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界嶺戰役

小界嶺戰役

在大別山麻城市福田河鎮小界嶺山上,據考證有國民革命軍一個兵團兼集團軍指揮部、三個編制軍指揮部,山上還有滿山的戰壕和炮坑、抗日將領的墳墓和多處碑文記載。這個地處鄂豫兩省交界處,名叫小界嶺的地方就是抗日戰爭武漢會戰大別山防線的指揮中心,也是戰鬥雙方傷亡慘重的區域,史稱“小界嶺戰役”(1938年8月-1938年10月)。

戰役介紹

1938年8月,抗日戰爭爆發以來規模最大、雙方投入兵力最多、傷亡最慘烈的武漢大會戰爆發。鄂豫皖大別山區是這次會戰的重要戰略支撐點,這裡據守武漢的東北大門,是華東、華北向武漢推進的直線位置。雙方都投入了最精銳的部隊,展開了最慘烈的戰鬥。

戰鬥主要集中在位於大別山腹地的河南商城、經扶縣(新縣)與湖北麻城交界處。戰鬥首先從河南安徽交界的史河、富金山打響,一直打到葉集、沙窩、青山溝,直到麻城福田河小界嶺、大界嶺一帶。這裡部署了國民革命軍第71軍和第二集團軍42軍、30軍等中國軍隊7師1旅,總計10萬餘人,隸屬第五戰區第三兵團。這些部隊主要由蔣介石黃浦嫡系警衛部隊和參加台兒莊戰役的西北軍組成。日本投入第13師團、16師團、第10師團瀨谷支隊為主的5萬餘人。

1938年8月26日,日軍在120名漢奸的帶路下進犯大別山區。9月2日,日軍第13師團在師團長獲洲立兵中將指揮下,向第五戰區第三兵團前衛陣地富金山進攻。富金山靠近豫皖邊界處的葉集,山如扇形之雄立於公路南側。第71軍軍長宋希濂中將指揮所部第36,第88兩師,在山上構築陣地,對西進之敵,如同魚骨卡喉。因此,敵軍不惜一切代價猛攻山頭陣地。面對日軍無數次進攻,36師守堅守陣地,猛烈還擊,日軍橫屍遍野。日軍又調來大批野戰重炮和戰機參戰。富金山陣地頓時火光閃耀,山在顫抖,空氣里瀰漫著硝煙味兒。日軍的炮火剛停,潮水般的日本步兵衝到前沿陣地,被36師官兵狠狠打退。整整十天,日軍在富金山前未能前進一步。日軍第13師團是侵華日軍中最精銳的主力之一,現在卻在富金山前棄屍盈野。敵人攻不動正面陣地,就派第10師團瀨谷支隊前來增援。該敵利用夜間出動,向富金山則後迂迴,企圖切斷守軍後方。這路日軍的行動被當地農民發現,立即趕來向88師報告。該師長鍾彬當機立斷,令第528團在老鄉的帶領下,在敵必經之路的險要隘口設伏。敵人鑽進伏擊地區,突遭打擊,當即死傷三百多人,餘眾拚死突圍,狼狽逃回。

1938年9月11日。宋希濂奉令主動撤出富金山陣地。日軍第13、第16師團和第10師團之懶谷支隊,通過富金山地區,西進會攻商城,與田鎮南的第30軍展開激戰。第30軍是一個能打硬仗的部隊,雙方爭奪異常激烈,傷亡很大。

1938年9月16日,日軍攻占商城。孫連仲將兵團三個軍全部部署在沙窩、小界嶺一帶,與敵 決戰。兵團以左、右兩翼擺開陣勢迎敵,第30軍和第42軍為右翼,第71軍負責左翼。日軍第13師團等部經過補充後,在飛機、重炮和坦克的掩護 下,向右翼部隊進攻。孫連仲第2集團軍來自西北軍,剛參加完台兒莊戰役,補充了大量新兵。第2集團軍將士發揚台兒莊的決戰精神、浴血奮戰,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孫部將士士氣高昂,第2集團軍軍歌響徹了大別山北麓,響徹了沙窩小界嶺戰場:“我們血戰台兒莊,誓把鬼子消滅光。殺敵有功保陣地,揮師北上蘆溝橋。兄奮戰別後退,保家衛國稱英豪。”

