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冬青(原變型)

小果冬青(原變型)

小果冬青(原變型)是一種植物,分布於浙江、安徽、福建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編輯

小果冬青
落葉喬木,高達20米;小枝粗壯,無毛,具白色、圓形或長圓形常並生的氣孔。葉片膜質或紙質,卵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7-13厘米,寬3-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常不對稱,邊緣近全緣或具芒狀鋸齒,葉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無毛,主脈在葉面微下凹,在背面隆起,側脈5-8對,三級脈在兩面突起,網狀脈明顯;葉柄纖細,長1.5-3.2厘米,無毛,上面平坦,下面具皺紋;托葉小,闊三角形,長約0.2毫米。傘房狀2-3回聚傘花序單生於當年生枝的葉腋內,無毛;總花梗長9-12毫米,具溝,在果時多皺,二級分枝長2-7毫米,花梗長2-3毫米,基部具1三角形小苞片。雄花:5或6基數,花萼盤狀,5或6淺裂,裂片鈍,無毛或疏具緣毛;花冠輻狀,花瓣長圓形,長1.2-1.5毫米,基部合生;雄蕊與花瓣互生,且近等長,花葯卵球狀長圓形,長約0.5毫米;敗育子房近球形,具長約0.5毫米的喙。雌花:6-8基數,花萼6深裂,裂片鈍,具緣毛;花冠輻狀,花瓣長圓形,長約1毫米,基部合生;退化雄蕊長為花瓣的1/2,敗育花葯箭頭狀;子房圓錐狀卵球形,直徑約1毫米,柱頭盤狀,柱頭以下之花柱稍縊縮。果成熟時紅色,宿存花萼平展,宿存柱頭厚盤狀,凸起,6-8裂;分核6-8,橢圓形,長2毫米,寬約1毫米,末端鈍,背面略粗糙,具縱向單溝,側面平滑,內果皮革質。花期5-6月,果期9-10月。[1]
分布範圍編輯
產於中國浙江(杭州、酃縣、天台、開化、淳安、龍泉、泰順)、安徽(黃山、歙縣、祁門、銅陵)、福建(龍巖、上杭、仙遊、柘榮)、台灣、江西(武寧、萍鄉、武功山、井岡山、寧岡、寧都、瑞金、尋烏)、湖北(恩施、宣恩、來鳳、鶴峰、鹹豐、利川、巴東、長陽、五峰、十堰、崇陽)、湖南(慈利、桑植、永順、古丈、黔陽、會同、新寧、道縣、永興、資興、宜章)、廣東(饒平、乳源、英德、仁化、樂昌、連縣、連山、陽山、廣寧、高要、封開)、廣西(全州、龍勝、興安、永福、平樂、賀縣、昭平、金秀、象州、融水、環江、都安、欽州、防城、上思、寧明、德保、靖西、凌雲)、海南(五指山)、四川(雅安、名山、洪雅、峨眉、甘洛、德昌、米易、屏山、敘永、松潘、南川、奉節)、貴州(興仁、榕江、松桃、安龍、三都)、雲南(元江、景谷、景東、滄源、瀾滄、普洱、祿春、西雙版納)等省;分布於中國、日本和越南。模式標本采自日本。[1]
生長環境編輯
生於海拔500-13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內。[1]
變種信息編輯
原變型:小果冬青(原變型)IlexmicrococcaC.Y.Wuform.micrococca
變型:毛梗冬青IlexmicrococcaC.Y.Wuform.pilosaS.Y.Hu[2]
繁殖培育編輯
1.採種小果冬青採種應選擇胸徑20-40厘米的健壯母樹,果實在10月成熟,當外果皮呈深紅色時,及時採收。果實較小不易掉落,可用採種刀或高技剪輕輕剪取果枝,然後摘下果實。採摘後在室內後熟一段時間,搓去肉質果皮洗淨陰乾,袋藏或濕沙貯藏。待翌春播種或隨采隨播。約30公斤果實處理後得1公斤種子。種子千粒重為0.45克,每公斤種子約220萬粒,種子飽滿度為44%。
2.育苗圃地應選取排灌方便的沙質壤土。採用條播,條距15-20厘米。因種子細小,不宜開播種溝,用木板一壓即可,將種子均勻撒播於播種條上,然後薄覆一層焦泥灰,蓋狼衣草或稻草。每畝播種量1.5-2.0公斤。播種後約2個月,陸續發芽出土,揭取苗床覆蓋的草,搭好蔭棚。及時除草,6-7月施追肥2-3次。1年生苗平均高約48厘米,根頸處直徑約0.7厘米,可以上山造林。每畝產苗約2.5萬株。[3]

小果冬青小果冬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