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苞谷精草

尖苞谷精草

尖苞谷精草,草本植物,葉線形,長3.5-5.5厘米,中國江西、廣東、廣西地區有分布。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尖苞谷精草

尖苞谷精草尖苞谷精草

種拉丁名:EriocaulonechinulatunmMart.
海拔:ca.1100
中國植物志:13(3):052
英文植物志:24:14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13(3)卷|谷精草科ERIOCAULACEAE|無瓣組Sect.LeucocephalaNakai
22.尖苞谷精草(廣州植物志)圖版10:10-15
EriocaulonechinulatumMart.inWall.Pl.As.Ras.3:29.1832;Maxim.Diagn.7:11.1892;Hook.f.Fl.Brit.Ind.6:579.1894;Ruhl.inEngl.Pflanzenr.(Eriocaul.)4(30):106.1903;FysoninJourn.Ind.Bot.2:(10):317.pl.37.1921;廣州植物志661.1956;Ohwi,Journ.Jap.Bot.33:211.1958;KoyamainOhwi,Fl.Jap.265.1958;MoldenkeinPhytologiaMemoirs2:278.1980.

形態特徵

尖苞谷精草尖苞谷精草

草本。葉線形,叢生,長3.5-5.5厘米,寬1.5-2毫米,半透明,具橫格,脈7-9條。花葶約12個,長6-9(-20)厘米,粗0.5毫米,扭轉,具4棱;鞘狀苞片長2-4厘米,口部斜裂。花序熟時卵形,長4-5毫米,寬5-5.5毫米;總苞片約12片,披針形至菱形,淡禾稈色,透明,膜質,稍反折,長2.2-2.9毫米,寬.0.6-1.2毫米,無毛;總(花)托及花梗有密毛;苞片倒披針狀舟形,長2-3毫米,寬0.5-1.5毫米,頂端尾尖,無毛;雄花:花萼結合成筒狀,3淺裂或佛焰苞狀,前面深裂,長1.1-1.7毫米,側面稍有龍骨狀突起,無毛或在高倍顯微鏡下可見側面有個別毛;花冠結合,裂片萎縮退化至不能見或僅見1-2個小裂片,無毛,腺體0(-1);雄蕊5(-6)枚,花葯黑色;雌花:萼片2(-3)枚離生,側萼片倒披針狀舟形,長1.2-1.7毫米,背部有龍骨狀寬翅,中萼片狹,較平展,有的退化成狹線形,與基部的毛混在一起,不易區別,無毛或邊緣有少數毛;花瓣缺;子房3室;花柱分枝3裂,與花柱近等長。種子長卵形,長0.43-0.49毫米,寬0.25-0.29毫米,表面具橫格及片狀小突起。花期9-11月,果期10-12月。

尖苞谷精草尖苞谷精草

地區分布

江西廣東廣西。生於山坡濕地。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緬甸印度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中南半島。

相關的種

白藥穀物草EriocauloncinereumR.Br.
泰山谷精草EriocaulontaishanenseF.Z.Li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