久攻不下、氣急敗壞的日軍將怒火發到帶路的漢奸身上,全部活埋了120名漢奸。日軍在小界嶺山上加強飛機和機械化部隊配合作戰,還使用了大量的毒氣。儘管中國軍隊很多人被飛機大炮炸死炸傷,被毒氣毒死毒傷,但他們沒有絲毫退縮,英勇作戰。30師師長張金照在部隊基本被打光後致電第二集團軍司令孫連仲要求撤退,孫連仲大聲說,“就是剩下你最後一個人,你也要站在一線。”第31師的陣地被敵軍突破,敵軍離他的指揮所近了。孫連仲抓起一支衝鋒鎗,帶著警衛人員衝上去督陣。潰退的官兵見了莫不驚愕,拚死反擊,陣地又硬給奪了過來。

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將軍的指揮部就在小界嶺界口往南200米的麻城市福田河鎮小界嶺村裴樹凹,這裡也是第三兵團指揮部,孫連仲擔任兵團總指揮,下轄宋希濂的71軍、第二集團軍的田鎮南30軍、馮安邦42軍、馮治安的77軍、于學忠的51軍、張自忠的59軍,全權負責大別山左路防線。日本飛機在兵團軍部投下炸彈,將軍部炸毀,孫連仲從瓦礫中爬起,又扒開瓦礫救出蘇聯軍事顧問阿爾費羅夫,繼續指揮戰鬥。宋希濂是畢業於黃埔一期的高才生,是蔣校長的嫡繫心腹,被成為“鷹犬將軍”,其領導的71軍是蔣介石警衛部隊。在派系林立的國民黨軍隊中,為了民族大義,他甘願服從出生於西北軍的孫連仲的調遣,焦土抗戰,身先士卒。

小界嶺界口往南3公里處有個叫朱家大廟的灣子,灣子裡有一個大廟,廟旁有一棵千年白果樹,古木參天,三四個青年人才能合抱。71軍宋希濂將軍和30軍田鎮南將軍的指揮部都設在這棵白果樹下。田鎮南指揮部安放有棺材一副,表達為國捐軀的巨大決心,極大鼓舞了抗日將士的士氣。兩軍相互配合,協同作戰。每每前線傳來捷報,宋將軍和田將軍就在銀杏樹下飲酒慶祝。每每出現陣地丟失,他們就在銀杏樹下互相鼓勁,商討對策。裴樹凹被炸後,第三兵團指揮部移址朱家大廟,各路軍更加精誠團結在一起,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在1938年這場近兩個月的戰鬥中,在孫連仲、宋希濂和田鎮南的共同指揮下,中國軍隊同日軍展開殊死激戰,打退日軍多次進攻。日軍始終未能取得戰鬥的實質性進展。日本當時的報紙報導小界嶺戰役時援引獲洲立兵中將向第2軍司令官報告稱:“我軍遇到強手宋希濂軍的頑強抵抗,傷亡甚大,戰況仍然毫無進展。我軍對富金山之敵束手無策!”

由於小界嶺在武漢會戰大別山防線的突出位置,第五戰區李宗仁司令部移駐宋埠。10月,蔣介石親自到麻城督陣,在宋埠與李宗仁協商指揮大別山防線,並在宋埠住宿一夜。郭沫若兩次率抗戰文藝宣傳隊到一線演出,慰問抗日軍民。周恩來領導的抗敵演劇第四隊、第六隊、臧克家領導的文化工作團以及上海演劇二隊紛紛來麻城慰問演出,鼓動抗日救亡。

日軍在台兒莊丟下11984條性命後,又在此次戰役陣亡4506人(其中將校佐172人),負傷17380人(其中將校佐526人),合計21886人(其中將校佐698人),占武漢會戰日軍總傷亡的五分之一,是日軍在武漢會戰傷亡最多的戰役。是役,中國抗日將士陣亡超過20000人。宋希濂的71軍從12500人到撤退時只有800人,幾乎損失殆盡!

