅柯布遜等人,1951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4歲移居美國。他受業於A.馬丁內和R.雅柯布遜等人,1951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從1952年起擔任哥倫比亞大學依地語言、文學及文化講座,後來還擔任語言學系主任。1953~1960年,他是語言學雜誌《詞》的主編。

學術成就

尤里埃爾·瓦恩里希對依地語言、文學及文化進行了畢生的研究。在語言學方面,他所涉及的面也很廣。早年研究雙語現象,系統地描述了由於雙語或多語在一個地方同時存在而產生的種種互相干擾的現象,干擾的機制,干擾的語言結構因素及心理、社會、文化等因素。他的研究成為後來雙語研究者的主要出發點。
為了調和方言學與結構語言學的矛盾,尤里埃爾·瓦恩里希提出了以方言內部結構為基礎來考察方言間的差異,並且認為可以建立一個更高一層的“跨方言系統”用以描寫方言間的異同。
20世紀60年代中期,尤里埃爾·瓦恩里希著重於語義研究。他認為語義學的目的就是要闡明人們理解句子的能力,語義是有結構的,而且語義與句法雖然各有各的特徵,但是不能截然分開。這些看法對生成語義學派有影響。
尤里埃爾·瓦恩里希是美國著名猶太裔語言學家馬文·赫爾索格(Marvin Herzog)及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博士指導員。赫爾索格與他共同奠下了意第緒語方言研究的基石。在最後幾年,尤里埃爾·瓦恩里希和學生威廉·拉波夫(1927~ )等人提出了一個關於語言演變的新理論。他們說,只有把語言看成一個井井有條的雜合體,認為語言內部存在著有規則的差異,而且分明可見,才能把語言的共時結構與歷史演變調和起來。在他看來,演變是寓於語言結構的有規則的差異之中的。

人物著作

尤里埃爾·瓦恩里希在語言學方面的代表作有《不同語言的並用》(Languages in Contact,1953)、《結構方言學有可能嗎?》(1954)、《語義學理論探索》(1966),以及與拉博夫等人合著的《語言演變理論的經驗基礎》(1968)等。
尤里埃爾·瓦恩里希在他的著作《Languages in Contact》里,首度提出語言學習者在習得第二種語言之時,通常都會把它的語言形式與他的母語中相同的形式等同;不過,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在以該第二語言為母語的人來說,分別卻很大。因此,每當我們聽到外國人說我們的語言時,總會有一種怪怪的感覺。
尤里埃爾·瓦恩里希在他的生命最後階段,一直都在為他的《意第緒語-英語辭典》(Modern English-Yiddish English-Yiddish Dictionary)努力,但等不到辭典的出版,他卻因為癌症而與世長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