小界嶺守軍的頑強抗戰迫使日軍改變戰略進攻的重點,增加部隊,攻占潢川、羅山後,向信陽進攻。信陽胡宗南不戰而退,主動讓出了武漢的北大門。10月6曰,日軍第2集團軍以第3師增援,協同第10師團一部迂迴信陽以南,攻占平漢鐵路上的柳林站。12日日軍第2集團軍攻占信陽。武漢東線長江兩岸,7月26日,黃梅小池失陷,日軍侵入湖北境內,8月2日,黃梅縣城失陷;9月6日,廣濟縣城梅川失陷;9月16日,武穴失陷;9月29日,田家鎮要塞失陷;10月8日,蘄春縣城蘄州失陷;10月17日,浠水縣城失陷;10月21日,蘭溪失陷;10月22日,上巴河失陷;10月22日,陽新、大冶、鄂城防線也相繼失守,日軍第9師和波田支隊向武昌逼近;10月23日,黃州、團風、新洲、陽邏失陷;10月24日,倉子埠失陷;24日日軍占領黃陂,直逼漢口。10月24日,蔣介石正式下令放棄武漢、實施撤退,25日,武漢淪陷。據守小界嶺的第七十一軍等部奉命撤退,25日,麻城縣城失陷;30日,麻城縣宋埠失陷。

小界嶺戰役沉重打擊了日本進攻中國的囂張氣焰,小界嶺防線成為武漢會戰重要組成部分,是武漢會戰僅有的沒被日軍突破的戰略防線。此役,71軍軍長宋希濂、31師師長池峰城被國民政府授予華胄獎章,小界嶺戰役被國民政府譽為“第二個台兒莊”戰役。

參戰將軍

孫連仲(1893-1990)字仿魯,河北雄縣人,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抗日名將。1914年入馮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歷任班連營團長。1924年秋任衛隊旅長。1938年8月,參加武漢會戰,任大別山防線第三兵團司令。抗日戰爭勝利後兼任河北省政府主席。1949年3月去台,初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56年1月退役。1990年8月14日,在台灣病逝,享年97歲。

張金照(1902—1970)河南郾城陰縣趙鄉姬留村人,字輝亭。1930年中原大戰擔任第30師88旅旅長。1938年2月任第30師師長。1941年任冀察戰區游擊指揮部獨立旅旅長。1949年1月參加北平解放運動。1955年當選鄭州政協委員,著有《第三十師增援台兒莊作戰片段》。1970年因高血壓病逝鄭州。

吳鵬舉(約1893~1975)河南周口人。西北軍出身。1928年10月任第25師旅長。1930年10月任騎兵第4師團長。1933年1月任42軍獨立第44旅團長。1936年7月升任旅長。1942年7月任暫編第36師副師長。抗日戰爭期間率部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47年11月晉升陸軍少將,於次年退役,後閒居四川。

池峰城(1905—1955)又名鳳臣,字鎮峨,河北景縣人。1920年7月從軍。1929年2月任第31師91旅183團團長。抗日戰爭期間曾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3月升任第30軍軍長。1945年11月任第33集團軍副總司令。1949年1月曾配合北平軍統起義。同年4月因“歷史遺留”問題被逮捕入獄。1955年3月16日病逝獄中。1983年北京市公安局為其平反。

陳瑞河(1904—1962)原名榮光,安徽合肥人,抗日名將。1932年任第87師259旅518團團長、36師106旅旅長,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抗日戰爭爆發後任36師副師長、師長。1939年11月任75軍副軍長。1940年7月任71軍軍長。1942年3月任14集團軍第9軍軍長。後掛職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高參。1946年退役經商。1962年10月7日逝世。

小界嶺戰役 小界嶺戰役

宋希濂(1907年-1993年2月13日),字蔭國,湖南省湘鄉縣人,抗日名將。1925年隨軍參加討伐滇桂叛軍之役。1938年獲華胄榮譽獎和獎狀。1942年率部參加滇西反攻之役。抗戰勝利後,宋希濂獲國民政府最高勳章──青天白日勳章和美國政府的棕葉自由勳章。1964年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93年2月13日,因患嚴重腎衰竭在紐約逝世,享年86歲。

黃樵松 1901—1948)河南尉氏人,號怡墅。1922年5月參加馮玉祥西北軍。抗日戰爭期間曾率部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豫西鄂北會戰。1945年底任第30軍副軍長。1946年6月任整編第30師副師長。1948年11月因策劃太原起義事泄,被閻錫山逮捕押赴南京,28日被槍決。

鍾松(1900—1995)別號常青,又名松根,抗日名將。1925年,任黃浦五期入伍生連連長,參加過南昌、蚌埠、徐州、濟南戰役。1937年,任陸軍獨立20旅旅長。參加上海“八·一三”中日會戰,授於華胄榮譽勳章。1938年8月參加武漢會戰。1953年,任“浙江省政府代主席”。1968年退役。於1995年3月7日在在荷蘭逝世,享年九十六歲。

沈發藻(1904—1973)江西大庾(今大余)人,字思魯,抗日名將。1925年9月軍校畢業後任第1師中下級軍官。1935年5月11日敘任陸軍工兵上校。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5月26日調升第2軍副軍長。1948年1月調任陸軍裝甲兵編練總處中將處長。1959年退役後聘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67年出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73年2月4日病逝台灣台北。

鍾彬(1900—1949),廣東省興寧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31年任第87師團長。抗戰全面爆發後任第88師師長、中央軍校漢中分校主任。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1946年任國民政府參軍處參軍、整編26師師長。1948年八月任陸軍第九訓練處處長兼第109軍軍長。1949年11月被俘虜。1949年12月底在北京景山關押期間跳崖自殺,終年49歲。著作有《龍陵會戰史》。

蕭之楚(1897—1959)山東荷澤人,號景湘。1924年9月任第15混成旅營附。1925年2月任國民2軍第8混成旅營長。1927年4月任第2集團軍暫編第1師第1旅旅長。1935年4月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中將。抗日戰爭期間率部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長沙會戰等戰役,1945年10月任第7綏靖區副司令官。1947年6月退役。1949年去台。1959年病逝台北。

田鎮南

田鎮南(1889—1974)河南項城人,號柱峰,抗日名將。1921年任湖北督軍署諮議。1933年8月任第42軍副軍長。1936年1月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少將。1945年10月任第4綏靖區副司令官。1949年10月逃台後任“總統府”上將參軍、國策顧問等職。1974年12月病逝台北。

王修身(1901—1960)河南項城人,字新民。1920年從軍。1928年10月任特種兵師第2旅旅長。1936年6月任第32師師長。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5月參加隨棗會戰。1941年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1950年12月退役,任郵政總局顧問。1960年12月病逝台北。

陳永(1894—)山東荷澤人。生於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1935年4月17日授少將銜。1937年7月代理國民革命軍駐廣西部隊第44師師長。抗日戰爭期間任第26軍44師師長,參加過武漢會戰。1938年5月10日晉中將銜。

馮安邦

馮安邦(1885—1938)山東無棣人,字化民,抗日名將。1910年從軍。1913年起任副排長、北洋陸軍第7師排長。1924年起任國民1軍副營長、團長。1930年任第27師80旅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娘子關戰役。1938年參加台兒莊戰役,曾因戰功獲青天白日勳章。1938年11月3日空襲殉職。1940年9月追認為陸軍上將。

曹福林(1891—1964)河北景州人,抗日名將。1912年入北洋軍陸建章部左路備補軍。1938年6月任第三集團軍副總司令。曾率部轉戰山東、河南和湖北等地,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1946年內戰爆發後任第四綏靖區副司令長官。1952年10月退役。1964年6月9日病逝於台北。

戰役之最

生於1910年的抗戰英雄、時任30師176團團長的仵德厚老人回憶小界嶺戰役時說,這是他軍人生涯中最殘酷的經歷,有五“最”:一是他指揮作戰人員最多的一次,共七個營的兵力;二是戰鬥時間最長的一次;三是最激烈、最殘酷,也是傷亡最多的一次,全團2800人中撤出戰鬥的僅有300餘人,還包括炊事兵、擔架衛生人員;四是消滅日寇最多,在他們陣地前沿,有三千多日本兵喪命。在友軍接防該團陣地前,他們沒有放棄一寸陣地;五是最殘酷的遭遇,日軍使用了毒氣彈!由於防毒面具不多,許多戰士在掩體裡就失去了戰鬥力。

戰役遺址

位於福田河小界嶺村。1938年8月至12月,武漢會戰爆發,國民革命軍孫連仲、宋希濂等部在小界嶺一帶喋血抗戰,現有抗戰司令部所在地遺址三處,戰壕和炮坑、抗日將領的墳墓和碑文多處,著名的有白果樹指揮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